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也是深刻理解人性和社會的窗口。盡管《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和文化價值得到了普遍認可,但學生在其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豐富的情節(jié)設計中往往難以尋找深入的思考路徑。整本書閱讀方式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全面接觸作品,挖掘其文學和哲學深度。引導學生超越表面的閱讀,進行深人的思辨性分析,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
一、《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
1.學生對《紅樓夢》復雜情節(jié)的理解困難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極富深度的作品,其情節(jié)之復雜、人物之眾多,為全球文學作品所罕見。故事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編織了一網(wǎng)繁復的人際關系和沖突,涉及愛情、權力、家族興衰等多重主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因作品的章節(jié)龐大和語言的古雅難懂而感到困惑。尤其是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學生來說,古代的禮教觀念、宗法制度的社會結構與現(xiàn)代價值觀念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在理解作品時難以與自身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1]。
學生對《紅樓夢》復雜情節(jié)的理解困難還在于《紅樓夢》深刻的內(nèi)涵與豐富的象征,單純的情節(jié)把握并不能完全揭示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層次意義。學生很容易在閱讀中迷失方向,未能抓住作者通過文學形式所進行的哲學和社會批判,對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入分析能力不足。
2.當前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思辨性討論引導
在《紅樓夢》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面臨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討論的挑戰(zhàn)。思辨性討論要求學生不僅理解文本的表面意義,更要能夠批判性地分析文本背后的意義,探討其在當代的應用和影響。然而,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常常過于側重于文本的字面教學和基礎解讀,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和深度討論的引導。
缺乏思辨性討論的引導,學生難以形成對文本深層次的質(zhì)疑與反思,也難以在討論中提出具有洞察力的見解。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無法充分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更深層次情感與思想的共鳴[2。此外,教師在課堂上往往缺乏有效的策略來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課堂互動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理論框架
1.思辨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思辨性教學是建立在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和深度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它鼓勵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接受事實,而是對信息進行質(zhì)疑和驗證。通過引導學生在多種可能性之間進行權衡,思辨性教學能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增強。這種教學策略側重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教師的引導,而非單向的知識灌輸。
2.文學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在文學作品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通過文本分析實現(xiàn)的,特別是在解讀多層次的文學作品時更是如此。教師通過設置開放式問題和進行深入討論,挑戰(zhàn)學生對文本的傳統(tǒng)解讀,引導他們探索文本中的隱喻、主題和結構等元素[3]。這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文本的社會文化背景,還能培養(yǎng)他們識別和評估不同觀點的能力,發(fā)展批判性的視角。
三、《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中思辨性討論的引導策略
1.通過人物關系探討社會與個體的沖突
在《紅樓夢》中,通過細致的人物關系探討,可以深入了解社會與個體之間的復雜沖突,這種探討不僅能揭示人物之間的矛盾,通過多元類比,還能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多重意蘊的理解。對比分析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辨性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綜合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通過尋找人物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學生能夠開啟兩扇思考的窗戶:一是尋求異同的辯證過程。這不僅能幫助他們認識到每個人物獨特的性格和命運,也能引導他們理解人物行為背后的深層動機。二是對明顯與隱蔽層面的深度融通。這種思辨方式能促使學生更加細致地閱讀文本和評析人物形象。這樣,學生能領悟到《紅樓夢》中的人物是復雜和接近現(xiàn)實的灰色人物。《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及社會與個體沖突如表1所示。
表1 人物關系及社會與個體沖突的分析

通過這樣的多元對比,學生不僅可以避免碎片化的閱讀,而且可以通過對比學習與思辨性探究,從而有依據(jù)地、有條理地增強自己思維邏輯的深刻性。《紅樓夢》的教學不僅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也是重建敘事、描寫人物和傳達情感等方面的藝術新境界的探索[4。這種新的教學視角需要師生以開放和思辨的眼光對待,才能幫助學生在進入《紅樓夢》的學習之前處于感性階段,學習結束后則能進入到理性思維的和諧發(fā)展階段,有效地處理成長中的問題和應對社會挑戰(zhàn)。
2.利用情節(jié)發(fā)展分析人性與道德的較量
在《紅樓夢》中,利用情節(jié)發(fā)展分析人性與道德的較量能為學生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來探討深層文學主題和社會價值,而借助于“母題”的概念,則可以串聯(lián)起小說中的關鍵情節(jié),從而展開思辨性的討論,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評價。母題作為文學作品中一個重復出現(xiàn)的主題、符號或情節(jié),是構成作品結構和深層意義的核心元素。在《紅樓夢》中,這些母題不僅僅作為文學裝飾而存在,而是深入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多維度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復雜性,是開啟思辨性閱讀的關鍵。
《紅樓夢》中的主要母題包括“癡迷與覺悟”“愛情與犧牲”以及“盛衰與榮枯”。這些母題揭示了人物之間人性和道德的較量。例如,賈寶玉對林黛玉的癡迷體現(xiàn)了青春期的沖動和理想化的愛情觀,而他的逐漸覺悟則標志著從青春到成熟的轉變。在愛情與犧牲的主題下,小說中的愛情故事復雜且多樣,展示了人物在追求愛情時的犧牲,如林黛玉的淚盡而亡。而賈家的興衰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變遷和個體命運的無常,探討了社會結構對個人的制約作用。
在教學應用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首先,提出引導性問題,如“賈寶玉的癡迷與覺悟如何影響他的人生選擇”或“愛情在《紅樓夢》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對母題深層含義的探討。接著,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分析不同人物如何體現(xiàn)這些母題,并將討論結果整理成報告。此外,可以挑選具體情節(jié)進行案例分析,如分析林黛玉的犧牲是如何體現(xiàn)其對愛情的看法的,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選擇和行為如何反映其內(nèi)在的道德和人性沖突。組織辯論會是另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引導學生就“是否所有的癡迷都應該被覺悟所替代”主題進行辯論,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還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道德和人性問題。
這種系統(tǒng)的教學設計不僅滿足了整本書閱讀的要求,而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開闊、更深入的視角去理解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會價值,增強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夠從《紅樓夢》中學到如何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成長問題、實際生活問題與社會問題,促進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轉化,最終達到語文教學的高層次目標。
3.討論作者的主觀意圖與時代背景的關系
在《紅樓夢》教學中,深入探討作者的主觀意圖與時代背景的關系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這部作品,還能激活他們的思辨性思考。通過設定解讀范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紅樓夢》進行深度解析,探討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此書時的歷史條件和個人經(jīng)歷如何影響其文學表達。《紅樓夢》成書于清朝中期,一個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的時期。這一時代的社會矛盾和家庭倫理關系深刻地影響了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書中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細致描繪,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衰敗與貴族家庭的墮落,以及普通人在社會轉型期的困境。
曹雪芹通過《紅樓夢》傳達了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深邃的人文關懷。作為一個經(jīng)歷過家族興衰的作者,曹雪芹在書中通過豐富的人物形象和復雜的情感糾葛,展示了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質(zhì)疑。例如,賈寶玉的反叛不僅僅是青年叛逆的象征,更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
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內(nèi)涵,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一系列問題,如“曹雪芹如何在《紅樓夢》中表達他對當時社會的看法”或“書中的愛情悲劇如何反映出作者對封建婚姻的態(tài)度”。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從更深的層面上去思考文本內(nèi)容與時代背景的關系[5]。
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紅樓夢》與其歷史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引導學生分組探討小說中是如何反映18世紀中葉的中國社會的。這種探討通過分析小說中展現(xiàn)的各種主題來實現(xiàn),每個學習小組負責探討一個具體主題。例如,一組可能會研究“權力與財富的腐敗”,探討小說如何通過對賈家及其他家族盛衰的描述來體現(xiàn)當時社會的腐敗和權力斗爭。另一組可能會關注“女性地位”,分析小說中女性人物如林黛玉和王熙鳳的命運,以及這些命運如何反映出當時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與挑戰(zhàn)。還有的小組可能會探討“個人自由與社會約束”,研究賈寶玉的反傳統(tǒng)行為以及他是如何受到家族和社會期望的壓制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不同章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和分析這些主題的表現(xiàn),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并能夠批判性地反思這些主題在當前社會的相關性和黏合度。
通過這種系統(tǒng)化的思辨討論引導,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紅樓夢》的深層文學價值,還能通過作者的視角和時代背景來批判性地思考社會和歷史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滿足了整本書閱讀的要求,也能讓學生在理解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同時,提升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通過思辨性教學的實施,學生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文學元素,還能將其聯(lián)系到更廣泛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中。這種教學策略能促使學生在解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力。通過思辨性的討論,學生能夠更全面地把握《紅樓夢》的藝術價值,這是他們通過文學作品探討和反思現(xiàn)實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王藝錦.以思辨性閱讀建構整本書作品意義一以《駱駝祥子》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24(29).
[2]劉玲汐.《三國演義》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研究[D].重慶三峽學院,2024.
[3]黃勇耀.基于專題學習的《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湖南理工學院,2023
[4]肖天琦.高中小說整本書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5]李妞.高中學術著作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