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34年,冷傳莉在法學教育領域精耕細作,不僅打造了“做一名眼中有愛,心中有光的法律人”等具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系列教學精品,還創造性地提出“人格物”概念,推動民法典首次以立法形式確立“人格物”保護制度。
記者:在《論民法中的人格物》一書中,您首次提出“人格物”概念,從學術視角創造性地對“人格物”的概念予以論證并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在國內法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人格物”的具體內涵,能給我們講講嗎?
冷傳莉:“人格物”是指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利益的特定物,它們不僅僅是物,還承載著人的情感、精神利益或者其他的特殊意義,比如家書、榮譽證書、老照片、相冊和祖傳物品等。
2014年,我國發生了一起冷凍胚胎繼承案,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一對夫婦做了4粒冷凍胚胎,后來他們不幸遭遇車禍離世,雙方父母希望要回冷凍胚胎。一審法院判定冷凍胚胎不屬于他們,但二審推翻了一審判決,準予他們接受胚胎。顯然,這兩個判決結果完全不同。其實在我國,對“人格物”,也就是具有人格利益的物,認同度還不是很高,現行法律也無法全面兼顧對“人格物”的利益保護。
所以,“人格物”概念的提出,是對人精神維度的重要關注。它既承載著人格利益,也承載著財產利益,這些民事利益可被具體化為不同的民事權利,為相同或不同的權利主體所有。
“人格物”寄托了當事人的特殊感情,它蘊含的精神利益通常只對當事人自身有重要意義。所以,在辦理涉及這類物品的案件時,法律工作者不僅要關注物品本身的財產價值,更要考慮它對特定人的特殊意義與精神價值。
記者:您深耕教壇三十余年,在推進法學教育、法治建設、弘揚法治精神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請您結合專業經歷和人生經歷,談談對法以及法學的理解。
冷傳莉:法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它是權利之學,是正義公平之學,也是利益之學,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治理走向。中國的現代法學教育已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孫曉樓在《法律教育》一書中提出法律人才培養的三要件:一是要有法律的學問,二是要有法律的道德,三是要有社會的常識。這到現在仍可作為法律人才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法,是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經過艱難探索之后,選擇的一種自我治理的方式,它也許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任何一種治理模式都會有缺陷,但如果不選擇法治,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毫無秩序,公理不復存在,當然更不會出現今天的現代文明。
記者:在您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冷傳莉:我認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必須具有崇高的法律職業理想,持有深刻的法治理念,高度信仰法治思想,并懂得運用法律去處理社會關系。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律人,我覺得首先必須是一個好人。這個好人的標準就是一般人眼中好人的概念,比如尊重師長、珍惜友誼、尊重父母、為人誠信等。
老百姓對法律的理解并非單純看法律條文,而是通過人來感知,所以,所有法律工作者,都必須嚴格約束自己,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再成為一個好的法律工作者。
眼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各種嶄新的商業模式和交易行為,都對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時代賦予法學的意義深遠而重大。當年,我因為看了電影《見習律師》而選擇了這個專業。影片主人公不遺余力為蒙冤者辯護的形象,讓我印象深刻,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擁有這樣的能力,為蒙冤的人伸張正義。
我認為法律無比崇高,它是我的終身選擇,我從沒想過改變。我的女兒曾經問我:“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專業的話,你還會不會選擇法學?”我說:“我會。”現在很多人比較務實,認為當律師很能掙錢,但事實上我當時選擇法律這個專業,跟這些都沒有關系。
我至今都不會忘記,1987年,只有18歲的我從貴陽出發,揣著西南政法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坐了一整天的火車到學校報到。從那時起,我的法律夢想,夾雜著麻辣火鍋、蔥油餅、小面、紅油抄手的味道,一往無前。
人活著就應該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無論怎樣,人總是需要有那么一點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用時髦點的話說,眼里或心里一定要有詩和遠方。
作為一名法律人,我始終要求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愛,保持對法律信念的堅守,保持善良和正直,竭盡全力讓法律變成一道耀眼的光,照亮美麗的星空,照亮黑暗的角落。
記者:作為一名大學老師,除了教學和理論研究,您在社會服務和法律服務領域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年,您不遺余力地參與法治建設,比如積極開展普法工作,在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基層街道和社區做了60余場民法典專題講座,能談談這方面的感受和體會嗎?
冷傳莉:法治建設,既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制度創新,更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文化覺醒,以法治塑形、以平安筑基、以創新賦能、以文化鑄魂。它的重點在于基層治理,培育法治土壤,比如培養基層普法骨干、設立矛盾調解室等,還有制作普法短視頻、創作法治歌曲等。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保持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剛性與柔性的融合,既傳承前輩智慧,又積極跟上“AI普法”的步伐,讓法治工作從“說教式”轉向“沉浸式”。法治建設的效果如何,答案在群眾不斷提升的安全感里。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體現了中國特色,又反映了人民意志,是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它的頒布是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它的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標尺。只有用好民法典,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所以,我做了很多場講座,專門講解民法典,效果都不錯。
記者:作為一名女性,您終日奔走在法律工作一線,是怎么協調工作和家庭關系的?現在從事法律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作為前輩,您覺得女性如何在法律工作中綻放光彩?
冷傳莉:其實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關鍵在于怎么取舍。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什么捷徑和技巧,只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有比較重要的是,確定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如職業理想、人生目標、理想信念等等。
一個人,如果眼前只有一份工作,一定很難獲得更大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目標過于短淺。如果目標高遠一些,那么就能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進步,還可能收獲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以法學這個專業為例,它除了可以幫助我們謀生外,還有著倡導正義之風、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法律工作者要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成為實現正義、傳遞正義的使者。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女性,首先必須是一個優秀的人。在工作中,沒有必要刻意關注性別。有能力的人,一定能在社會上找到一方展示自己的舞臺。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