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語言是音樂藝術上的一個概念,是建立在說話語言和朗誦語言基礎上,并借助音樂藝術來表達某種情感和想法的特殊語言。嫻熟地運用歌唱語言的能力,是當前中學生必須扎實掌握的關鍵要素,它對提高中學生歌唱能力、音樂素養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中學生歌唱語言訓練模式加以創新和實踐,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會,正是此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高中音樂;歌唱語言;教學創新與實踐
一般聆聽他人唱歌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雖然他們不存在跑調的問題,但是唱出的效果給人的感覺很單薄、很干巴,毫無情感或情緒的色彩。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對歌唱語言的認知和把控。所以想要唱好一首歌曲,單純地做到不走調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加強自身對歌唱語言的把控能力,讓自己在唱歌過程中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當然,這也只是歌唱語言的基礎要求,學生在練習時還要依據歌曲曲調、節奏、旋律和情緒等,借助共鳴、咬字吐字和歸韻收韻等技巧,將歌曲的情感和內涵表達出來,由此實現有感情、有思想地歌唱,并讓演唱更加觸動人心。因此,教師應酌情科學創新歌唱語言訓練模式,優化中學生學習與實踐。
一、注重對咬字吐字的訓練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曾說過:“不要唱中國歌糊弄外國人,也不要唱外國歌糊弄中國人。”當教師反復強調歌唱語言的重要性時,并非指它凌駕于聲音,而是在告誡每一位學生,不要忽略歌唱語言的重要性。因為正確的咬字吐字是幫助學生正確掌握發聲與歌唱的關鍵所在。因此,在落實中學生歌唱語言訓練的過程中,首先要從吐字、咬字的基礎訓練入手。
1.咬字頭的方式是否準確,需要從唇、齒、舌和腭等器官的動作來觀察,觀察它們的動作是否貼合所要發出的聲母或輔音。不同的聲母與輔音,在咬字時有著不通過的動作形態和著力點。例如:在發“b、f、m”等音時,學生需切斷唇間的氣流達到發音的目的;在發“d、t、n”等音時,學生需將舌尖抵住上牙齦,以此達到阻斷氣流,達到發音的目的。在發“g、k”等音時,學生需將舌根和軟腭相交杜鉆氣流,以此達到發音的目的。學生剛練習吐字和咬字時,由于“口勁兒”不足(發音器官缺少力度與彈性不足),導致訓練難度較高(容易在訓練的過程中,將吐字或咬字的方式轉化成生活講話的形式)。所以,創新訓練方法,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形成有意識的發音著力感,形成科學咬字、吐字的良好習慣。實際訓練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歌唱語言訓練趨向科學化、技術化。例如,歌曲《想你的365天》,許多學生在唱到“在想你的365天”的“在”時總是顯得聲音單薄。所以,在訓練時可以采取錄音的方式,記錄學生咬字頭的方式,再和原聲帶進行比較,以此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優化練習效果。
2.字腹既是韻母,且與歌聲共鳴化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在訓練學生咬字頭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字腹的發音進行訓練,以此讓學生達到字音圓、共鳴響的歌唱效果。在具體練習中,學生需將其與咬字頭關聯在一起。也就是當短促且清亮的字頭被咬出之后,要立即將字腹唱出。此刻,學生一方面要保障氣息的持續供給,又要將咬字頭的動作與狀態消除,自然而然地轉換為唱字腹的發聲狀態上面,直至字尾歸韻時瞬間收音。當然,想要真正做到這一步,對學生而言需要反復的訓練,而歌曲便是他們實現預期訓練效果的關鍵。例如當歌曲的歌詞中出現了“家”“花”“橋”等字時,它們的拼音中都包含了,“a”,而“a”正是開口音,在發音難度上相對較低,因此“a”便是這些字的核心元音,學生在發音時可以將重心放在“a”上并延長唱響,對其他的元素簡單略過,這樣便能讓咬字或吐字的過程更加清脆且明亮。最后,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因為字符所占據的時長要更長,所以學生需確保口腔處于積極打開的狀態,保障氣息流動順暢無阻,發聲器官保持準確且穩定的姿勢。
3.俗話說:“做事要有頭有尾。”在咬字和吐字時,同樣要遵守這個規則。因此,加強對字尾的處理效果,同樣是歌唱語言訓練環節的一個重點。例如在唱字“圣”時,應該以后鼻韻“ng”收尾,否則就會變成“she”,降低了整首歌曲的意境與連貫性。若想達到完美收尾的效果,學生在咬字和吐字期間,需持續保持先前字腹歌唱的狀態,這樣一方面可以為下一個字的起音鋪墊基礎,一方面又能確保整首歌曲聲區的統一。在整個訓練過程里,需要關聯咬字頭、唱字腹等階段。為提升學生的訓練效果,筆者借助信息技術展現了口腔器官的示意圖。然后將整個口腔劃分為前嘴(口腔前部)、后嘴(口腔后部)兩個部分。其中,前嘴主要負責發出聲母,后嘴負責咬住韻母。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更直觀、更系統地理解咬字和吐字,以及在訓練的過程中,應該用哪些部分發哪些音。而且為了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筆者還將咬字、吐字的過程進行了簡化標注,比如“字頭出聲→字腹引長→字尾收聲、歸韻”(注:咬字頭主要利用前嘴的唇、舌、腭等完成,字腹的發聲由后嘴來完成,字尾由后嘴的鼻咽來完成。)由此,為學生高效訓練鋪墊良好的基礎上,提高其咬字、吐字的能力。
二、注重對重音技巧的訓練
如果說咬字、吐字是訓練學生歌唱語言的基本功,借助重音烘托歌唱的情緒和意境則是一個深入訓練歌唱語言的過程。它一方面能進一步優化學生咬字、吐字的能力,解決吐字不清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加強對歌唱情緒的烘托效果。以學生最常用的漢語為例,學生可以使用的重音表達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強調型重音。有一些歌曲為突出情感色彩,會反復強調某一種情感。學生在歌唱時,需要在每一次重復的句子的第一個字上做好咬字與吐字的處理。
例如,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唱“沒有”兩個字時,首先要確保吐字清晰,其次加上重低音,也是在利用前嘴咬出“沒”或“有”的字頭時,確保前嘴各個器官的平穩和精準,然后再利用后嘴“鼻腔”“咽喉”制造共鳴效果,由此讓發出的音即清晰明亮,又具有嚴肅莊嚴的感覺。有些歌曲為了突出某一種情感或思想,會選擇另一個事物與之進行對比。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學生在唱重復片段時,需對咬字和吐字作進一步處理,確保其與之前的片段能夠形成呼應。同樣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例,在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時,兩個“沒有”的處理方法是不同的。第一處的“沒有”在腔調上要輕于第二個“沒有”,這是因為前者強調的是概念,而后者強調的是最終的結果。所以,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應結合當時的情緒,通過對力度、速度等細微的變化來突出兩個“沒有”的歌唱效果。最后,除上述兩種重音技巧外,我們還可以融合比喻型重音和并列型重音等技巧,以此豐富學生在咬字、吐字方面的訓練效果,提升他們對歌唱語言的理解和把握。
可見,落實對重音技巧的指導訓練,是優化學生歌唱語言訓練效果的創新之舉,它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體驗中,加深對咬字頭、唱字腹、唱字尾的詮釋能力,讓精準、平穩且又富有變化的咬字、吐字提升學生歌唱能力。
三、注重對歌唱語調的訓練
歌唱語調是實現聲音造型的重要手段(注:所謂聲音造型,既是在歌唱期間表達歌曲意境、情緒的過程),是歌曲聲音高低、快慢和輕重的變化,也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二次創編后,利用歌聲展現出的不同效果。加強對歌唱曲調的訓練,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對咬字和吐字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幫助他們培養用情感歌唱的良好習慣。例如歌曲《我的祖國》,其中有一句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兒香兩岸”,這一句體現出的情緒是柔和、溫情的。因此,學生在咬字過程中既要做到發聲精準、平穩,還要用緩慢的呼吸來裝飾咬字和吐字的過程,體現出這個唱句的柔和色彩。又如歌曲《黃河怨》中的“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訴我的仇和怨”這一句,表達的是一種悲傷的語調。這時,學生在吐字和咬字時,需要通過緩呼緩吸的方式進行裝飾,營造出壓抑、沉重的氛圍。其中,口腔緩慢地張合,更會營造出如哭泣般的效果。
在實際訓練期間,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平均每組三人;然后組內成員分別展示自己的訓練成果,再由同伴指出不足。例如有的學生在刻畫悲傷的語調時,由于過去渴望展現出悲傷的感覺,在吐字和咬字時出現了模糊不清的問題,這說明他過分地注重了對語調的把控,而忽略了咬字和吐字的要領。對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讓他們意識到吐字和咬字是歌唱語言的基本,而對語調的掌控則是錦上添花。所以,不能為了單純的“錦上添花”,而忽略最重要的細節。最后,當學生自我感覺練習日趨完美時,可以對歌唱過程進行錄音,再在聆聽時反饋是否存在問題。由此,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歌唱語言的掌控力,為其日后歌唱提供寶貴的經驗基礎。
四、注重對情感襯托的訓練
歌唱語言中的吐字和咬字應服從情感表現的需求。換言之,就是在歌唱不同歌曲時,要根據歌曲的情緒、曲調等特點,在咬字和吐字時對語氣、語調等做出改變,拒絕千篇一律的唱腔。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例:這首歌曲表達了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整首歌曲給人一種流動、跳躍之感,學生在咬字和吐字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對氣息、語調的控制,表達出莊嚴、深情的情緒,也要保持聲音的飽滿和優美。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塑造相關的情境,比如在屏幕上播放天安門、長城、抗戰紀念館等實物。學生在觀賞這些事物的同時,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然后深情款款地歌唱。這樣一來,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間通過正確的咬字和吐字,乃至對氣息、腔調的控制等,達到預期的歌唱效果。當然,該階段還可以融合齊唱、合唱等歌唱理念。這樣能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在優化其咬字、吐字的同時提升歌唱語言訓練質量。又如歌曲《斯卡布羅集市》,這是一首重唱曲目,可以圍繞重唱的理念展開歌唱語言訓練。在實踐期間,學生需圍繞對方在咬字、吐字、腔調上的特點,思考自己該如何與之搭配,也即是如何對自身的咬字、吐字等進行調整。潛移默化之間,在提高歌唱語言訓練效果的同時,又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此可見,歌唱語言訓練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單純地培養學生咬字、吐字的能力,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讓學生懂得了如何將吐字、咬字與歌曲的情緒、歌唱腭等腔調有機融合,才能達到目的。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歌唱語言的把控和應用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它需要學生根據歌曲表現需求來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對歌唱語言的掌握與應用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結合學情,不斷創新和完善教育手段,為后續教學鋪墊基礎,并給予學生更科學高效的訓練體驗。
【參考文獻】
[1]張銳德.歌唱語言在聲樂演唱中的訓練與運用[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4.
[2]曾麗蓉,向遵紅.重回藝術本體:歌唱語言發聲態的本源論路徑探尋[J].美與時代,2023(11):70-72.
(本文系2024年泉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二批課題“中學生歌唱語言訓練創新與實踐”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QG145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