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小說作為主要的文學體裁之一,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與審美價值。然而,傳統教學方式往往局限于對小說內容的表層解讀,難以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與深度感知。多元解讀則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閱讀視角,鼓勵他們從角色心理、文化背景、敘事結構等多重維度理解文本的復雜性,促使其在閱讀過程中體驗更為深刻的情感共鳴和認知升華。小說文本所呈現出的多樣性和開放性,使得多元解讀在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又能推動他們形成獨立的辯證思維。
一、多元解讀的理論基礎
1.多元解讀的概念與內涵
多元解讀是一種從多個視角和層次理解文本的閱讀方式。通過多維度解讀,學生能夠從角色心理、情節發展、社會文化背景等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的多樣內涵。多元解讀不僅是對小說內容的再現,更是對文本的深層剖析。它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挖掘出文本隱藏的信息和意圖,超越表層故事情節,提升文學鑒賞力和閱讀理解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解讀有助于打破單一的閱讀模式,使學生通過多角度的視野豐富對小說的理解。
2.多元解讀在小說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課標導向原則。多元解讀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學生可以在多元解讀中更好地達成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目標
文本中心原則。在多元解讀過程中,應始終以小說文本為中心,引導學生尊重作品的原意。教學不應脫離文本內容,確保解讀建立在扎實的文本基礎上,通過對細節和結構的分析深化理解。
學情基礎原則。教學策略要符合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及興趣特點。多元解讀應結合學生實際,引導他們在感興趣的層面展開理解。通過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連接,激發其解讀興趣,從而增強閱讀體驗和探究意識。
二、初中小說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偏重知識傳授,缺乏能力訓練
當前的初中小說閱讀教學在目標設定上,往往側重于知識傳授,強調對人物、情節、背景等具體內容的掌握。這種教學目標將小說閱讀局限于知識點的簡單識記,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分析力和創造力等核心能力。由于目標導向偏向知識性,教師在課堂上更傾向于傳授文本信息而非引導學生的能力成長,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深度分析的訓練。這種偏重知識而忽視能力的教學目標,難以滿足素質教育要求,不利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全面的認知能力,限制了其在文本閱讀中的成長空間。
2.教學過程側重文本分析,忽視自主探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逐段解析、逐層分析的方式,將小說文本細致講解,過多地進行統一化的引導。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本思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獨立探索和自主理解能力。學生在被動接受教師的分析時,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提供解讀路徑的習慣,缺乏主動探究文本的機會。這種方式讓學生難以從個性化角度理解小說,無法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此外,過于集中的分析性教學,也可能讓學生感到枯燥,降低了對小說閱讀的興趣,削弱了課堂的吸引力,進而影響其整體的學習效果。
3.教學方式集中課堂,延伸閱讀不足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課堂常被作為主要教學陣地,教師側重于課堂內的閱讀講解和分析,課外延伸和補充閱讀活動則較為欠缺。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的閱讀體驗局限在課堂之內,且由于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往往受到壓縮。對于初中生來說,課外延伸閱讀不僅是對課堂內容的有力補充,也是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的關鍵環節。課外延伸活動的缺乏,使學生無法在更廣泛的閱讀體驗中積累文學素養,也限制了他們在課外通過不同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了其對小說內容的深入理解。
4.教學評價追求標準答案,限制多元表達
小說閱讀教學中的評價方式通常追求標準化和一致性,設定了相對固定的標準答案。學生的答案被要求符合教師預設的“正確”理解,這種標準化的評價模式忽視了文學作品的多義性,限制了學生在解讀過程中的自由表達。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生更傾向于迎合固定答案,逐漸失去自我觀點的表達動力。此外,評價的標準化還會影響學生在解讀小說時從不同視角理解文本的動力,妨礙了其個性化表達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審美感知,最終使得小說閱讀教學未能實現全面育人目標。
三、基于多元解讀的小說閱讀教學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兼顧知識與能力培養
在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不僅應涵蓋文本知識點的掌握,還需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培養。多元解讀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學目標兼顧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和審美能力,使其能夠在深入挖掘作品內涵的同時提升認知能力。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能力的訓練更能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
以《孔乙己》為例,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不僅可以安排學生熟悉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時代背景等知識點,還要引導他們從社會、情感等角度深入理解。首先,教師可設定一個目標,要求學生描述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及其背后的社會原因,通過文本細讀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之后,目標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上,例如通過討論“孔乙己為何選擇‘站著喝酒'”,幫助學生從自尊、身份、階層等角度分析孔乙己的行為背后的社會背景,培養其多層次思考的能力。最后,目標應指向情感共鳴的培養,引導學生探討“孔乙己的命運給我們什么啟示”,使其從情感層面產生共鳴,提升審美和情感體驗。通過這樣多維度的教學目標的設置,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能力上的提升,形成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
2.創設多元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多元情境的創設是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旨在通過多維度的情境營造,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散文體小說通常具有較為細膩的情感和深層的隱喻,學生在閱讀時需要對文本的社會背景、人物內心和情感脈絡進行多角度探索。多元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還可以引導他們在情感共鳴和辯證思考中自主探究、深度解讀。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其更主動地參與到小說的解讀過程中,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以《臺階》為例,這篇散文化小說通過“父親修建高臺階”的故事情節,表達了父親內心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和生活中的無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設多元情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父親這一角色的心理和情感。首先,教師可以設定一個“體驗式”情境,讓學生模擬“修建高臺階”的過程,引導他們思考修臺階的艱辛和其中的象征意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為什么“高臺階”對父親如此重要?這一情境不僅能讓學生理解父親對社會地位的渴望,還能體會到他在社會底層所遭遇的自卑與掙扎。此外,教師還可以創設討論情境,設置“假如你是父親的孩子”這一前提,讓學生從子女的視角出發,探討父親對家庭的付出與犧牲。這種視角轉換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也能加深他們對家庭責任和父親形象的多元理解。通過這種多元情境的設置,學生不僅能夠在文本中發現人物情感的豐富性,也能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更深刻的閱讀體驗。
3.豐富教學手段,鼓勵課外延伸閱讀
豐富教學手段和鼓勵課外延伸閱讀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廣度,深化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課堂內的閱讀往往受時間限制,使得對文本的探討容易停留在表層。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提供多媒體資源、推薦課外拓展書目、補充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等,學生能夠在課后繼續深入閱讀,形成更全面的認知。此外,課外延伸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他們在不同文本之間進行聯想和對比,從而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文學素養。
以《故鄉》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理解主要情節和人物形象,如迅哥兒、閏土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運轉折。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課外延伸閱讀任務,鼓勵學生了解魯迅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故鄉》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教師可以推薦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和其他作品,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故鄉》改編的影視作品或相關紀錄片,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多重感官體驗中感受作品的情感氛圍。例如,通過分析影視作品中閏土形象的塑造,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小說中的“隔膜”主題以及人物之間的心理變化。通過課外延伸閱讀和多媒體資源的豐富手段,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外拓寬閱讀視野,還能對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和文化理解。
4.多元化教學評價,鼓勵學生個性表達
多元化教學評價是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展現其個性化的解讀與理解,打破單一的標準答案框架。多元化評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課堂討論、小組展示和創意表達等,使學生在不同的表達方式中,體現出對作品的獨特理解與感悟。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教師能夠看到學生在閱讀中的創造性和獨特視角,鼓勵他們的個性表達,進而促進其思維的獨立發展。
以《植樹的牧羊人》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主人公植樹行動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化”評價,讓學生用一段話描寫牧羊人的形象和心境,引導學生從牧羊人堅持植樹的動機和信念出發,挖掘其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這種開放式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融入對人物的理解之中。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創意表達展示他們的理解,例如用繪畫或手工的形式表現牧羊人種樹帶來的環境變化,或設計一份小報,記錄“植樹行動”對自然環境的改善過程。最后,教師還可以設置小組展示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從“牧羊人的堅守”中得到的啟示。每組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比如環保、堅持或奉獻,討論牧羊人的行為對當代生活的啟發。通過這些多樣的評價方式,學生能夠在表達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深化思考,從而在課堂中形成豐富而多元的解讀。
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元解讀教學策略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還能在思維拓展、情感共鳴和價值觀引導上取得顯著成效。通過多元解讀,學生可以從不同視角深人理解文本,在自主探究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開放的情境中提升鑒賞力和表達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文本解讀中不斷發現和重構自身的情感與認知,進一步提升其人文素養與辯證意識。多元解讀教學策略讓閱讀教學超越知識傳授,成為塑造學生人格、引導其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