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鷺,是神州大地上活動范圍相當廣泛的鳥類,國人對其頗為熟知?!睹姟り懯鑿V要》“釋鳥”篇說:“鷺,水鳥也。好而潔白,故汶陽謂之白鳥。齊魯之間謂之舂鋤。遼東、樂浪、吳揚人,皆謂之白鷺。”
商周時代,白鷺因其靈性和優雅,被賦予了神圣意涵。青銅器上有“翔鷺銜魚”紋飾,《詩經·周頌·振鷺》中有“振鷺于飛,于彼西雍”的文字,可見當時人們已將白鷺升華為一種祥瑞象征。
盛唐時期,社會繁榮昌盛。文人騷客追求個性自由和精神超越,與白鷺靈動而唯美的形象非常契合,因此,他們的詩作中不乏白鷺的身影。李白《白鷺鷥》中的“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恰如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又似“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無奈。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瞬間,恰似宣紙上的飛白,與“陰陰夏木囀黃鸝”相互交融,構筑起世外桃源般的禪意空間。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更是將白鷺置于江南水鄉,與漁人披著煙雨的身姿一起,共同勾勒了所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中唐之后,社會局勢轉變,文人在時代變遷與個人命運起伏中,滿是對人生與命運的思索。白鷺那看似平靜卻蘊含深意的形象,正是他們迷茫以及體悟世事無常的心境寫照。劉長卿《雜詠八首》里“亭亭常獨立,川上時延頸”白鷺形象,仿若詩人“蒼涼獨對漢家陵”的孤寂身影。白居易《鷺鷥》中的“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盡顯人世滄桑。
北宋、南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市民文化興起,文人在追求精神生活時,更關注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白鷺成為他們表達世俗關懷和生態意識的一種載體。辛棄疾《鵲橋仙·贈鷺鷥》的“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暗含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刻思考。李清照《如夢令》里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以少女嬉戲場景定格白鷺動態之美,成為青春的記憶。陸游《贈鷺》中的“雪衣飛去莫匆匆,小住灘前伴釣篷”,流露了將白鷺當作好友的心情。
明清時,文化和社會制度更趨規范化、系統化,人們通過各種象征符號追求道德與品格。白鷺因其潔白的外表與優雅的姿態,被賦予清正廉潔的寓意,成為道德榜樣的具體形象。正如《明史·輿服志》記載的“六品服鷺鷥補”,官服補子上的鷺鷥紋樣,正是對官員廉潔奉公的期望。
“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碑斝挛幕\動先驅之一的郭沫若在《白鷺》中寫下這兩句詩時,白鷺的形象近乎達到了完美。這里的白鷺,不僅是“雪衣雪發青玉嘴”的自然生靈,更是“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
及至當下,白鷺作為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其生存繁衍狀況直接反映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若白鷺在某個城市湖泊、濕地棲息、覓食,表明當地環境宜人、食物充足,是生態保護工作卓有成效的有力證明。同時,白鷺優雅的身影,也為生活增添了自然詩意,拉近了人類與自然的距離。
白鷺,是飛翔的文字,是行走的畫作,是活著的典籍。它是自然生態的優美樣本,也是中國文人道德品格的物的象征。品讀關于白鷺的詩句,靜觀它的形象,觸摸中華文明的精神脈動,感受人與自然對話的永恒魅力,其樂無窮。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