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星西移的黎明,巷口的青石板還沁著露水。我踩著單車拐進弄堂時,張姨早餐店的木門板剛卸下三塊,暖黃的燈光從門縫里漏出來,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作為傳統美食的愛好者,每到放假時,我總想去學些下廚技巧。
“來了啊,今天不上學,來學手藝啦!”張姨系著靛藍圍裙,正往灶臺上搬面粉袋。案板上整整齊齊地碼著青瓷碗,每只碗底都臥著雪白的堿水面。這位江南女子總能把尋常物件擺出韻律感,仿佛她不是在揉面團,而是在撫弄古琴的絲弦。
后廚忽然傳來渾厚的東北腔:“年輕人就該多出去歷練歷練!\"劉叔捧著掉漆的搪瓷缸出來,晨光給他花白的鬢角鍍了層金邊。這位癡迷評彈的東北漢子總愛給我講古:“知道不?我像你這歲數的時候,扛著兩麻袋玉米面就出來闖蕩了…”
油鍋“刺啦”炸響,蔥香裹著水霧升騰而起。我熟練地給蔥段翻面,看它們在滾油里舒展成金絲。這手藝是劉叔手把手教的,他說油溫就像年輕人的心氣一一太旺易焦,太涼則膩。我剛開始學時,總被飛濺的油星嚇得后退,如今已能從容地在油花躍動間捕捉微妙的火候。
“津門極望氣蒙蒙—\"劉叔的收音機準時響起昆曲,他抱著面粉袋在晨光里轉圈,布鞋踩出評彈的拍子。張姨嗔笑著往他圍裙兜里塞茶葉蛋:“當心閃了老腰!\"這對來自南北兩地的夫妻像太極的陰陽兩極,把煙火日子過成了流動的詩。
店堂里漸漸熱鬧起來。戴安全帽的工人就著咸菜喝粥,退休教師慢悠悠地剝著茶葉蛋,人們都在按部就班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我熱心地穿梭在四方桌間,聽見生活在此起彼伏的碗筷聲中蘇醒。這場景總讓我想起早自習時課桌上的一杯熱水一同樣熱氣騰騰,同樣充滿希望。
“叔,你說我之后的高考志愿報哪里好?如果我去外省了呢?”有一天,我問正在和面的劉叔。他停下動作,面粉簌簌落在晨光里:“你看這面團,南方的水,北方的面,揉在一起才筋道?!蹦腥搜劢堑陌櫦y漾開笑意:“就像你們這代年輕人,帶著天南海北的故事,可以在祖國大地上隨處扎根生長?!?/p>
這句話讓我想起去年的社區美食節。社區策劃了“南北味道\"市集,劉叔現場教大家做玉米面餅。當金黃色的餅子在鐵鍋里鼓起氣泡,張姨在一旁唱起《好一朵茉莉花》,圍觀的人群爆發出掌聲。食客們的味蕾得到了極大滿足,笑著道別之后又投入自己的生活。無數像這對夫婦一樣的平凡人勾勒出這浩渺的時間長河,一片溫暖的土地,一群溫暖的人,以熹微之光煨暖了人間光景、歲月光陰。
午后的陽光斜斜照進廚房,我和劉叔研究著新菜單。他堅持要在蔥油拌面里加東北酸菜,氣得張姨直瞪眼:“你這是糟蹋祖傳手藝!\"但當看見食客們驚喜的表情時,她又偷偷往丈夫茶杯里添了一勺蜂蜜。這種碰撞與交融,不正是時代贈予我們的禮物嗎?此刻,我不再為日后填報志愿而苦惱,我相信,勤勞勇敢、善于創新的人在哪里都會開花結果,當下我該做的便是踏實過好每一天。
那夜閉店前,我發現留言本上多了一行稚嫩的字跡:“長大了我也要開早餐店!\"字跡旁畫著戴廚師帽的小人,手里舉著蔥油餅和玉米面餅。劉叔戴上老花鏡端詳許久,轉身從柜底翻出一個鐵盒,里面珍藏著三十年前他從東北帶來的第一把鍋鏟。
“該傳給年輕人了。”他把鍋鏟鄭重地捧在手中,金屬柄上經年累月的劃痕清晰可辨。張姨在一旁笑著說:“急什么?我們還在奮斗呢!等我們干不動了…\"她變魔術似的掏出計劃書,封面上“傳統美食文化傳承計劃”幾個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上次有大學生來調研,給店里做了傳統美食的宣傳,我相信年輕人只會越做越好!”
走出店門,晚風送來紫藤花香。我望著櫥窗里溫暖的燈光,忽然明白所謂奮斗,不過是把每個平凡的日子揉進夢想的面團,讓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時代的蒸籠里發酵。就像劉叔的玉米面餅遇見張姨的蔥油拌面,當年輕的熱血澆灌傳統的根脈時,總會生長出令人驚喜的風景。
此刻的江南夜色溫柔,明天的晨光里又將生發出新的故事。那些在書桌前流淌的汗水、在操場上跳躍的夢想、在碗筷間傳遞的溫暖,終將描繪出時代最美的模樣。因為奮斗從不是孤獨的遠航,而是無數雙手的接力,是把心安放在踏實的土地上,讓理想在人間煙火中拔節生長。
指導老師:林敏

學生 記 者點評
章明茗:作者以一家小小早餐店為切入點,書寫的奮斗故事溫馨而動人。早餐店升騰的煙火氣息、柴米油鹽里的溫暖人情,不僅給文中的\"我”,也給每一個讀者前行的勇氣,在傳承中書寫美好世界。
劉家亦:舌尖上,不只有中國式的風味,亦有中國式的傳承?!拔襖"熟練地翻面、下鍋,既是美味的品嘗者,也是美味的傳承者。從小店到四方,雖然只是平凡技藝,卻能奮力生長,這正應了那句話:四方理想,不過一碗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