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6-0041-02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將教師的動作示范、重點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機結合,將集體學練、小組學練與個人學練有機結合,注重將健康教育教學理論講授、交流互動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提高解決體育與健康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是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有效途徑,筆者結合初中教學實踐,闡述有效生成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以期提高學習效率,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角色輪換明確職責分工,促使人人參與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解決學生個體難以獨立完成的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既重視團隊的成功,也重視個體的成就。在體育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首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對組內每名學生都必須有明確清晰的學習任務、職責分工,并進行角色輪換,避免“旁觀者”現象發生。如,設置組長、記錄員、計時員、保護與幫助員、評分員、器材管理員、技術指導員等角色,讓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實行角色輪換制,讓每名學生體驗不同職責。
其次,實施雙重目標管理,即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時設定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既強調集體協作的成功,又關注每個成員的成長。其實施核心在于設立目標捆綁機制,個體表現直接影響團隊結果,但同時要避免學生個體表現過度突出,營造包容、積極的團隊氛圍。在小組討論時,確保每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意見,鼓勵學生相互指導。雙重目標管理的本質是用團隊動力驅動個體進步,既能避免“強者通吃”,又能防止“弱者躺平”。
最后,根據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習任務特點和學生差異,靈活調整分組形式,實施動態分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根據具體教材和學情,靈活采用同質、異質、友伴、合作型、幫教型分組等方式。如,在水平四(七年級)“橫箱屈腿騰越”單元第2課次《助跑與踏跳》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高度的跳箱,采用同質分組,將基本運動能力相當的學生分成一組進行難度適宜的練習。在后續學練中,同一小組內完成跳躍的高度出現差異時,則要采用動態分組,隨時進行調整。
二、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引導積極思維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并在教學提示中倡導“開展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研討和實踐體驗”。基于此,教師要由單純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轉變,改變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觸發學生深度思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面對新授內容時,可以運用知識與技能的遷移,通過動作的相似性進行問題啟發式教學,增強學生自信心,使其主動參與學練。如,在水平四(八年級)背越式跳高助跑與起跳結合的學習時,教師利用已學過的籃球行進間投籃的起跳動作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二者的異同。學生通過練習很容易發現二者都是采用單腳起跳、異側腿積極上擺、異側臂上舉來獲取更高的高度,但不同之處學生往往很難總結。此時就需要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如,提出“起跳腳落地時,二者的腳尖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問題,學生結合實踐練習會發現行進間投籃時起跳腳腳尖方向自然向前,而背越式跳高起跳時腳尖要向外轉。緊接著教師再拋出一個問題:“大家這個問題找得很準,那你們有沒有發現腳掌觸地部位有什么區別?”在這個問題的驅動下,學生主動嘗試練習尋找答案,最終發現行進間投籃起跳時是腳跟著地過渡至全腳掌,而背越式跳高則是腳跟外側著地過渡至全腳掌。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獲取一定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通過給每個小組發放任務單,同時配以問題鏈、提示語等輔助教學材料,讓學生通過小組內的分析討論逐一完成任務,促使學生在學習時形成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進行組間巡回觀察,在小組成員討論出現分歧時,幫助小組成員分析問題,引導組內達成一致認知,體現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如,在水平四(九年級)籃球前場發球戰術的學習時,學生在掌握了傳切、掩護、策應、繞過、擠過、穿過等基本進攻防守戰術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任務——完成2種前場發球戰術設計并進行戰術展示與運用,讓學生通過已獲知識與技能完成任務,不僅能提高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同時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發生。
三、情境設置層層遞進,實現學以致用
知識與技能的價值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問題解決的不同階段施以適宜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情境和適用條件。在這一過程中,組內成員面對問題很可能會無從下手,這時教師可以分解任務并完成部分任務的策略。如,在排球墊球實戰比賽情境創設中,為學生提供情境創設的維度,如網高、發球方式、擊球方式、擊球次數等,然后讓小組成員通過已獲得的排球相關規則信息和已掌握的技能基礎,去創建具體的比賽情境。經過小組討論,最終確定了墊球學習階段的比賽規則:比賽網高 210cm ,每隊上場6人,發球采用單發輪換制,在右側3米線后以自拋墊球過網,采用其他發球方式視作無效,重新發球。同時,不斷改變比賽情境,如改變網高、發球和擊球方式等,層層遞進增加難度,讓墊球技能在運用中不斷提高,最終達成學以致用。
四、施以針對性教學策略,促使情緒調節
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伴隨著認知過程而產生。它能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程度,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滿意程度,是教學能否順利進行、教學任務能否順利完成的基礎。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一部分學生因身體素質、技能基礎、合作意愿等原因而產生情緒障礙,常見的有畏難、膽怯、緊張、自信心不足、抗拒等對立情緒,而這些情緒的產生,有自身的影響,也有外在條件的影響。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這種對立情緒將破壞學習團體,影響學習效果。因此,當小組內出現對立情緒時,教師要及時施以針對性教學策略,幫助小組成員消除對立情緒,維護學習團體。如,在引體向上分組合作練習中,有個別學生因自身條件很難完成完整動作,產生自卑、消極情緒。對此,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安排超重或學困生為一組,進行斜身引體、彈力帶牽引等降低練習難度,讓每名學生都能參與學歷,并體驗到成功。在引體向上教學中除學生自身影響,外在條件也是引起學生對立情緒的主要原因。如,在練習中手掌與單杠摩擦產生的疼痛感、練習后上肢產生的酸痛感等都會引起學生的厭學厭練、怕疼畏難等情緒。對此,教師應幫助學生消除對立情緒,如,針對手掌與單杠摩擦產生的疼痛感,讓學生佩戴防磨手套或在單杠上纏繞軟膠帶等方式減輕疼痛。總之,針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練中容易產生的對立情緒,教師要及時關注并幫助學生消除對立情緒,維護學習團體,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效生成。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