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積極、健康、自信的心態去迎接和擁抱青春期,關鍵在于“理解與賦能”。
1.理解——用“心”看見
青春期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需要被關注。班主任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看見”每一個學生。首先,主動觀察,記住“小事”。班主任要密切留意學生的細微變化,記住他們的興趣愛好、取得的微小進步,真誠地進行溝通,如“今天看起來有點累,還好嗎”“你上次說喜歡的那個樂隊出新歌了,聽了沒”。這些小細節會讓學生感到被重視、被關注。其次,心靈對話,有效溝通。每周開設班主任“心靈對話”時間,積極回應學生的需求,針對不愛表達的學生,還可以利用“表情包便簽紙”進行鼓勵式溝通。
二是營造和諧的氛圍。首先,明確規則。要把“尊重差異”“不嘲笑他人”作為重要班規來執行。對任何形式的嘲笑、欺凌行為零容忍,并及時、公正處理。任課教師更要以身作則,用智慧化解尷尬、凝聚共識。其次,設立“樹洞”。學生可以通過小程序與班主任進行一對一溝通,傾訴煩惱,尋求幫助。
2.賦能——用“智”引導
青春期不是需要“熬過去”的難關,而是值得用心體驗、學習和成長的寶貴人生階段,教師要教會學生用科學的方法來應對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一是擁抱情緒。青春期的學生遇事容易情緒化,可以教給學生科學有效的技巧,如制作成長紀念冊,記錄下讓情緒失控的小事;運用情緒ABC小技巧梳理,以改變“信念和想法”。
二是擁抱自我。青春期的學生常把“一件事”等同于“全部的自己”。這是一種過度概括化的認知行為,容易引發消極情緒。而打破它,需要多問一句“真的是這樣嗎”。可以開展“改變自我圖式”的小游戲。第一步,讓學生以“我是一個" " "的人”為主題,寫出10個詞描述自己,劃掉所有積極的詞,只留下消極的詞;第二步,讓學生回憶哪件事讓自己更堅信這個負面標簽,然后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第三步,堅定地反駁,務必找到一個反駁的理由。
總之,班主任應將青春期話題“陽光化”“課程化”,教授學生科學的應對方法,用知識驅散迷霧,陪伴和引導他們擁抱璀璨的青春。
張建輝老師點評:
吳艷妹老師圍繞青春期學生多方面的成長需求,通過活動育人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關愛、尊重、信任和支持,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呂雪老師結合青春期學生的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完善自我認知、發掘自我潛力,通過搭建展示平臺助力每個學生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楊鑫蕊老師結合青春期學生的特點,通過用“心”看見、用“智”引導,將青春期話題“陽光化”“課程化”,帶領學生以積極、健康、自信的心態去擁抱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