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陰,在與學生們亦師亦友的同行中,我深刻體會到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成長節奏,需要為師者以耐心澆灌、以智慧賦能。作為班主任,我常遇見這樣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缺乏自信并且很容易封閉自我。這讓我意識到,教師既要看見整體,也要關注個體,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重建信心。
1.看見整體:鼓勵學生“說出來”“寫出來”
青少年道德賦能行動的研究框架指出,我們不應過分強調外部因素的干擾,應同樣重視青少年自身所蘊含的獨特力量與潛能。作為教師,我們應通過外部力量的引導與幫助,為學生進行道德賦能,指引前行的方向。
在對框架的學習研究中,“表達”這一元素非常吸引我。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說”和“寫”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我鼓勵學生把自己學習的內容最大程度地“說出來”“寫出來”,幫助他們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樹立信心。
作為班主任,我借助每周五學校舉辦的“一事一議”活動,安排班委定期進行工作匯報或總結本周班級內發生的事情;鼓勵每個學生進行“一題一講”,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作為物理教師,我與同組教師商討,決定建立一個物理學科的專屬微信公眾號,為學生搭建展示和表達的平臺——在課余時間交流物理相關的知識,錄制試題講解視頻。而公眾號建立的契機,正是源于一位性格內向的女生給我講題的故事。
2.關注個體:引導學生從“沉默”到“發聲”
在新接手班級后的一次課堂教學中,我隨意抽取了一名學生來回答問題。被叫到后她立刻起身,但過了很久,也未曾說出只言片語。我不禁問道:“是不是還沒有理清思路?”她微微點頭,以示回應。我隨即寬慰道:“沒事,那你再想想。”在她坐下的那一刻,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絲釋然與輕松。
下課后,我緩步走到她的桌前,詢問她是否聽懂了方才的問題,并渴望能與她進行更深入的交流。然而,她始終以點頭或搖頭的方式作答。我心中充滿了疑惑,顧及到學生可能因緊張而難以言表,我便未再過多地追問下去,但在之后的學習中,我一直關注著她。我發現即便只有我們兩個人,她說話的聲音依然很小。為了讓她勇敢開口表達,我鼓勵她回家后用手機錄下講題的過程發給我,她猶豫了一下后同意了。原本我并未抱太大希望,但晚上收到的錄音卻令我驚喜不已。她的聲音清脆悅耳,那是我首次聽清她的聲音。更令人意外的是,她講解的邏輯思維非常清晰。我在微信中毫不吝嗇溢美之詞,表達了對她的肯定,她立刻給我回了一個愛心的表情,并發了一條信息“謝謝老師”。我問她:“你講題講得這么好,為什么在班里不愿意開口呢?”她回我兩個字:“不敢?!痹诟膵寢寽贤ê笪伊私獾?,她不愿意回答問題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在小學一次上課的時候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了同學們的嘲笑,給她留下了心理陰影。我意識到,她是怕自己再說錯遭到嘲笑,所以不愿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她需要的,正是外部力量的鼓勵與支持。
再后來,當我要求她講解習題時,我決定提升難度,將單純的錄音轉變為包含習題講解的視頻。這意味著需要將題目、解題步驟以及詳細的講解過程一并錄制下來。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回到家中獨自研究了許久,最終呈現了第一版成果。在我向她提出了修改意見后,她又反復錄制了兩三次,直至得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版本。我試探性地問她,是否愿意將這個視頻分享到班級群中,以供其他同學參考學習。起初,她顯得有些遲疑,似乎對自己的成果還有些不確定。但在我的鼓勵下,她打消了顧慮。視頻發布到群里后,同學們紛紛發來鼓勵與肯定的話語,這個女生也慢慢開始樹立自信。
建立了物理學科微信公眾號后,很多不愿在課堂上開口的學生都積極報名參與。我恍然大悟,有很多未曾引起注意的內向的學生其實也擁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只因缺乏自信而不敢開口。而公眾號的建立為他們搭建了展示自己、樹立自信的全新平臺,在賦能成長的同時,讓學生綻放個性光彩。
教育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每一位學生猶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他們的綻放時機、色彩與形態各不相同,而教師的使命,便是精心培育,用愛心和智慧點亮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