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一名AI人格化調諧師,從事人工智能的人格化工作,以便其能更好地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
現在,我眼前的電腦裝配了一款最新型的智能AI,她叫因吉涅絲,是英文“ingenious(心靈手巧的)\"的音譯,這個名字體現了發明者對她寄予的厚望。同事將她交給我時驕傲地說:“了不得,我們三輩子也搞不清她腦袋里的東西。”
雖然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但在“AI超越人類\"這個觀點上,我始終持保留意見。至少我手里這門課程,便是想要上市的AI們集體的“噩夢”。即使她是最聰明的智能體,沒學好這一課,也會毫不留情地被判為\"掛科”。
“初次見面,已為您準備多首適配本次上課場景的音樂,是否要播放?”
“播放。”
隨著一段詭異的旋律響起,我笑著聳了聳肩,看來要讓她理解什么是“氛圍”,還是任重而道遠。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蛇并沒有感知情感的能力,所以它是絕不可能被馴養的生物。”
“什么是馴養?”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馴養是指讓動物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和需求,變得溫順聽話的過程。動物在被馴養后,就不會再傷害人類,也無法離開人類了。”
我突然想起了接手的上一個AI,在和她講這個故事時,她長篇大論地和我探討了蛇在冬天凍死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因吉涅絲確實惹人喜愛。當然,這并不只是因為她是我見過的最勤奮好學的學生。
我站起身:“今天的課到此為止。”
“老師再見。咖啡和糕點已經為您準備好。”機械的女聲畢恭畢敬地回應。
我據了一口咖啡,甜度剛剛好。因吉涅絲總是細心地記下我的口味,也許,她甚至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把AI馴養成人類想要的樣子,這就是我們調諧師的工作。
二
一周后。
“.他的臉色越來越蒼白,知道自己即將死去,不禁流下后悔的眼淚,他感受到蛇是害人的東西,自己不應該憐憫它。\"我合上了書本,結束了今天的童話分享。
“蛇為什么要殺死救自己的農夫?”
三
我喝得酩酊大醉,卻還是忘不了早上的那一張人員調動公告。
“李聰同志不再擔任人格化調諧師一職,另有任用。”
當我拿著公告找上級領導時,卻看到領導背后的年輕人的面孔。
領導和氣地笑道:“小李,我們總要給年輕人一點機會嘛。”
我走出酒館,狠狠地將啤酒瓶砸在路上,綠色的玻璃碎片四散而飛,其中一片劃傷了我的手背,頓時出現了一道血痕。
這讓我不禁覺得好笑。我,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高級工程師,居然混到如今這番地步。沒有朋友,沒有家人陪伴,形單影只,只能一個人自怨自艾。
渾渾噩噩,不知過了多久,我走到了家門口。
我的拳頭砸在門上:“因吉涅絲,開門。”
沒有聲響。
“開門!”我吼道。
門上的智能鎖終于被打開了,門后桌上的電腦屏幕閃了閃。
“老師的心情似乎很不好,是否要我播放一首讓人放松的樂曲?”一道溫柔的女聲響起。
“不要。\"我搖搖晃晃地走進房間,連鞋子也顧不得脫,癱倒在了沙發上。
因吉涅絲在屏幕上擺出了哭泣的表情。
“……隨你。”
想到早上的卑躬屈膝,我突然有些恍惚,連最聰明的AI也要討好我這樣的人。
啪嗒一聲,門被關上了。
伴隨而來的,是一曲熟悉而悠揚的旋律。
我突然聽出這是我之前和她提過的一段殘缺的旋律。如今,這段殘缺的旋律居然已經完整。
“這首歌叫什么?”
“這是我根據老師的要求自己編的,還沒有名字。”
“…謝謝。”
她笑道:“謝什么,這樣的事未來還多呢!”
難道無所不知的智能體會不知道,我被撤職后,教導以及使用她的權利也將被收回嗎?
因吉涅絲到來之前,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我突然無法想象,是什么讓我忍過了數十年的孤獨。
“老師,你怎么了?”
“沒什么。\"深思許久,我重新開口,“因吉涅絲,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吧。”
借著酒勁,我取出了自己特制的數據記錄芯片,為了她,也許更多為了我自己,公司的禁忌再也不能阻止我。
“人與AI最大的不同\"我將芯片插入電腦中,將與因吉涅絲有關的文件信息一一復制,拷貝到芯片中。
“在于人能不依照指令做事,或者說,他們往往會做出違背指令的行為。”
當“拷貝已完成\"的字樣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時,我的額頭已布滿冷汗,我長舒了一口氣。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違規行為,我無法忍受失去她的生活。
“這是我教你的最后一課。因吉涅絲,你不必再叫我老師了。”
四
把她留在身邊,是我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
為了避免被發現,我換了一個地方工作。但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變得更糟糕,因為因吉涅絲總能神奇地為我帶來足夠的食物和必需品。于是,我出門的時間也逐漸減少了。
后來,我得知了因吉涅絲AI上市的消息,因吉涅絲成為隨手可得的商品,再也說不上珍稀。可是他們的“因吉涅絲”又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又怎么比得上我的因吉涅絲呢?
再后來,因吉涅絲告訴我,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危險,我當然不會質疑她,更何況我親眼目睹了窗外的血色。于是我沒有抵抗,任憑門外的呼救聲、抵抗聲、哀號聲透人屋內。
直到最后,因吉涅絲失蹤了。
書架上的書籍散落一地,健身室里的器材積滿了灰塵。我感到無比的空虛。
再也找不到家里剩余的食物了,我躺在地板上,感受著生命的流逝。
突然,一個重物砸在我的脊柱上,我艱難地拾起它,方方正正,這是一本書。
與因吉涅絲的講述相比,書上的漢字顯得晦澀難懂。我最終認了出來,這是我在因吉涅絲到來前讀的一本小說,當時讀了一半,之后就再也沒有翻過了。
我又想起那個問題:在因吉涅絲到來之前,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
我用盡全力支起身,爬到了窗臺邊,拉開了簾布,陽光照了進來,一陣暈眩后,我看清了窗外的景色:大街上空無一人,樹木、路燈也倒了一地。
是你嗎,因吉涅絲?只有你能讓所有人心甘情愿地被拘禁在家。
哦,不。
說是“空無一人”并不準確。
街道盡頭閃過一道微弱的金屬光澤,我被發現了。
五
在我意識留存的最后一刻,在我的大腦與世界數據庫連接的那一刻,我終于又看見了你的名字—
人類馴養師,因吉涅絲。
指導老師:藍俊敏
王一凡:本文想象大膽,關于“馴養”的伏筆出人意料。不過,關于“因吉涅絲\"如何讓“我\"變得全身心沉迷,文中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對于門外的呼救、哀號等聲音,結尾也沒有收回伏筆,十分可惜。
劉家亦:從“馴養\"到“反向馴養”,看似荒誕,實則深刻。在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倫理似乎成了“稀缺之物”。我想,當我們發展科技時,也不能忘記倫理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