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條支付”“月付結算”等新型支付模式近年席卷各大網購平臺,其核心邏輯均為“先用后付”,即允許信用達標的消費者在網購收貨后再進行付款。依托于便捷的電子支付系統,“先用后付”的開通門檻遠低于傳統信用卡,用戶往往只需輕點“同意”即可啟用。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先用后付”市場規模已突破1.2萬億元,用戶規模達3.8億人。全球市場同樣增勢迅猛,預計到2027年,整體規模將攀升至7440.6億美元。
市場前景一片喜人,那么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是否因此獲得全面提升?一方面,“滿意付款,無責退貨”的模式確實讓下單流程更加便捷順暢;另一方面,這種看似順理成章的支付方式下其實暗藏隱憂,更需消費者擦亮雙眼。
新功能“開通容易取消難”,已成為行業通病。部分平臺利用隱藏條款誘導用戶開通“先用后付”或直接將“先用后付”設為默認支付方式,導致用戶在不知情或難以察覺的情況下啟用該功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情權。若平臺未就功能性質、逾期后果等關鍵信息進行充分、顯著提示,即構成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侵犯?!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則賦予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然而當用戶試圖關閉該功能時,常面臨煩瑣的操作或人為設置的障礙,這實質性地限制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同樣涉嫌侵權。
未成年人“被負債”隱患突出?!跋扔煤蟾丁惫δ茉谏矸蒡炞C環節的松懈使得未成年人可輕易繞過限制進行透支消費,真實案例頻發,令人觸目驚心。程女士發現其14歲的女兒在未實名認證的情況下開通“先用后付”,一周內下單5次,金額超百元;更有13歲孩童使用家長賬號通過“先用后付”狂購200件商品,總價高達8550余元。截至2025年6月,僅黑貓投訴平臺上相關投訴量已近萬條。這暴露出平臺在未成年人保護機制上存在嚴重漏洞,監護人面臨“被動負債”風險。
債務風險與信用影響被低估。盡管“先用后付”本質是基于買賣合同的一種支付方式,但其本質仍是依賴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授信,用戶需警惕逾期而帶來的高昂債務代價:某頭部平臺用戶協議顯示,逾期將按日收取0.1%的違約金(年化利率高達36.5%),另有平臺以“服務費”等名目變相收費。長此以往可能產生的債務積累問題變得不容忽視。荷蘭某銀行調研顯示,33%的“先用后付”用戶曾遇支付困難,其中11%因逾期產生額外費用,3%最終無力償還。更嚴峻的是,77%的逾期用戶同時在多個平臺借貸,導致陷入債務惡性循環。
逾期還可能引發個人信用受損,從而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負面影響甚至滲透到用戶的金融活動、日常生活、社會關系等多個層面。比如借貸受限,若信用報告中有“先用后付”逾期記錄,申請房貸時銀行可能因“還款能力存疑”遭到拒絕;即使獲批,也會被要求支付更高的首付比例和更高的貸款利率,以覆蓋因信用問題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信用作為個人的“隱形資產”,受損易,修復難。因此,對待“先用后付”等信用工具,需保持“量入為出”的理性,避免因短期便利透支了長期信用。
對于消費者個體來說,知情是防控前提。網購支付時,務必再三確認支付方式,仔細閱讀平臺協議,尤其是字體較小、位置隱蔽的條款說明等更需要注意。若使用“先用后付”,需重點查閱逾期責任、退貨規則等條款。如遇提示不清的情況,應主動咨詢平臺客服,在獲取明確答復后下單。另外,消費者應主動管理支付設置,比如定期檢查各大平臺支付設置,根據需要關閉免密支付及“先用后付”功能,從源頭上杜絕逾期還款和信用受損風險。
對于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來說,監護人需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管理好支付工具密碼,定期查看未成年人賬戶訂單記錄,防范“被負債”。若遇侵權,應通過消費者投訴熱線、黑貓投訴平臺等渠道維權,并保存好交易憑證、聊天記錄等證據。

此外,支付安全不僅是消費者的責任,更是平臺不可推卸的義務。企業需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首先,應該提升透明度與選擇自由度,在支付頁面通過視覺設計來顯著區分不同支付方式;在用戶首次啟用“先用后付”時,強制彈出清晰、無法一鍵跳過的風險提示說明窗口。其次,應該完善風控與用戶管理,必要時可借鑒國際經驗,比如在應用中設置“信用功能禁用”開關,允許用戶自主設定消費限額,有效管理風險。最后,針對未成年人群體筑牢保護屏障,設立未成年人消費糾紛專用處理通道,簡化監護人舉證流程;在關鍵支付環節實施“雙軌制驗證”,比如支付需要人臉識別和監護人二次確認才能完成,徹底阻斷未成年人隨意開通和使用“先用后付”的路徑。
縱觀全球,“先用后付”市場正經歷從野蠻擴張到規范治理的關鍵轉折。在信用支付普及的歐美國家,現已著手構筑系統性監管框架:英國將于2026年實施新規,強制“先用后付”機構通過信用評估、收入核實等手段確認消費者償債能力,并賦予用戶向金融申訴專員投訴的權利,從源頭遏制過度借貸風險。澳大利亞則于今年6月升級監管,要求“先用后付”服務商持有相關信貸牌照,遵守與傳統信用卡相同的規則,用戶的還款行為將被錄入信用報告,逾期可能影響未來貸款能力;另外,新用戶需接受財務審查,信用評分較低者甚至無法獲得服務。
監管的介入迫使未來行業洗牌與技術升級并行,比如英國新規的出臺迫使機構提高在核實用戶資質方面的運營成本,部分中小機構若無法負擔這一必要成本而導致新規難以落實履行,將逐漸被淡出市場。而部分頭部企業也不得不付出相應的技術成本,通過技術提升審核效率,進行長遠考量。目前,歐美經驗正為全球新興市場提供監管樣本,如強制償債能力審查、統一征信平臺建設等。全球監管浪潮表明,“先用后付”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消費便捷與債務防控間找到平衡,若放任“無限制借貸”,那么功能的創新終將淪為債務陷阱。
“先用后付”的興起,無疑是消費金融領域的一次創新,在重塑支付習慣的同時,也為消費者帶來了顯著的便利,更是為平臺和商家注入了增長活力。然而,其便捷性背后潛藏的知情權隱患、未成年人保護漏洞、信用風險累積以及潛在的債務陷阱,清晰地揭示了創新與風險如影隨形。“開通易關閉難”“未成年人被負債”“信用與債務風險低估”等問題都指向一個核心矛盾:如何在擁抱支付便利的同時,筑牢金融安全的堤壩?
全球范圍內,從歐美到澳大利亞,監管框架的加速構建提供了寶貴的鏡鑒。這預示著“先用后付”行業正從初期的擴張邁入強監管時代,相關成本的上升與技術的升級將成為必然。未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將高度依賴于能否在消費便捷與風險防控間找到精妙平衡。這要求平臺企業必須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置于商業利益之上,強化信息披露透明度,構建嚴謹的身份驗證與風控體系;監管部門需持續完善法律法規,填補監管真空地帶,建立統一的征信信息共享機制;而消費者自身,也須提升金融素養,理性評估信用能力,警惕過度消費。
當隱憂浮出水面,唯有各方協同努力,方能將“先用后付”這柄便利的“雙刃劍”,真正鍛造成提升消費體驗、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利器,而非懸于頭頂的債務達摩克利斯之劍。便利,不應以安全和未來為代價;創新,更需在穩健的軌道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