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區擁有84處紅色文化遺址和地標,更有無數歷史保護建筑,我們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后來,已經成為公益檢察室主任的劉慶,帶領公益訴訟團隊在歷史建筑保護領域開始闊步前行。
2023年4月,針對虹口區歷史文化氛圍濃厚、歷史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分布集中的特點,虹口區人民檢察院發布了《鑄監督品牌實施意見》,打造了“益心護文”品牌。從思想融合、工作融合、效果融合三方面推進黨建業務深度融合,做好城市文脈的保護、利用、傳承和融合工作,堅持以“虹”色初心守護“文化三地”,助力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區。公益訴訟檢察官的腳步也從一幢幢建筑走向了山陰路歷史文化街區。
2023年1月,上海市十六屆人大虹口代表團來到山陰路文化名人街開展專題調研。在梧桐樹下,在紅磚樓舊里弄中,代表們流連忘返,但歷史建筑上的一些“老舊瘡疤”,成為他們駐足凝神的牽掛。
經百年歲月洗禮,歷史風貌的更新與居民生活的改善未能得到有效平衡。由于許多居民仍生活在這里,為改善居住條件,便長期存在各類違法改擴建問題,還存在諸多公共安全隱患。
如何在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同時,又守護好歷史建筑?從一條條代表建議開始,虹口區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之力,為山陰路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治理打造協同共治新樣本。
很快,公益訴訟檢察官便對山陰路歷史文化街區開展調查取證,研發類案監督模型,通過比對歷史建筑日常巡查、裝修備案、差價換房及行政執法材料,確認街區確實存在各類受損情況。
隨后,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對存在受損情況的建筑陸續以公益訴訟案件立案,并走訪行政監管部門、經營管理單位及實際使用人,瞄準問題癥結,剖析問題成因,在深挖細掘中厘清各責任主體保護職責和相應主體監管責任。
通過檢察建議和磋商兩種方式,虹口區人民檢察院多角度督促履職:督促相關行政監管部門嚴格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立即查處公房使用人及物業管理單位的違法行為;履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和房屋使用安全行政主管職責,檢查物業管理單位公房管理行為,責令公房權利人履行法定保護及修繕義務。

在跟進監督的過程中,檢察官還邀請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專家進行現場評估,并讓產權方進一步明確了修繕責任和修繕標準。
上海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改造)專家顧陸忠走訪評估后認為:歷史保護建筑,尤其是居住類里弄建筑,保護難度大,而且往往居住環境較差。對此,可以采取分類保護的方法,確保重點保護部位不再遭損壞,對居住條件差的建筑可考慮征收改造,以更好地實施保護。
此外,檢察官還督促公房經營管理單位履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主體責任。
收到檢察建議后,監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積極開展整改。通過行政執法,責令恢復原狀,并予以行政處罰;同時全方位加強對物業管理單位的監管,制定居住類優秀歷史建筑裝修流程,推進歷史保護建筑分級分類檢查工作。公房經營管理單位進一步堵漏建制,建立日常巡查、房屋裝修、差價換房、人員培訓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此次整改中,共拆除違法改擴建50余處,保護歷史建筑1萬余平方米,整改消防安全隱患50余處。“公益訴訟聚焦具體歷史建筑在生活使用和修繕改造等城市‘微更新’中的破壞問題,并延伸至風貌區整體保護。”虹口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洋介紹。
整改工作塵埃落定后,公益訴訟檢察官聯合相關行政監管部門和經營管理單位,邀請“益心為公”志愿者,重回山陰路,開展公益訴訟“回頭看”。
“經專業評估,確認相應違法行為均已整改,受損建筑、道路及公共空間均已修復,石庫門里弄生活、商貿、娛樂形態得到有效保護。”劉慶終于可以在案卷中落筆——“歷史風貌得以恢復”。在近一年的奔忙后,山陰路歷史風貌區保護案,在此刻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樣讓人高興的是,這一案件獲評最高檢八廳歷史文化街區與石窟寺保護專刊典型案例及上海市院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為全市建立“優秀歷史建筑保護責任人”制度提供了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