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區地處長江的入海口,由崇明、長興、橫沙三島組成。崇明三面環江,一面臨海,地處北亞熱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得崇明成為上海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三島中,崇明島面積最大,約占上海市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
崇明涵蓋了上海市四種典型的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農業復合生態系統、綠林地生態系統以及濕地生態系統,其中濕地生態系統對崇明有著特殊意義,它不僅具有生態服務功能,也是寶貴的生態空間。濕地生態系統是指地表過濕或常年積水的區域,是開放水域與陸地之間過渡性的生態系統類型,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濕地生態系統對野生動物來說非常重要,崇明的近海岸濕地是東北亞鶴類遷徙路線、東亞雁鴨類遷徙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鸻鷸類遷徙路線上鳥類的重要“加油站”和越冬場所。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每年平均有近100萬只次遷徙水鳥在近海岸濕地棲息或過境,其中不乏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的白頭鶴、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等20余種,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的小天鵝、鴛鴦、灰鶴、大濱鷸等60余種,還有眾多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簡稱“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簡稱“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珍稀鳥類。

崇明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吸引著眾多遷徙鳥類停歇,在這片鳥類的天堂里,它們覓食休憩,補充能量,以恢復在長距離遷徙過程中消耗的近60%體重。
鶴形目鶴科鳥類,又名玄鶴、修女鶴,這種大型涉禽目前全球僅存約1萬只,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定義為易危物種。
白頭鶴是濕地的旗艦物種,也是崇明“最尊貴”的客人,它們每年都會到崇明過冬,通常與人類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所以往往是先聽到鶴鳴,但只能在距離它們很遠的地方止步欣賞,一旦受到干擾,它們會立即警覺。白頭鶴主要在灘涂和大堤內部的農田和池塘內活動,以灘涂上的海三棱藨草等莎草科植被的根莖、球莖,或是堤內農田里的作物為食。
鵜形目鹮科鳥類,又稱琵琶嘴鷺,其扁平的長嘴與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此得名,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定義為瀕危物種。
1994年,由中國香港觀鳥會發起和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現已持續多年,觀測點覆蓋全球150多處。《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4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共記錄到黑臉琵鷺6988只,該數量為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值得欣慰的是,黑臉琵鷺數量已經連續第三年保持超過6000只水平,趨于平穩。
黑臉琵鷺是崇明的常客,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途經至此地“加油”,補充能量,它們通常在灘涂或灘內的淺水水域覓食,把“琵琶”狀的嘴深入水中,邊前進邊搖擺,通過觸覺捕食水中的魚或蝦。近些年,崇明持續加強生態治理和棲息地優化,為鳥兒們提供了更適宜的棲息環境,珍稀鳥類黑臉琵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刷新紀錄。
大部分候鳥在遷徙途中會經停“加油站”,但也有特例。2013年,韓國鳥類研究人員為一只黑臉琵鷺佩戴了GPS定位器,這只代號E44的黑臉琵鷺在10月14日從朝鮮半島啟程,當天橫跨黃海抵達鹽城,稍作休息就于當晚再啟程,第二天下午2點就已經到達中國臺灣棲息地,1800公里的遷徙之旅總用時不到30小時,讓研究人員感到震驚。
雁形目鴨科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定義為無危物種。
小天鵝是崇明的明星候鳥,它們每年翩然而至,為這座生態島嶼增添了幾許靈動。它們羽毛潔白如雪,身姿綽約,在淺灘上漫步,宛如一幅生動的畫卷。
小天鵝對棲息地的環境有著很高要求,良好的水質、豐富的水生植物都是它們的“心頭好”。崇明以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科學的生態治理和修復工程,為小天鵝打造了理想的棲息地。近年來,小天鵝的數量從幾十只增長到數百只甚至上千只,屢創歷史新高。崇明“天鵝湖”景觀,已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不僅彰顯了崇明生態保護的成果,也生動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鸻形目鷸科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定義為瀕危物種。
春季,數以千計的大濱鷸從澳大利亞啟程,此時它們的體重約有250克,經過幾天幾夜的不間斷飛行,到達崇明東灘時,體重已經減少一半,在這里停留數日補充能量后,繼續飛往西伯利亞。鳥類學者通過環志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環志是指將一個金屬或塑料制成的環形標志戴在候鳥身上,上面刻有國名、單位、編碼等信息,當同一只鳥被人再次觀測或捕獲后,便可了解該種鳥類的遷徙方向、路線、時間等信息。
東灘保護區曾收到韓國鳥友的目擊記錄:帶有編碼“5L”的大濱鷸,2023年4月和5月在韓國忠清南道被目擊。經查詢,該個體為東灘保護區科研人員于2006年9月7日環志的,當時記錄顯示為幼鳥。至它再次被觀測已達17年之久,這只17歲的大濱鷸,打破了保護區環志鳥類回收的最大年齡紀錄。目前,全球通過環志發現的大濱鷸最大年齡為25歲。環志,對于研究鳥類的遷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崇明開展鳥類環志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86年,近年來,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進行環志工作。截至2024年,共環志鸻鷸類水鳥約60種,總數超過5萬只,以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為最多。
鳥類遷徙行為是長期進化而形成的,長久以來一直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注意的生物學現象之一,人們從未停止對它的研究。研究鳥類遷徙的方法,從最初的野外觀察,到環志,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科學技術發展為鳥類學研究提供強大動力,當前,鳥類學者借助衛星跟蹤器以及新型的GPS/GSM跟蹤器等現代化手段開展研究,取得豐碩成果。追蹤鳥類遷徙,不僅能了解鳥類遷徙的規律,為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數據,還有助于預防流行病傳播。
全球一共有9條鳥類遷徙路線,候鳥遷徙是自然界壯麗的史詩,保護它們的旅程,也是守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環。崇明擁有如此豐富的鳥類資源,與它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是分不開的。為了保護候鳥的遷徙、保護野生動物的安全,2016年11月,崇明區人民政府發布公告,決定將崇明全域范圍劃定為野生動物禁獵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在禁獵區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行為,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并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將崇明劃定為野生動物禁獵區后,可以更好地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近年來,崇明踐行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不僅有崇明林業等職能部門加強野生動物保護、開展普法宣傳,更有越來越多的志愿者自發加入保護野生動物的隊伍中,共筑保護生態環境的屏障。
(本文作者系上海自然博物館科學老師)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