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9日,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迎來“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全球巡展。作為上海與雅典締結友城的文化獻禮,展覽由希臘共和國文化部聯合中國四大博物館共同呈現。
展覽匯集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衛城博物館等14家頂級文博機構的270余件珍稀文物,時間縱貫新石器時代至希臘化時代,展品涵蓋金器、青銅器、陶器、雕塑等六大類,其中三大核心文物尤為引人矚目。
阿伽門農金面具(復制品):19世紀由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發現于邁錫尼墓群,雖非特洛伊戰爭英雄真容,但手工錘制的面具仍精準還原出人們心中統治者的面龐,成為邁錫尼王權與黃金工藝的典型象征。

金花冠:此花冠為桃金娘式金花冠。氣味芳香的桃金娘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的圣植,象征著生命的恒久不息。在馬其頓地區,金花冠被視為尊貴身份的標志。
刻有被放逐者姓名的陶片:形狀各異且刻有被放逐者姓名的陶片依次陳列于玻璃柜中,沉默的展品成為歷史課本上“陶片放逐法”的生動呈現。
展覽突破傳統編年史框架,通過6個時代、16組關鍵群體重構古希臘史,將抽象文明具象為鮮活生命。
荷馬時代的傳奇者:展覽以荷馬頭像作為這一時代的開篇,荷馬被尊為古希臘最偉大的史詩詩人,他創作了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長篇史詩在內的《荷馬史詩》,不過更多人相信《荷馬史詩》是一代代游吟詩人集體口頭創作的結果。展廳中多個黑繪陶瓶上所描繪的神話場景,成為呈現史詩的實物載體。

古典時代的革新者:雅典公民實踐民主,運動員以黑陶涂油瓶、青銅刮汗器備戰奧運,雕塑家探索人體比例等皆為希臘人民對于社會文化創新的探索。展廳中并立的庫羅斯男性立像與科萊女性立像,展現了古風時代對藝術與美的追求。
雖為全球巡展項目,上海站卻獨創了“人本敘事”邏輯。展覽不僅追溯西方文明源頭,更凸顯中希文化共鳴。希臘駐華大使卡爾佩里斯指出:“7000年文物串聯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東西方對話的橋梁。”當雅典公民的青銅選票映照東方智慧,當奧林匹亞的石雕連接現代奧運精神,這場跨越地中海的文明之旅,在浦江之濱煥發新的啟示:人類對民主、美學與理性的探索,始終在時空碰撞中生生不息。
從愛琴海的風帆到上海的暑熱,從阿伽門農的金光到東方觀眾的凝視,這場展覽以考古實證消弭時空距離。它提醒我們:歷史并非冰冷紀年,而是由無數個體生命編織的壯闊史詩——無論是播下麥種的農人、投下選票的公民,還是重塑歐亞的帝王,他們的選擇與創造,仍在定義今日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