小學科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而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將生命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融合,不僅能豐富科學教學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與人文素養。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這一融合領域逐漸受到關注。當前社會存在一些漠視生命的現象,如校園欺凌等。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理解生命的可貴之處,從而提升他們的生命認知水平和安全防護意識,有效預防相關問題的產生。關于在科學教學中融合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建議可以從以下維度進行探索。
一、教學內容融合
在科學教學中,科學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與生命教育的切入點,對教材內容有機融合。比如,筆者在教三年級第二單元的“動物的一生”時,就要求學生每天都要觀察蠶的變化,在家里養蠶。由卵到一條幼蟲,再到一個蛹,最后到成蟲、破繭、交尾,收獲蠶卵,蠶的一生只有大約56天。筆者都讓學生詳細地記錄下來。最后,筆者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成果拿到課堂上進行評比。這不僅讓學生完成了實驗任務,而且學生體會了生命的神奇,懂得了動物生長的歷程,了解了每個動物的生命周期長短不一,讓學生懂得珍愛自己生命。
二、融合要循序漸進
融合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生命教育是社會環境和青少年自身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但生命教育滲透到小學的科學教學中,要講求循序漸進,每個階段的教育要求都不一樣。小學階段重點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低年級的學生應該對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認識,對性別有一個認識;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家庭用氣用電安全、自我保護、飲食安全等方面的知識。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學習了解生理生長狀況,對性別身份有進一步的認識;學習必要的自我保護技能,在突發災難發生時,學會識別可疑陌生人、初步掌握自救知識等;懂得體恤關懷,對生命的可貴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體會。
三、教學方法融合
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兩者的融合。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將生命教育自然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培養。教師可以靈活運用項目學習、主題研討、實踐探究、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和多維探究,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升華。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每節課的特點,創設富有吸引力的探究活動,將生命教育自然地融入學生的實踐過程。科學知識的傳授不能僅依靠教師的單向講解,而應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以“食物中的營養”一課為例,筆者設計了“營養小記者”的互動環節,組織學生開展同伴訪談。訪談主題圍繞“日常飲食偏好”和“營養認知”展開,具體包括:“你最喜歡的飲品是什么?”“你的日常飲食選擇有哪些?”“你認為哪些食物營養價值高?”“哪些食物需要控制攝入?”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營養素與生命活動的密切聯系,更有效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熱情。又如,開展“校園生態調查”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動植物的生命現象,分析生態系統的平衡與保護,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生命關懷意識。角色扮演法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模擬“動物醫生”角色,讓學生了解動物的健康需求和救助方法,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命,學會珍愛生命。
總之,生命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融合具有必要性和積極的意義。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式的融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還對生命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活動。同時,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深刻,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意識明顯增強,學習態度更加積極主動。
參考文獻:
[1]李曉紅.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03).
[2]王芳.生命教育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1(10).
[3]吳剛.生命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融合的實踐成效分析[J].求知導刊,2021(33).
[4]趙陽.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22(11).
[5]孫悅.角色扮演法在小學科學教學與生命教育融合中的運用[J].小學時代,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