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能與大家相聚,共同探討機器人行業的最新動態。希望通過今天的交流,讓各位同學對我們即將面臨的時代變革有所了解,并思考如何在高中階段做好準備。
讓我們先看看中國在機器人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以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2006年,學院便開始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2011年,推出的機器人“悟空”已能實現對打乒乓球。2018年,“悟空”更是走出實驗室,能在室外地面上小跑。直到第四代“悟空”問世時,為了讓它適應不同的地形,我們采用了新一代的控制算法,利用人工智能的強化學習技術構建了適用于機器人的完整的運動學模型,在不同的地形環境中嘗試,以輸出不同的電機控制策略。與傳統的控制模型相比,“悟空”的神經網絡擁有成千上萬個甚至上百萬個參數,能夠詳細記錄各種運動狀態,控制器本身具備極強的泛化能力,可使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仍能保持穩定。
將同樣的原理應用于四足機器人,比如大家現在在屏幕里、生活中看到的機器狗,它們的運動體態完全基于機器本身對傳感器數據的分析判斷和決策。無論是起跳,還是輕輕地落在樓梯上,甚至是踩空了,算法都可以保障其繼續前進。目前,全國超過80%的變電站已引入智能巡檢機器狗系統。以某個變電站為例,其日常巡檢內容包含約1000個儀表和4000余個紅外測溫點。傳統模式下,2名巡檢員需耗時3天完成的任務,如今機器狗僅需12小時即可精準完成——這相當于將工作效率提升至人工的6倍。

10年前,我在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擔任巡檢工程師,承擔的工作就跟變電站的工作一樣,每天抄表、檢查,當時我非常希望有機器可以替代我完成這份工作。現在,這個愿望實現了,這類重復性的工作真的可以由機器人、機器狗替代。有家長和同學可能會問,那本來做這項工作的人,要去做什么呢?當有新工具產生的時候,我們發現會延伸出一個新的職業———機器人調試維護巡檢工程師。
每個時代都會涌現出新工具、新技術,這對人類意味著什么?我認為,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中,不斷有新工具被發明,但我們不依賴它們,我們只是在學習如何使用它們、駕馭它們。最近,在座的同學接觸最多的可能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比如通義、DeepSeek、ChatGPT,這些我也都使用過,最大的感受是,它們可以幫助我解決大量重復性、起草類的工作。比如我今天的演講稿,也是讓人工智能模型先出一個初稿,然后我在初稿上審核、編輯、梳理文字。當我在做這些改動的時候,其實就是加入了獨屬于我的價值觀和自身擁有的工作經驗,從而生成了只屬于我的內容。
所以,在這個可以輕而易舉獲得固定知識的時代里,作為在校學生需要學什么?以前,我們背誦文言文、運用公式解答數學題,通過學習,習得解題能力,然后運用這些能力在實踐中解答新問題。而現在,人工智能模型既帶來了迅速搜索、整合信息的好處,也帶來了知識性偏差和“幻覺”等問題。這一切對我們需要具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培養評估生成的內容是否正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二是要掌握基于各種資源構建新的解決方案的決策力和創造力,從而綜合性地培養出人和機器互相協作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將來我們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
當然,除了具備這些能力之外,我覺得我們還需要保有“人情味”,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學習過程如何改變,都需要我們給予彼此鼓勵和溫暖。在別人進步時送上贊美,在別人遇到挫折時給予安慰和支持,這是人和人相處必備的能力。
最后,我來聊一聊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我們對哪些具體的能力更看重。在程序開發方面,數學是最重要的基礎,信號處理、力學分析、程序算法等,都是基于數學知識之上的分析能力。但在其他維度上,公司需要能結合工業設計的美術人才,還需要有表演天賦的伙伴,讓機器狗、機器人展現出更好的模樣。
學好扎實的基礎學科,是進入任何企業的前提。所以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把握時間和機會。下一次,我們在云深處見!謝謝!
整理:盧睿言
(以上內容根據熊俊杰在杭州市臨平區“驚蟄啟夢·科創萬物”第四屆中小學科創嘉年華開幕式上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