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國古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和途徑,這些詩句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古詩詞的文化內涵及傳統文化的滲透價值,探究融合策略,有效實現古詩詞閱讀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文化內涵
1.思想意識層面
傳統文化類型多樣,載體更是形式多樣,古詩詞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思想意識層面,古詩詞中蘊含著多種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例如,《觀滄海》融合了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告訴人們做人要修身養性,樹立遠大理想,將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賣炭翁》蘊含了重視人民的思想,告訴統治者要以人為本;“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詩句蘊含了早學、勤學的思想文化,告訴人們要勤奮,努力讀書;“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詩句蘊含了自然和諧、萬物和諧共處的辯證思維。
2.文化科技層面
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文化科學層面,反映了古人的文學素養和科技成果。例如,古詩詞中會涉及各種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史學典籍等,反映出古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例如,李白的《將進酒》以黃河之水比喻人生的短暫和寶貴,告訴人們要珍惜時間,享受生活;陸游的《書憤》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中原失地的深切懷念,表明了作者對國家、民族的憂思,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通過描述自然景象,引發人們對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促使人們深刻思考生命的意義;古詩詞中有關“斗牛”等天文星宿的描述,體現了古人的天文智慧。
3.制度與行為儀式層面
除此之外,古詩詞的文化內涵還體現在制度與行為儀式層面。例如,在表達遠大抱負和愛國主義思想的詩句中,通常蘊含古代封建社會君仁臣忠的思想;在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中,通常蘊含著父慈子孝的社會禮儀;在送別友人、故人的詩句中,通常展現了作者與友人相處時自然、誠信的良好品質;在愛情詩中,通常會體現夫妻婚嫁的禮儀。這些傳統制度、社會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都屬于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仍具有較高價值。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滲透意義
1.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積極挖掘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閱讀詩句,在閱讀過程中,結合詩句的創作背景,適當補充歷史背景知識,通過傳授傳統相關文化常識,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詩句,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引發共鳴,從而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例如,在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欣賞詩句,通過創設情境,感受作者描繪的凄清冷落的意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學會從內容、思想、文化、情感等不同角度解讀詩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2.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意識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還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升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思考詩句的內涵,加深學生對這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陸游《卜算子·詠梅》一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梅花的高潔堅貞,樹立良好品質和思想道德。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通過挖掘、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
1.細讀文本,追溯文化基因
欣賞、閱讀文本是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基礎,也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略讀、精讀、細讀文本,在閱讀中追溯文化基因,領悟其中的傳統文化。為此,教師要加強教材研究,善于解讀古詩詞文本,嘗試挖掘古詩詞語言的文化底色,為滲透傳統文化奠定基礎。首先,鼓勵學生略讀,大致了解詩句的內容,并通過各種途徑明確作品的創作背景。緊接著,引導學生精讀,結合略讀時的經驗嘗試翻譯、理解詩句內容,并結合自己的認知基礎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然后,帶領學生細讀詩歌內容,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詩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逐句分析,明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作者李白的精神寄托,教師可組織略讀、精讀、細讀活動,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在閱讀中實現文化基因的追溯。首先,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略讀,通過歷史背景調查讓學生知道,李白當時求仕不得,在理想無法實現的現實中痛苦掙扎,進而將精神寄托在名山奇川中。結合這一歷史背景,引導學生精讀,讓學生思考李白為什么選擇將精神寄托在天姥山,天姥山在古代具備怎樣的文化內容,天姥山的文化背景對季白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究,進而開展細讀活動,在活動中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提示學生天姥山是中國古代道教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聯系道家文化,感受詩句中蘊含的道家文化韻味。如“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兩句描繪了傳說中道教眾仙出場的熱鬧場景,李白借這種虛幻的熱鬧場景,表達了自己的寂寥孤獨和求仕不得的落魄之情。通過這種方式,將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融合,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在閱讀中追溯文化基因。
2.創設情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古詩詞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特色,是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教師應結合具體的詩句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努力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將古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意蘊傳遞給學生。為此,教師應熟悉詩句內容和它的創作背景,緊扣詩詞意象,結合詩詞的意境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鑒賞詩詞,領悟其中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把握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例如,《聲聲慢》一詞表達了詞人李清照的無限傷感,以及作為一個亡國漂泊之人的悲嘆。為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境,教師可結合詞句中的“淡酒”“雁”“黃花”等意象,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淡酒”透露出滿腔愁苦,“雁”表達懷鄉之情,“黃花”寓意晚景孤苦。借詩詞中的文化意境理解情境,又借情境理解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內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又或者,教師可圍繞課程內容組織專題文化活動,如詩詞大會、古詩詞文藝沙龍等,鼓勵學生互相分享、交流自己在課外收集的古詩詞,共同欣賞、閱讀,構建古詩詞與傳統文化的實踐橋梁,深深植根于古詩詞這塊沃土,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讓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豐富古詩詞閱讀模式,自然融入傳統文化
新課改下,以往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閱讀需求。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創新,豐富古詩詞閱讀模式,如借助現代技術、引入群文閱讀、加強誦讀吟詠等,在閱讀中自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創新古詩詞閱讀模式。例如,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古詩詞閱讀教學注人新的活力,通過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現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傳統文化,提升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自然而然中滲透傳統文化。
第二,引入群文閱讀。基于古詩詞中傳統文化的主題,提供一系列主題相近的古詩詞,豐富教學內容,拓寬閱讀視野。例如,在杜甫《登高》一詩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明確“登高”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有內涵,教師可引入其他相關聯的詩詞,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王安石《登飛來峰》,讓學生明白“登高”主題詩作在思想、情感表達上的一致性。通過引入群文閱讀,在群文鑒賞中領悟傳統文化,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化的內涵與價值。
第三,加強誦讀吟詠。通過反復的誦讀、吟詠,體會詩詞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意蘊。在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組織范讀、領讀、跟隨伴奏誦讀、比賽競讀、集體齊讀等活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挖掘更深層次的傳統文化意蘊,感知作品韻味。
4.優化閱讀評價體系,實現文化傳承
目前,傳統的古詩詞閱讀教學評價仍存在不足之處,教師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詩詞記憶程度的評價,而忽略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關注。為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優化閱讀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思想情感和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在閱讀評價中,除了單一的能寫能背,還應通過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鑒賞詩詞的意境,了解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文化、精神品質、制度習俗。例如,在《歸園田居》一詩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還應關注其中的思想文化滲透,通過學習相關傳統文化理解陶淵明的“歸隱精神”,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歸隱精神”的理解,促使學生了解這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古詩詞閱讀評價中實現文化傳承。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將古詩詞閱讀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作為教師,應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帶領學生細讀文本,引導學生追溯文化基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引入多種閱讀模式,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意蘊;優化閱讀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實現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