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作為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教學內容的組成部分,主要安排在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和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中。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涉及戲劇文體的表述看,一是在文學閱讀與欣賞的要求中,如課程目標、學業質量水平等內容中的鑒(欣)賞文學作品等,二是在與其他文學體裁并列表述中,如“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等學習任務群。在戲劇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編者意圖,認真解讀戲劇文本,重視探索悲劇中所蘊含的悲劇意識、悲劇精神,引導學生建構戲劇學習的方法與路徑。
一、戲劇教學的思考:戲劇文本的解讀路徑
盡管進入教材的戲劇多數是節選文本,但足以體現文體特征、語言特色、表達方式等戲劇文本的基本特性,是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解讀戲劇文本的抓手。
1.感知戲劇文本的基本特點
戲劇文本(劇本)創作的初衷是為演員如何演繹故事服務的,因而需要站在劇場中觀眾的立場上對演員所表演的內容、形式加以認真選擇。這種選擇的標準就是語言上追求一聽就懂;內容上具有直觀性、關聯性,讓觀眾看得明白又感興趣;情節上追求生動性、刺激性,能夠感染和打動觀眾。這些既是戲劇文本創作的關鍵所在,又是戲劇文本解讀的關鍵所在。由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戲劇文本時,要從細處入手,包括語言的肯繁、轉換、銜接等,開展品讀、揣摩、咀嚼、欣賞等活動,以從中理解把握劇本的原生價值。
統編必修下冊第二單元《雷雨(節選)》,節選的是兩場相見的戲:一是三十多年后周樸園與魯侍萍再次意外相見;二是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相見、魯侍萍與周萍母子相見。對這樣兩場相見的戲進行解讀,首先要關注戲劇沖突。戲劇沖突一直被視為戲劇藝術的本質特征,是戲劇中矛盾產生、發展、解決的過程,能夠體現出人物的性格和劇本的立意。《雷雨(節選)》的兩場戲中,戲劇沖突不斷,有明的有暗的,有現實的還有歷史的。一是周樸園所代表的資本家與魯大海所代表的工人之間的激烈交鋒,這是不同階級陣營的沖突;二是周樸園與魯侍萍(曾經的夫妻)、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魯侍萍與周萍(母子)之間明與暗的復雜的人倫親情沖突。兩種沖突組合起來形成的是周家與魯家兩代人之間前后三十年的恩怨情仇、矛盾糾葛,成了最后不可避免的悲劇根源。其次需要關注的是故事情節。戲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與戲劇沖突密切關聯,《雷雨(節選)》中,故事情節由矛盾沖突引發,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與言行逐漸揭示,形成了明暗交織的兩條線索,具有很強的懸念感。如“三十年前,在無錫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周樸園這句話就懸念感十足,為后續引出三十年前無錫周家發生的故事埋下伏筆,吸引觀眾關注三十年前發生的故事到底出名在哪里,也是劇作家對故事刺激性的隨時關注。再次要關注戲劇的語言表達。這種語言表達是在九年級下冊“活動·探索”戲劇主題單元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的。這主要體現在《雷雨》所代表的現代戲劇特點上,如語言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周樸園在與魯侍萍的相見中,在不知道眼前人就是曾經的侍萍時言語之間還帶有悔恨與眷念之情,可在認出了侍萍后,“忽然嚴厲地”問“你來干什么”,后來還追問“誰指使你來的”,人物偽君子的特性暴露無遺。還如內心動作語言化、對話中的潛臺詞運用等,不一一贅述。
2.關注戲劇文本的獨特表達
從戲劇文本中解讀出基本特點只是戲劇文本的普遍性解讀,而戲劇中具有典范意義的文本,更值得解讀的是獨特表達所體現出的個性特征,也是與其他戲劇文本形成區別的關鍵所在,尤其是與一般文本相比所具有的超越性,還需要演員通過說、唱、演的過程和劇本旁白表現出來,僅從戲劇文本的文字層面是難以理解的,而需要深入到“戲”的元素中去尋覓與玩味。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四單元的《玩偶之家(節選)》是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代表作。教材中節選的第三幕既是全劇的高潮又是結束部分,在人物前后言行的變化中,體現出易卜生戲劇中“戲劇性事件”和“突轉”手法的獨特表達。節選的內容中,“戲劇性事件”就是兩封信的出現:第一封信是柯洛克斯泰以娜拉當年為了借錢給海爾茂治病而立下的借據要挾海爾茂(不要開除自己),使海爾茂一改此前的溫柔、笑臉而暴跳如雷,還大罵娜拉是壞東西、下賤女人。這不僅使故事情節來了一次突轉,而且也使娜拉對海爾茂的虛偽嘴臉有了認識。第二封信是柯洛克斯泰經女友勸說把娜拉的借據還給了海爾茂表示不再要挾;在海爾茂覺得慶幸沒事了時,想安慰此前受到威脅與斥罵的娜拉,但娜拉因認清了海爾茂的虛偽嘴臉,卻堅定地選擇離家出走,讓虛偽至極的海爾茂徹底現出原形,故事情節再次急轉直下。《玩偶之家》中,“戲劇性事件”與“突轉”手法就這樣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玩偶之家》中,在戲劇場景與場景之間,有因跳躍感留下的空白,值得認真解讀,以充分感知戲劇在表達上的獨特所在。如第一封信與第二封信之間:“門鈴響起來,海爾茂嚇了一跳”,并且海爾茂發出的自言自語是“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難道事情發作了?難道他一”,之后他還迅速作出反應“娜拉,你快藏起來,只推托有病”。盡管這只是人物在完成下一個動作之前的瞬間表現,在表達上還是懸念感十足,留下了巨大的心理空間一一打開門究竟會是怎樣的情形呢?使觀眾既非常緊張又期待著什么。在人物臺詞的字里行間,有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而留下的空白,需要想象補充,以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的變化,如在第一封信造成的沖突最后,海爾茂在娜拉死的心都有了后,竟然還絕情地說“照你說,就是你死了,我有什么好處?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娜拉聽后“冷靜安詳”地說出“我明白”三個字,簡單的言語背后潛藏著豐富的意蘊,有待讀者想象補充。
二、戲劇教學的探索:戲劇教學的有效方法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安排戲劇單元教學,既體現出對戲劇學習的重視,又突出了戲劇文體的獨特。從編者意圖看,悲劇意蘊是戲劇單元學習的核心概念,并聯通著戲劇文學與悲憫情懷兩個教學重點。因此教師應探索如何以學習實踐活動達成戲劇單元學習任務目標。
1.在文本細讀中指向悲劇意蘊
在戲劇單元的單元導語中,對于戲劇作品的學習理解提出的要求是“把握其悲劇意蘊,激發心中的良知與悲憫情懷”。所謂悲劇意蘊通常有兩個層次:一是淺層意蘊,即對悲哀人生的深切體驗和無盡的悲憫情懷,可視為人生悲劇感;二是深層意蘊,即人在面臨超強力時以不怕死的抗爭表現出的執著追求和人格尊嚴,具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崇高精神。
基于上述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深人閱讀戲劇文本,尋找指向悲劇意蘊的具體表達。教師可設計表格引導學生梳理悲劇因素,從節選的戲劇文本中找出體現人物悲劇命運的因素,并嘗試分析(見表1)。
學生通過梳理文本,從中了解到造成不同人物悲劇的內外因素。在《竇娥冤》中,竇娥先因為父親的潦倒被賣給了蔡婆婆,后因為蔡婆婆軟弱又招來了殺身之禍;劇本中的關鍵沖突體現在與張驢兒父子、黑暗官府之間;導致悲劇的內在因素還有竇娥自身性格的善良、孝順、堅貞與剛強。在《雷雨》中,魯侍萍被周樸園拋棄后,帶著孩子嫁過兩次,再見到周樸園所面對的是父子、兄弟、兄妹之間的愛恨情仇,導致魯侍萍與周樸園的沖突加劇;魯侍萍也從早先的善良、逆來順受,經痛苦磨礪后變得堅強勇敢了。在《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在遭遇叔叔弒兄娶嫂(父死母嫁)的惡行外,戀人還遭到了不測,掉進了人生低谷,無法排解與叔父的矛盾,還有與戀人父兄的沖突;這些與哈姆萊特敏感、悲觀、抑郁、謹慎和崇尚理性的個性有關。
表1

上述人物的悲劇命運是在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在悲劇發生的過程中,人物的性格因素(偏軟弱)疊加早先的外在因素,帶來人生悲劇感,如竇娥遭遇張驢兒父子欺壓,屬于淺層悲劇意蘊;人物在歷經磨難中發展起來的帶有抗爭意味的性格與超強的惡勢力碰撞時,發生的是最震撼人心的悲劇,指向的就是深層悲劇意蘊,也是戲劇單元學習關注的重點所在。
2.在超越反抗中把握悲劇意蘊
在由三個節選文本為載體的戲劇單元學習中,核心任務是把握悲劇意蘊,從上述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主要人物與命運的抗爭及結局所揭示的才是具有深層特點的悲劇意蘊,自然就是戲劇單元教學探索的對象。
首先是對人物命運的分析。在三篇節選的戲劇文本中,主要悲劇人物都有涉及命運的理解、表述。在《竇娥冤》沖是那段竇娥臨刑前的哭\"命”:“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的這一哭訴,是善良人心目中對似天地一樣主宰命運的社會、官府黑暗的痛斥,也是發自善良人心底的吶喊與抗爭。在《雷雨》中,魯侍萍的言語中有對命運的感慨,如“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哦,天那,我覺得我像在做夢”等;魯侍萍這一悲劇人物,三十年前以傭人之女的卑微出身,因被有著大少爺身份的周樸園愛上,帶來了一系列不幸;三十年后再與周樸園相見,卻面臨著骨肉相殘卻難以言說的悲痛之中,致使魯侍萍內心掙扎煎熬,悲嘆“命苦”,最終魯侍萍的抗爭體現為對情與愛的一種象征性掙脫。在《哈姆萊特》中,悲劇人物哈姆萊特對命運的表述最具經典意義:“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哈姆萊特的這一大段類似獨白的表達中,充分顯示人物自身憂郁的性格在命運的再三打擊之下,到了被逼無路的境地,只能在痛苦的掙扎中幻想著來一次反抗。綜上所述,無論悲劇人物個性如何,他們在一步步陷入絕境之后,人性深層的反抗意識被喚醒,形成了與惡勢力的抗爭,悲劇得以體現出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對悲劇結局的理解。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由于三篇節選的戲劇文本對這一毀滅的結果沒有完全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拓展閱讀的方式,呈現出主要悲劇人物在戲劇中的結局,引導學生在關注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結果中,探索其被毀滅的原因。在《竇娥冤》中,結局是竇娥的三樁誓愿都得到了應驗,太守桃機被革職,張驢兒被處死,竇娥得以平反申冤。盡管如此,竇娥身上善良、孝順、堅貞、剛烈的品性被毀滅了。在《雷雨》的結局中,四鳳和周沖被電死了,周萍開槍自殺,魯大海出走,魯侍萍和蘩漪瘋了,周樸園一個人在悲痛中懺悔。這樣的結局顯示魯侍萍身上善良、勤勞、頑強與不屈的個性被毀滅了。在《哈姆萊特》的結局中,死亡籠罩了一切,敵人大多死了,王后誤飲毒酒死了,哈姆萊特與叔叔克勞狄斯同歸于盡,試圖反抗命運的有理想抱負的英雄與惡勢力一同毀滅了。閱讀戲劇文本中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學生從中感受與體認的是面對生活的勇氣與力量,這種力量就包含在悲劇意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