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要重視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普通高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有兩項常規化整本書閱讀項目:一是學術類著作《鄉土中國》;二是文學類著作《紅樓夢》。
一、高中生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困難
高中生已經初具閱讀中長篇小說的能力,但在如何剖析小說內涵、鑒賞其“虛構”藝術與領悟主題思想方面依舊普遍存在困難。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說中除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真實的,其他的敘述都是虛構的,即便它無限趨向真實。因此,要理清真實與虛構的距離,實質上就是從虛構的敘述中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從高考應試情況來看,不少學生雖能讀懂一篇小說的內容,但依舊難以理解小說所要探討的真實問題,且對小說的虛構藝術鑒賞存有誤區。在筆者看來,學生普遍缺乏對思辨性小說所探討的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同時也難以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這種閱讀能力的不足,不僅影響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限制了他們在文學鑒賞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提升。
延伸到小說類整本書,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于兩點:一是習慣性忽略小說的背景元素,把小說當成所謂的“爽文”來讀,即只讀角色的榮辱興衰、只關注情節的跌宕起伏;二是不了解小說三要素究竟有什么作用,或者說小說三要素所服務的對象,導致在開展小說類整本書閱讀時,學生往往只是回回吞棗,分辨不清小說中哪部分屬于真實,哪部分屬于虛構。缺乏對小說體裁的感知,自然也難以走向深度閱讀。
二、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知識體系構建
針對學生的難點,在小說閱讀教學的初期,應重點教授基本閱讀技巧,并以探究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理解小說的“真實”與“虛構”概念,總結小說要素特點,并掌握探究主題的方法。在學生掌握這些基礎技能后,再鼓勵他們獨立閱讀新作品。
1.認識小說體裁特征,把握小說主題內涵
讀懂小說的第一步是認識小說。在《紅樓夢》整本書的導讀課堂上,首先讓學生探討“《紅樓夢》屬于什么類型的小說”。從課堂發言來看,大部分學生對其的認識止步于“虛構的、以章回形式敘述的、白話文的小說”,或者“現實主義小說”這樣的表面理解,雖然已經提到了“現實主義”的要素,但對小說的本質仍不清楚。現實主義小說,是在當時或者歷史社會現實基礎上進行想象,描述人倫關系、社會秩序的一類小說,其寫作目的不僅是描繪家庭瑣事、社會景象,更是表達對作者或全人類所處環境的思考。
借用以胡適為代表的考證派的說法,《紅樓夢》以“整部賈府史便是明朝史”為主題,強化學生對“現實主義小說”的認識。在此過程中,以“反清悼明”為話題,引出創作背景一—“大清定國后,修撰《明史》的工作隨即開展,《明史》前前后后一共花了94年,歷經四代皇帝才完成,可謂是逐字逐句的編訂、審校。這么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統治者為了宣揚其政權的合法性、正統性,鞏固統治,安撫人心,決不允許書中有任何‘疏漏’和‘不妥’之處。”所以曹雪芹在著書時一定會想盡辦法,將亡國之念“隱喻”到書中,即通過春風化雨般的筆觸,將一件大事巧妙地融合在日常瑣事、尋常人家或風月世情等的敘述中,因而這大事便是水中月、鏡中花,似有還無了。
在勾出“隱喻”這話題之后,引導學生找出書中可能存在的隱喻。譬如,較為直觀地便是賈敬不理會寧府事務,沉迷于煉丹修道。“賈敬”諧音“嘉靖”,歷史上,明朝的嘉靖皇帝的確癡迷于修仙尋長生之術,不上朝。在全書的第九回金榮欺負賈寶玉和秦鐘,茗煙替主子出氣,打了金榮,并揚言“姓金的,你是什么東西,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可解讀出茗煙的“茗”諧音“明”,為大明。“金榮”諧音“金戎”,清朝入關前國號大金,金榮的“金”可指代大清。如此借“明”罵“清”,極為幽默風趣。
這樣的導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整本書的興趣,令其對書中的故事情節、對話等更加關注,還加深了學生對《紅樓夢》整本書的認識。接著,再以“石頭記”為引子,引導學生探討書中的“石頭”是什么,并且列舉《裝在套子里的人》《孔乙己》等作品中的隱喻,喚醒學生對現實主義小說中的要素的關注,加深閱讀體驗。
2.自主探究,從小說要素掌握整本書閱讀方法
在學生了解小說的體裁特征與作者的寫作意圖之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讀中思,做中學”,讓學生自主討論《紅樓夢》中的三要素特點,并構建出《紅樓夢》的閱讀策略。如,有學生將其總結為:第一,從環境描寫的角度看,《紅樓夢》作為古代章回體虛構小說,在小說環境的要素上具有一定的陌生性。這種陌生性小說雖著作于清朝,但保留了大量的漢文化或者說明代背景的環境布景。第二,從空間維度看,故事發生的地點主要是在賈府,即突出“小空間·大敘事”的特征。第三,從人物塑造的來看,人物類型多樣,上到皇親貴族,下到鄉野農婦,與一般小說相比,書中對人物命運、個性的關注較強,將整體縮小為個體進行描繪。第四,從小說情節來看,小說中的矛盾產生多源于意外元素,故事往往描述不同階級間的摩擦。因此,在分析小說情節時,要站在主要人物的背景與其動機上綜合分析。
為深化學生對小說的理解,選取三要素較為鮮明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作為整本書閱讀的輔讀材料。《林黛玉進賈府》作為全書的第三回,有鋪墊全書故事場景、介紹主要人物形象等綱領作用。首先,該章回以林黛玉的視角對賈府特征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包括賈府的奴仆、樓閣布局、裝飾陳設、禮儀形式等,從環境上了解了這一“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其次,該章回中對賈府諸多人物進行了介紹,這是認識和了解全書的需要。此外,在該章回中,有“寶玉怒而摔玉”的情節,其中“玉”即書名“石頭”的由來,引出了貫穿全書的“寶黛”愛情主線,既能推動情節發展,又能串聯全書,為悲劇結局埋下伏筆與隱喻。
在課前安排學生結合全書精讀該章回,并要求學生結合小說三要素將對該章回的理解批注下來,目的是讓學生對全書有一個更具體的認識,并且方便找到學生整本書閱讀時的缺陷所在,起到監督引導的作用。結合學生的閱讀反饋來看,依舊有部分學生對小說的人物關系、小說主題存在誤讀。例如,有部分學生片面認為寶黛愛情的悲劇是因為人物地位的不對等;有部分學生認為黛玉是“無知”的少女,無法處理賈府之內的復雜關系,導致矛盾激化。從中不難發現,許多學生依舊還秉持著拿“教參書”對整本書進行解讀的認知偏差,只是簡單套用精讀課文的閱讀經驗。
針對這一誤讀,學生需要在明確小說主旨涉及“父權專制”這一社會話題之后,重新分析小說三要素,對小說中人物與情節、環境的關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例如,再次分析環境時,會聯想到明皇宮的沒落,如榮府內部“四通八達”“軒昂壯麗”,但又“半舊”。在分析人物時,初始只是關注主仆、夫妻關系,再次分析就會發現,原來不同地位的“主子”在受到仆人的關照也是截然不同。同樣,再次分析情節,也會發現本文的情節并不是簡單的情感認知沖突,而是個體與社會的沖突。
最后,綜合再次分析的結果,引導學生總結出“理清真實與虛構”的小說整本書閱讀方法:一是關注社會元素,考慮所處社會之中的矛盾與問題;二是抓住現實主義特點分析三要素,注意環境的異化和人物在所處環境中的地位、身份和代表性;三是要關注人物的情感態度,并對隱藏的伏筆問題進行延展思考。
3.學以致用,自主解讀小說
在學生已經掌握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方法之后,安排學生自主閱讀魯迅的短篇小說《高老夫子》,即時性地鍛煉學生將閱讀經驗用于活處。《高老夫子》與《紅樓夢》的風格差異較大,雖然都是現實主義小說,但前者更是現實主義諷刺小說,講述了一個吃喝嫖賭、“五毒俱全”、不學無術卻善于鉆營的高老夫子,靠著幾篇“衛道”的文章,成了女校的歷史教員。其與接待他的教務長萬屬國屬于一丘之貉,在上臺出丑后,又將“衛道”改為“判道”,標榜自己是“正經人”,意想辭職。后又因手風不順,決定還是不辭職,又回到女校混事。
如果沒有結合之前的閱讀經驗,直接閱讀,大部分學生對主題的解讀都只能限于了解“高老夫子”是個兩面三刀、令人唾棄的存在,止于“高老夫子”可能暗喻“袁世凱”。學生綜合之前的閱讀經驗后,首先關注到的是高老夫子所接觸的環境如“看《中國歷史教科書》和查《袁了凡綱鑒》”“《仙壇酬唱集》陸續登在《大中日報》上”;其次是人物,如高老夫子眼中的女學生“半屋子都是眼睛,還有許多小巧的等邊三角形,三角形中都生著兩個鼻孔,這些連成一氣,宛然是流動而深邃的海,閃爍地汪洋地正沖著他的眼光”等。結合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來看,這些其實就是五四運動新舊變化產生的影響,高老夫子是當時封建分子偽裝在“新文化”中的毒瘤。由此,也可以看出魯迅在主題中絕不僅是抨擊袁世凱“摘取革命果實”一事,更是抨擊以其為首的在政壇反復橫跳的“墨客騷人”。
4.深度閱讀,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在學生掌握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師便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與小說體裁相關的專題閱讀中,讓學生去深度剖析、思辨解讀文學作品中經常性探究的話題。例如,給學生提供如下兩道題:
(1)[2020臨沂期末現代文閱讀《與世隔絕》]《冬牧場》是李娟“非虛構寫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虛構寫作被稱為小說、散文、戲劇之外的“第四類寫作”,其突出特點是故事真實和敘事精彩,請結合選文內容加以分析。
(2)[2020濰坊期末現代文閱讀《初雪(節選)》]有評論家說,《初雪》“兼顧歷史真實與審美感受的最大化”。請結合小說,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小說關鍵要素及這一體裁與其他體裁的不同來提出有爭論價值的假設,以此深化學生的思考。例如,題(1)中的“非虛構寫作”與最貼近現實的現實主義小說有何不同?其是否具備“小說三要素”的特征?以此,學生快速推理出“非虛構寫作”實質上是新聞要素(何事、何人、何地、何時、何故)的真實,即具備“真實的敘事”的語境,但是在刻畫“何人、何地、何故”時便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虛構,而小說則不追求“真實的敘事”,是全部性質的虛構,只是在敘事時盡量追求與現實相近。而在題(2)中便可引入“紀實類小說”作為對照參考,引導學生進行熱烈討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綜上,關于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要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學生需要了解小說這一體裁的特點,掌握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與思辨性思維。
參考文獻
[1]秦川.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的類型特征[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2(2).
[2]吳建英.淺議小說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選擇[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上旬),2012(4)
[3]章桂周.小說的三種類型及教學例談[J].語文知識,2015(7).
[4]楊鑄.“小說”與“虛構”[J].中學語文教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