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語文作文體現了時代性、思辨性以及創新性等特點。以2023年新課標I卷的作文命題為例,此題圍繞“好的故事”關鍵詞,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好的故事”在不同場景下產生的重要影響,引出“故事是有力量的”的主旨,“故事是有力量的”便是審題立意的要點,也是要重點思考的對象。在寫作時,學生既可以從個體發展的角度結合具體的實例,分析“好的故事”的重要意義,也可以從民族、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結合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等方面的素材,闡釋“好的故事”的時代價值。總之,在審題立意和文本創作的過程中,學生應把握作文命題的時代性,堅持個體發展與時代發展相融合的原則,寫出有新意、有深意的作文。根據高考語文作文的考查要點,在高考作文的備考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材料、寫好作文,讓他們明晰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向,從而在高考的考場中創作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一、高考作文命題評析
近兩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承“守正創新”的基本原則,呈現出穩中求進的態勢。從內容上,高考作文十分關注社會熱點話題。比如,2023年新課標Ⅱ卷的作文“青少年的個人空間”以當今社會青少年的成長話題為素材,意在引導學生結合“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觀點,以及自身的現實生活,闡釋自己的真實看法。又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的作文提及了“嫦娥四號”“天問一號”等與中國航天事業相關的內容,圍繞“不斷抵達未知之境”的核心話題,旨在讓學生從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中得到啟示。從形式上,高考作文注重引導學生思辨。從近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中可以看出,議論文是作文命題的主要形式,思辨性議論文則是考查的要點。如,2023年全國甲卷,以“技術發展使人能更好地掌控時間”和“技術發展使人淪為了時間的仆人”的辯證性觀點,展現了作文命題的思辨性特點。要想寫好此類作文,學生要選擇某一個觀點,并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對觀點進行辨析和論述。又如,2024年的全國甲卷以“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坦誠交流”的對立概念為素材,其目的是讓學生辯證性地解讀這組概念,并結合真實案例,論述“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坦誠交流”之間的關系。
總之,立足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視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整體上呈現出穩中求進的狀態。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內容和形式穩中有變。在備考階段,教師要根據作文命題的趨勢和特征,探索備考指導的有效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
二、高考作文備考指導的有效策略
在明確作文命題特點和命題趨勢的基礎上,教師要精心規劃備考方案,讓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儲備寫作材料,訓練寫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作文寫作水平。下文將根據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圍繞教考銜接、社會熱點等關鍵詞,逐一梳理和分析高考作文備考指導的有效策略。
1.注重教考銜接,儲備素材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內容和形式都與教材有一定的關聯,體現了教考銜接的趨勢。在備考階段,教師應注重教考銜接,從教材中挖掘作文材料,尋找思辨話題,讓學生在文學閱讀和課堂互動的過程中儲備素材,以求寫出高質量的高考作文。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在選文和編排上都別具特色,它以單元為基本結構,以單元主題為線索,建構了不同體裁、題材的資源體系。以統編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教材中選編了不同時代的多篇古詩詞,展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學經典。曹操《短歌行》和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被安排在同一課中,曹操生活在東漢末年,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短歌行》是一首樂府詩,而《歸園田居(其一)》是一首五言古詩。它們的社會背景和體裁都有所不同,編寫者為何要將其安排在同一課呢?經過對比后不難發現,兩首古詩分別反映了曹操和陶淵明在亂世中的不同人生態度。緊扣這一要點,教師可以將教材的選文意圖作為教考銜接和讀寫結合的要點,設置“曹操積極入世,陶淵明失望避世,你贊同哪一種人生態度?通過他們的經歷,你得到了哪些啟示?”的課堂討論話題,讓學生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了解曹操和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并在查閱資料和課堂討論等環節中形成思辨意識,儲備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
從教考銜接的角度,教師注重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將課文的內容或者課文中蘊含的思辨話題,作為書面寫作或口語表達的素材,這樣既可以增強語文課堂的活躍性,也可以幫助學生儲備作文素材,讓他們寫出更有深度的作文。
2.立足時代浪潮,關注熱點
時代性是現階段高考語文作文的典型特征之一。每個時代都有其固定的使命,處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人,也有屬于他們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責任。作為民族和國家未來的棟梁,高中生要勇于承擔自身的社會責任,將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發展、國家的前途等關聯起來,致力于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從這一角度來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已經悄然逝去,學生需要立足時代發展的浪潮,廣泛關注與國家前途、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時事熱點,主動了解社會上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熱點事件,并在寫作的過程中融入時事熱點資源,寫出有深度和有廣度的優質作文。
時事熱點資源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和建構。在高考作文的備考階段,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搜集、整合和處理時事熱點資源的能力,引導他們結合不同的考查要求,選用不同的時事熱點資源,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掌握熱點資源的運用方法。2023年全國乙卷作文材料中,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段話,其中“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生動形象地表明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原則,深刻地闡釋了普遍哲理。根據這一命題的考查要求,學生可以結合“長征五號遙八火箭搭載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時事熱點材料,從國際關系、科技發展的角度,圍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話題,探討中國的大國格局,闡釋我國歷來主張的和平、共贏的發展原則。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可了解我國在航天事業中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產生強烈的民族榮譽感,不斷增強家國情懷觀念。
作為民族和國家未來的棟梁,高中生要立足時代浪潮,關注時事熱點,在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在思考中展望未來,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時代新人。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知曉自己的時代責任后,他們才能寫出更有深度的作文。
3.提煉核心詞匯,把握重點
從近年的高考語文試題來看,作文命題一般包含三個部分,分別為作文材料、寫作提示以及寫作要求,在寫作時,只有準確地把握了作文命題中的重點,才能確保不偏題、不跑題。在指導學生審題立意時,教師應要求學生提煉作文命題中的核心詞匯,讓他們明確作文材料、寫作提示以及寫作要求中的關鍵信息,確定寫什么、如何寫。以2023年全國甲卷為例(見圖1)。

第一,指導學生如何審題。審題是寫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一定程度上說,學生是否深刻地理解命題的內容和要求,將直接影響他們后續的寫作效果。在高考作文的備考階段,教師要高度重視審題,讓他們細讀材料、研讀要求,將材料和要求中最核心、最關鍵的要素提煉出來。以2023年全國甲卷的作文試題為例,在審題時,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提煉出“人”“技術”“時間”三個核心詞匯,經過細致的品讀和分析后發現,此段材料意在論述“人”“技術”“時間”三個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除了材料之外,寫作提示和寫作要求中也包含著一些重點要素,比如“聯想與思考”一詞,說明學生在寫作時要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思考,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展開論述。而“明確文體”“自擬標題”等是寫作要求中的重點詞匯,通過研讀和分析,學生可以確定寫作何種文體、如何寫作等具體的要求。
第二,指導學生如何立意。在審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立意,讓他們寫出立意深遠的高質量作文。一方面,作文的立意要符合社會的公序良德,要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同時,作文中的情感要確切,不能出現似是而非的情況;另一方面,作文的立意要深刻且創新。在尋找立意的過程中,學生要深人地挖掘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梳理事物的內在發展規律,并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觀點。
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審題,提煉了命題中的核心詞匯,確定了寫作的要點,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思考,確定了作文的立意。至此,學生已經完成了寫作的準備工作。
4.選用合適文體,明確要點
一定意義上說,文體是構思和布局的基礎,只有確定了文體,方可明確作文的基本結構、語言風格。在確定文章立意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選用合適的文體,根據作文的文體特征,明確寫作的要點,這樣才能寫出有個性和有深度的作文。
在選用文體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優勢進行選擇。比如,觀察能力和敘事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將作文寫成記敘文,在記事、寫人的過程中展現作文的核心主旨;邏輯思維強,且擅長推理、思辨的學生可以將作文寫成議論文,在提出觀點、分析觀點和論證觀點的過程中闡明立意總之,在寫作時,學生要發揚長處、規避短處,寫出最精彩的作文。
除了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文章的材料,通過反復鉆研和推導后做出最優選擇。以2023年全國甲卷為例,作文試題的材料中提出了兩個觀點,一是“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二是“有人成了時間的仆人”,這兩個對立的觀點,體現了作文命題的思辨性,要想寫出立意深刻的作文,學生可選用議論文文體,結合具體的論據,辯證性地闡釋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作文才能契合命題要求。在明確文體的前提下,學生即可調動自己的素材儲備,展開謀篇布局、語言組織等各項寫作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在明確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方向的基礎上,教師從注重教考銜接、立足時代浪潮、提煉核心詞匯、選用合適文體等多個方面,引領學生關注熱點、把握重點、明確要點和尋找思維成長點。這樣,學生初步確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掌握了高考作文的寫作技巧。當然,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教育理念以及考試大綱的具體要求,繼續探索高考語文作文的備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