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辨性作文寫作的內涵
思辨性作文寫作與傳統議論文寫作是有差異的。高中“思辨性作文”的提出是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表達要求,而新課標又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全球興起的批判性思維教育運動。為此,“思辨性作文寫作”是基于“批判性思維”而形成的一種寫作新形式,其要求作者展開深入分析、邏輯推理和具備較為客觀的個人觀點表達能力。其核心在于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引導他們在論證中提出清晰的論點,并用充分的證據和例子加以支持。在此過程中,學生所要做的并非“立論”,而是評估不同觀點的有效性,識別潛在的偏見和邏輯謬誤。此外,思辨性作文強調個人經驗反思與對社會現象的思考,探討復雜問題的本質。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提到“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相較于傳統議論文所要求的“結構完整”“分析合理”,“思辨性作文”更兼具獨特且具體的內涵。具體而言,議論文又稱為“論述文”,是以理論論證為目標的作文類型,如從材料中找出一個明確的觀點,再通過立論、論點、論據來進行論證,強化觀點的正當性。而思辨性作文的范圍則更為廣泛,其超越了單純“論述”與“勸說”的范圍,更接近于應用場景與社會場景中的批判性寫作,由此根據教材要求,高中語文思辨性作文寫作的開展應多圍繞時評、短論、評論、學術論文等寫作任務展開。
二、高中語文思辨性作文寫作的策略
1.注重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辨性作文寫作起源于批判性思維教育運動,“思維發展與提升”是繞不開的話題。新課標提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其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三者與思辨性寫作的關系密切,是學生在進行思辨性寫作時所要經歷的思維特質的刻畫。
例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的寫作題目:“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Ⅱ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鮮見。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從材料中可知,學生要寫好這篇思辨性作文就要評價“語言文字運用Ⅱ”的觀點,并提出新穎的見解或采用其他的視角,這便體現了思辨性作文的創新性,要求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原話題“安靜一下不被打擾”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解讀,同時也要在創作中闡發新的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寫作并非單純的立論求新,而是在對原觀點進行辯證分析后,打破常態進行表達。
2.扎根語言表達
新課標在“語言積累與建構”的目標要求中指出“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在“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目標要求中指出“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在涉及語言表達的學業質量水平中強調“在表達時,講究邏輯,做到中心突出、內容具體、語篇連貫、語言簡明通順”。
目前,許多教學依舊存在“泛文采議論文”現象,即以議論文三要素為起點,加以引用名人名言為論據,追求華麗辭藻的語言修辭。事實上,這便犯了“黨八股”式的錯誤,如常見的有:其一,“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作文所提論據,非實踐經歷所得,也非社會現象反映。其二,“無的放矢,不看對象”,如常見的煽情式開頭或結尾等。其三,“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即文章能夠表現實際生活的生動語言太少,來來去去喊口號,乏善可陳,也無說服力。
思辨性作文寫作要力求語言表達清晰、干凈,不拖泥帶水,一語中的。作為形式層面,語言表達不應該拘泥所謂的“三點論”,語言表達是為寫作內容與寫作過程服務,其本質應切中要害,傳達明確觀點,便如,戰國諸子百家雄辯精辟,既要保證流暢的閱讀體驗,又要直接鮮明地表達思想。
3.具備讀者意識
思辨性作文在創作時主要指向兩大維度,一是自省式寫作,即以自身體驗而進行求索的寫作,這類寫作要么從自己的經驗教訓中獲取新的啟示來確定文章立意,要么就是從社會經驗中獲取新的啟示來審判自己的行為來確定文章立意。二是立論反駁,這類寫作則集體反映要說服讀者接受某一觀點。據此可知,思辨性作文與抒情類作文有著很大的不同,其無論是啟發還是勸服都是要考慮到文章可讀性的,即要滿足“為什么我會這么認為”“這么認為會怎么樣”這一根本性需求。
此外,思辨性作文寫作必須審慎權衡情感表達與理性分析之間的比重,激發討論或啟迪讀者思考,提升文章的說服力。啟發性和說服力是思辨性寫作的核心價值所在。譬如,《反對黨八股》原文是一篇講演文,也是一篇思辨性文章。開頭便指出:“一個人寫黨八股,如果只給自己看,那倒還不要緊。如果送給第二個人看,人數多了一倍,已屬害人不淺。”先是引起聽眾的共情,給出人人喊打的口號,然后,再在下文引出“黨八股是洋八股,是新教條,是五四運動本來性質的反動”。整個論辯的過程,滿足“先引一后立一再論”的邏輯結構,由此無論是讀者還是聽眾都會對演講的內容有所觸動。而學生在思辨性作文寫作時也要具備這種讀者意識,使得文章情理兼具,更生風采。
4.關聯外在語境
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目標與內容中指出:“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這不單反映在閱讀上,更反映在寫作上。高中生作文通常來源于“材料作文”,即關注某一材料,再從材料中尋求觀點,開辟立意,“能夠與更廣泛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建立聯系”“反映出作者對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考量”等,這要求學生對文化、歷史和社會等元素作出相應的回應。
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作文題目:“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關于人工智能的思辨,只有學生對于時間管理的思辨,內在認知與外在語境的結合,才能達成思辨性寫作的深遠目標和價值。不然,來回拘泥于“自己如何通過人工智能來解決問題”,明顯是立意過低,內容實質膚淺。但如果將這個問題放到整個社會,如“人工智能是否會對社會產生新的問題?”由此產生一些關于“AI換臉技術對網絡安全的危害及問題”“人工智能對藝術創作造成的影響”等方面的思考,抑或者將“人工智能”與“信息傳播及作用”關聯形成更大命題,并對此進行探討,便會使得寫作內容更加豐富多元,立意也會更加高遠。
此外,思辨性作文強調問題導向,要求學生圍繞核心話題或中心論點進行深入論證。明確界定問題,這是有效思考的基礎。把問題作為寫作的關鍵點,需要學生全面、深入且創造性地分析。只有通過揭示表象,才能觸及問題的本質,深入挖掘其內涵,增強論證的深度。
[本文系2024年度鄭州市教學科學研究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思辨性寫作教學策略研究》(編號:2024-ZJKYB-S07-009)研究成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