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英國教育部推出全新“入學準備”網站,以應對“疫情嬰兒”入學準備不足的問題,并于4月起正式生效《學前教育法定指南》,體現英國學前教育法治保障從普惠型向精細化發展。
優質學前教育的普及有助于緩解兒童間的不平等、削弱社會經濟差異在教育中的影響,實現兒童學習與發展結果的公平性。英國對早期教育高度重視,正是在于對“幼年奠基階段”的戰略意義的深刻理解,并在長期發展中,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學前教育體系,積累了較為豐厚的經驗,形成了強化立法引導與推進教育協同的特征。
從立法方面,英國政府不斷推出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如:《確保開端》(Sure Start,1998)、《兒童十年保育戰略》(A Ten-year Strategy for Childcare,2004)、《兒童早期奠基階段規劃》(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2005)、《兒童保育法(2006)》(Childcare Act 2006)、《兒童計劃》(The Children’s Plan,2007)、《早期教育階段法定框架》(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EYFS,2008,以下簡稱《法定框架》)、《學前教育方案兒童發展事項》(Development Matters in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s,2012)……相關政策法規保持了連貫性、一致性,將學前教育改革不斷推向前進。
在前期,英國政府著力推動托管和教育功能的整合。1998年,綠皮書《應對保育挑戰》(Meeting The Childcare Challenge)提出,改變托幼機構服務保育和教育相分離狀況,將“保教一體化”作為重點工作。2002年發布《重要的0—3歲》(Birth to three matters),對0—3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課程進行指導。2003年綠皮書《每個兒童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指出,要重構兒童服務和家庭服務的方式,為兒童和青少年創造一個涵蓋教育、健康和社會服務在內的一體化服務框架,以縮小兒童間的發展差距并提高所有兒童的發展成就。
學前教育改革的分水嶺,是《兒童保育法》《法定框架》的制定頒布。2006年,英國政府頒布《兒童保育法(2006)》,將0—5歲保育與教育從法律層面進行了融合,消除了0—5歲兒童在早期教育與保育上的區別,為建設一體化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法律支撐,是英國學前教育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法案。
在此基礎上,《法定框架》于2008年首次面世,成為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0—5歲早期保育教育供給者必須遵守的實踐標準與指南。《法定框架》建立起 0—5歲兒童學習、發展和保育的統一的政府框架,其雖然被稱為指南,但卻是英國政府規范0—5歲兒童早期教育的核心法律文件,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
平等、包容和普惠是英國學前教育的政策目標和精神內核。事實上,追求學前教育公平的理念貫穿了該國系列學前教育政策法規,不關乎種族語言、智力水平與家庭條件。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上臺之后提出“教育公平就是社會公平”的口號。1998年,英國政府開始實施“確保開端計劃”,以改善處境不利地區兒童的生活環境、消除貧困和預防社會排斥,開啟全面整合學前兒童服務體系的改革帷幕。2007年頒布的《社區凝聚力促進責任法案》中強調:“學校有責任消除非法的種族歧視,同時促進教育機會公平,在不同種族間建立良好的關系。”2011年頒布的《教學的重要性:學校白皮書》強調:“讓每個個體都有機會選擇滿意的工作,并豐富他們的內心生活。學校一定要成為促進社會合理流動的動力,幫助學生克服由于出身和社會背景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政策推動下,英國學前教育的普惠程度不斷提升。以英國4歲兒童為例,2010年其入學率為90%,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提升至100%。與普惠同步的,是政府不斷加大學前教育資助力度,持續擴大獲得資助的兒童范圍,在財政可持續與服務能力平衡之間,采取“先低齡、后擴容”的漸進策略,為制度穩定奠定基礎。
1998年起,所有4歲兒童都可以獲得政府資助的早期教育。2004年起,獲得資助兒童年齡向前擴展到3歲。從2010年9月起,所有的3歲和4歲兒童都可以一年獲得570小時的早期教育,即一年不少于38周,每周可獲得15小時政府資助的早期教育。2013年起,政府將每周獲得15小時資助的早期教育擴展到符合某些資格標準的2歲兒童。2014年9月,又進一步擴展到符合其他資格標準的2歲兒童。到2018年,再進一步擴展到所有2歲兒童。2025年4月,《學前教育法定指南》正式生效,要求保障家長享有每周15~30小時的免費學前教育服務,且不得在免費時數內向家長強制收取額外費用。
在提升覆蓋面的同時,英國政府也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并為此進行了規模巨大的早期教育跟蹤和效果評估。自2000年起,在全球20多個國家,對來自141所各類學前教育機構的3000名3歲到11歲兒童進行長期追蹤研究,總計發出45000份相關咨詢文件,超過7000名專家、學者和教師參與了調研工作。這些為《法定框架》的確立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推動學前教育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從全球實踐來看,深入推進的最大挑戰在于構建穩定、可持續的財政投入機制,以及高效、協同的治理體系,英國同樣也面臨相關問題。比如近期數據顯示,英國保育員平均工資低于零售業,導致師資流失率高達20%。
為了保證財政投入,英國通過立法與預算掛鉤機制,確保資金供給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在具體執行中,采用中央撥款與地方執行相結合的方式,由中央政府統一制定補貼標準,地方政府根據本地需求配置資源。
同時,針對低收入家庭加強精準補貼。2017年9月起,對于貧困兒童,政府規定為來自工薪家庭符合資格標準的3歲和4歲兒童提供雙倍于普通標準的資助,即一年1140小時資助,即每年38周,一周30小時的資助。2019年1月,有32.8萬名3歲和4歲兒童獲得相關資助,人數比2018年增長了11%。另外,開展補充性資助,如“免稅托兒計劃”(Tax-Free Childcare),為家長提供額外托兒費用的20%補貼,每年每個孩子最高可達2000英鎊。
圍繞提升教學質量,英國以法定形式構建了學前教育督導體系。2000年,《保育標準法案》(the Care Standards Act)出臺,將對私立學前教育機構的督導轉移至教育標準局(簡稱OFSTED)。2001年9月開始,所有學前教育機構都要接受OFSTED的督導,以中央為主的學前教育督導體系初步形成。起初,因存在多個涉及兒童保育和教育的國家質量標準,OFSTED并未形成統一的督導標準,如《基礎階段課程指南》《重要的0—3歲》《8歲以下日間托育和兒童照料國家標準》等相關標準分別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學前教育機構。隨著《法定框架》的出臺,相關標準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國家質量標準,《法定框架》由此成為OFSTED對各類學前教育機構進行注冊、評估和督導的重要依據。成效隨之而來,英國學前教育合格率從2003年40%合格提升至2019年90%以上良好。
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還以法定方式強化對師資的要求及其培養。建立了職業資格分級制度:幼教老師需至少持有二級資格證書,獨立執教需三級資格證,而幼教教師則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同時,建立多家權威培訓機構(如Early Years Scotland、NDNA),提供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覆蓋安全防護、兒童心理學、游戲設計等,并設立“質量提升基金”支持教師進修。《法定框架》還對教師職業準入做出嚴格要求,包括無犯罪記錄、無吸毒酗酒等成癮行為、家庭成員無涉童犯罪情況等,為保證師資水平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編輯:王麗榮" " jcfywl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