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字句間搖曳的綠意里,藏著君子的輾轉情思。而那被反復詠嘆的荇菜,究竟是怎樣的模樣,才能令時光都為其駐足?
一次偶然機會,我在蘇州陽澄湖游玩,無意中看到了漂在水面的“水草”。不由得“哇”了一聲,怎么會這么妖嬈,這么美!微風輕拂,層層疊疊的圓葉,如綠色絨毯鋪展開來,陽光穿透水面,照亮了一朵朵精巧的鵝黃小花。那花朵,像碎金,更像掉落在湖面的小星星,在碧波蕩漾中搖曳生姿。
我拍了張照片,傳到網上搜索,才知這是荇菜。這哪里是水草,分明是從《詩經》里走出來的精靈,帶著千年的詩意,將整個水域都裝飾得靈動起來,如夢如幻。
靜靜佇立在湖畔,看荇菜隨水波緩緩流動。恍惚間,仿佛穿越回了三千年前的河畔。古時,荇菜是祭祀用品,且有規定,必須由年輕女子采摘。于是,在夏日祭祀的前幾天,荇菜生長茂盛,水面上,蕩漾著一汪碧綠,明艷艷、金燦燦的花朵,在水波間若隱若現。
姑娘們提著竹籃,好奇地伸手探入清涼的水中。指尖觸到滑膩纖巧的莖葉,輕輕一撈,捧在掌心細細打量。這才發現,荇菜的葉莖,內部空虛,如同絲線般輕盈。莖像拽著風箏的線,使葉片和花朵如同浮囊,穩穩托在水面。而它的根,則舒展在水中,隨波逐流,看似漂泊無依,實則以獨特的方式適應著水域的環境。

有個姑娘身著素衣,調皮地左采一下,右采一下,身姿輕盈,雙手敏捷。翠綠的荇菜,隨波輕晃。
岸邊漸漸圍了一些“觀眾”,這些人里,不乏翩翩公子,借著看“熱鬧”,來尋找意中人。其中有個少年郎,看上了這個素衣女子。
自從河畔一別,腦海中都是她的影子,連睡覺都會夢到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再讀到這句詩,突然覺得,荇菜真是好媒人,讓這些俊男靚女,每年都有機會上演一部古偶劇。
除了《詩經》,現實生活中很少再看到荇菜的影子。這種浪漫的植物,好像憑空消失了。直到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它便再次出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株水草!”原來不只國內有荇菜,外國也有這種植物。看樣子它確實很古老了。
荇菜所居之處,必是清水繚繞,若是污穢之地,定難以生存。正因如此,荇菜又稱“水鏡草”,它是優質水環境的標志。原來荇菜不僅自帶詩意,還抑制藻類生長,默默守護一方水域的純凈美好。如今,在陽澄湖畔,看到當地人將收割的荇菜堆在岸上,并非為了食用,而是像清理普通水草那樣丟掉。我覺得有點可惜,時代在變遷,生活方式在變化,需求也跟著改變。各種美食被端上餐桌,不再有荇菜的一席之地。再也沒有年輕姑娘采荇菜祭祀,但荇菜所承載的詩意與文化,從未被遺忘。它已成了朋友圈里的蘇州“網紅”,吸引著無數人前來觀賞、拍照,感受《詩經》里的那抹浪漫。
(作者系江蘇省作協會員)
編輯:王麗榮" " jcfywl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