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上》中說,“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重要概念,“意象”強調(diào)要將作者的情感、文心即“意”與某個客觀之物即“象”相結合,借客觀物象表達主觀情感。聚焦自然界事物的自然意象是最為典型的意象類型之一,與人文意象、社會意象等相對,自然意象在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中也多有涉及。在寫作實踐中,如果學生能調(diào)動意象思維,以自然之物來寄托和暗藏情感波瀾,文章必會更添象征性、蘊藉性,從而更顯情感張力。教師應有意識地在寫作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自然意象的應用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讓學生的作文中“草木有情,筆有靈氣”。教師可以由物象的“本情”、象與意融合的“心情”、從微小意象到宏大意境的“情境”三個層面著眼開展自然意象的寫作教學。
一、“本情”書寫:對物象面貌的生動描繪
建構意象、以象寫情的基本前提是對物象的選取以及對所選擇的物象的本質(zhì)特征的確定與堅守。成為意象并不意味著自然物象要完全徹底地淪為工具且丟失自己的獨立性與尊嚴,而是要讓自然物象在不改變其本質(zhì)的基礎上成為情感表達的輔佐與幫手。要想寄托人物的情感,學生必先在對自然的“本情”書寫中以盡量優(yōu)美生動充滿詩情的語言呈現(xiàn)出自然物象的本相之美,為后文與情感屬性相近的人物之情的結合奠定基礎,如此才不致使自然意象的使用成為無理的強取。
首先,教師在平日的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立自然意象的素材庫。縱觀教科書中的課文,無論是小說中的自然意象如《驛路梨花》中的“梨花”,還是古詩中的自然意象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都是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平實的自然事物而非刻意選取的罕見的險怪的事物。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對這種自然意象的平實化進行思考,明確意象只有讓人們有種朝夕相處的熟悉和親切,才能夠具備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空間。只有具備生活經(jīng)驗根基的意象才是真正扎得住根的。為此,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自然、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品味力感悟自然的本相風貌與天然意趣,喚醒學生對自然的生命體驗,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選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自然物象進行“本情”的描繪。每個自然物象都有其特定的天然屬性,且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更移,如月亮是皎潔的,太陽是溫暖的。盡管血紅的月亮、寒冷的太陽這種反常、陌生化的手法在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中有所涉及,但對于藝術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尚且有限的初中生來說,對自然物象進行這種反常書寫很容易陷入強制闡釋的牢籠。教師要提醒學生在寫作中不能因一味追求“意”而丟棄“象”,應該對這些自然物象的本質(zhì)特征進行堅守,以觀察和感知為基礎,凸顯物象本情風貌。自然事物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生命體存在的動植物,另一類是非生命體或自然現(xiàn)象。針對前者,要引導學生著重關注其生命形態(tài)與活力,在筆下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出它們生存、生長、生活著的動態(tài)細節(jié)樣貌,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生命風貌。例如,對豹子要描繪它的疾跑,對蕁麻要突出它不懼風雨的生命力,對兔子要突出其雪白的容貌、微紅的雙眸和一有聲響就跑動的膽小。針對后者,要引導學生多感官把握它們的特征。例如,對雪要突出它視覺上的白和體感上的寒冷,對風要突出感覺上的或輕柔或狂野的浮動,對土要突出它或褐或紅的色彩和獨特的夾雜著腐殖質(zhì)的或干燥或潮濕的味道。對特征的聚焦和生動描繪本身就是對自然界事物充滿憐憫和關懷的本情書寫,同時也能夠渲染作文優(yōu)美的詩意,增添作文的文采。
二、“心情”寄托:“意”與“象”的結合
“意象”是由“意”和“象”兩個部分組成的,主觀情感要與客觀物象相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然描寫的表達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不拋離物象“本情”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藝術處理,為其賦予情感成分,使其超越單純的物理范疇內(nèi)的客體,成為融入并寄托作者主觀“心情”的藝術形象,從而與文本渾然一體。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地確定客觀物象所能對應的情感類型。確立的依據(jù)具體有二
其一,從“心情”出發(fā)。針對作文中要表現(xiàn)的某種心情積極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思維,全方位調(diào)動感官,細膩體會這種情感帶給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直觀感受,尋找本情特征及屬性能夠與之相對應的物象。例如,當要以理想失敗為寫作題材,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郁悶和悲傷時,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沉浸該寫作情境,想象這種奮斗多年卻不得志的心情,仔細體會并想象在這種心境下自己的感官接收到了怎樣的信息:“你認為這種心情是什么顏色的”(視覺)“這種心情的味道如何”(嗅覺)“這種心情讓你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聽覺)、“這種心情帶給你的體感如何”(感覺)等。讓學生基于個人的主觀感受對原本抽象的情感進行具象的聯(lián)想與分析,得出諸如“這種悲傷的心情是灰色的、有點干枯的腐殖質(zhì)的味道、讓我聽到了一種沉重的轟鳴聲、讓我感覺冷冷的”的答案,并由此特征結合現(xiàn)實中對自然的觀察便可以聯(lián)想到“塵埃”“枯草”“寒風”“冰雪”等自然物象。由此,學生便可以將這些自然景物與悲傷郁悶的情感相結合,便讓景物超出了物理屬性,具有了形而上的情感意義,成為“意象”。
其二,從物象的文化內(nèi)涵出發(fā)。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事物獲得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青睞,在數(shù)千年的文學書寫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價值。而受到自然物象本身面貌的影響,許多事物的情感價值指向在不同作品中是存在共性的,因此在經(jīng)過千百年的流傳之后,被逐漸沉淀為物象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某種較為穩(wěn)定、約定俗成的情感意義。當學生因聯(lián)想想象能力不足而致使對情感與物象的結合稍顯吃力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自然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并在寫作中加以引用。例如,“大雁”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自然意象之一。“大雁”會隨季節(jié)而向南遷徙,但又會不辭辛苦地回到北方,這種本情屬性決定了它天然可以承載著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心情。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便將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托付于大雁,希望它早日把情意傳達給家鄉(xiāng)的親人。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成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借助孤雁高亢凄厲的叫聲表達作者漂泊在外的內(nèi)心凄苦。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中將自己當作歸雁,希望能夠飛越這大漠回到千里外的家鄉(xiāng),抒發(fā)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飄零在外的惆帳與傷感。教師應在平日就引導學生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理解自然意象,積累意象內(nèi)涵,從而將其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
其次,在自然意象的幫助下,作文雖然可以不對人物“心情”進行直白刻畫,但學生要通過一系列的表達技巧讓情感在文字間含蓄蘊藉、不張揚又有力地從對自然之物的描寫中流瀉而出,避免自然意象情感表達的失效。修辭是體現(xiàn)自然意象中情感的很好方法。比喻、擬人等修辭不僅能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活,更能傳遞作者的想法,為自然意象與情感搭建一條較為可見的橋梁。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天街小雨潤如酥”通過比喻修辭,將春雨比作乳汁,在寫出了春雨細膩的感覺的同時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初春的勃勃生機,呈現(xiàn)出作者對初春時節(jié)的喜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煉字”透露情感,通過帶有情感色彩的詞語的使用,提升自然意象描寫的精確度與形象性。例如,若學生想要通過春筍意象展現(xiàn)人物昂揚、積極、向上的心情,當然可以用“春筍從土中生長出來”這種常態(tài)化表達。但“生長”是一個中性的動詞,僅表示人或動植物長度和重量方面客觀的增長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該動詞繼續(xù)加以錘煉,以“拔節(jié)”替換“生長”,通過“春筍從土地里拔節(jié)而出”的描寫更加強調(diào)了春筍生長的速度之快,讓描寫更富有感性,從而讓躍然向上的心情從自然意象中顯現(xiàn)出來。
三、“情境”彰顯:從微小意象到宏大意境
自然意象對情感的表達是有著很深廣的空間的,教師不應讓學生止步于自然意象對個人狹小“心情”的把握,而應當引導學生再向前邁一步,通過對多種自然意象在作品中的整合實現(xiàn)整體畫面的建構,營造文畫相通、含蓄雋永、情景交融的意境,從微小的個人心情上升到一種宏大圓融、心文統(tǒng)一的情境,并在這種情境中實現(xiàn)情感的超越性表達。
要想實現(xiàn)情感從微小到宏大的升華,最典型的做法是將不同的自然意象以某種合理的形式實現(xiàn)有機拼接,從而營造整體意境。以《天凈沙·秋思》為例,這首元曲通過十個自然界中常見意象的遠近有序的堆積排列,在統(tǒng)一的情感基調(diào)中融洽營造出凄清而哀傷的氛圍,形成了完整的意境,并在這種意境氛圍中分別通過有時間流經(jīng)痕跡的自然意象如“枯”“老”“昏”“古”“夕陽西下”等,對其有依戀情懷的自然意象如“枯藤”和“昏鴉”等、有悲觀凄苦色彩的意象如“‘枯’的藤”“‘老’的樹”“‘昏’的鴉”“‘瘦’的馬”等,實現(xiàn)了在時間中的生命追問、在思歸中的人生關懷及在自然中的物哀之美。由此,看似碎片化的意象卻完美地整合統(tǒng)一了,構成了一幅意蘊深遠的畫面,從而使文本的情感表達超越個人“悲傷”的狹窄心情范疇,得到了升華和超越。學生在寫作中也應汲取這種整合統(tǒng)一的思想,并嘗試將情感的筆觸超越狹窄個人心境,觸碰歷史、家國、人世等宏大命題,從而使自然意象完成對更宏大的情感的表達。
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通過對自然意象在文本中的位置的巧妙安排營造意境。在寫作中,學生可以將自然意象安排在文章開頭,達到暗示并統(tǒng)領文本情感基調(diào)的作用,還能讓讀者在二次閱讀時產(chǎn)生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之感。學生可以將自然意象安排在文章結尾,產(chǎn)生言有盡意無窮的回味效果。如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的結尾“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菊花意象在結尾的出現(xiàn)暗示著“我”的內(nèi)心從痛苦無望轉向明朗堅強的變化,表現(xiàn)了“我”在母親去世后收獲的生存哲理:無論遭遇什么厄運,都要堅強堅韌地活下去,活出尊嚴,活出生命的個性與美麗。菊花意象的使用讓讀者讀完后有種回味無窮、意猶未盡之感。另外,若學生在作文中設計了較為鮮明或重要的敘事轉折,還可以將自然意象酌情安排在轉折處,通過對上文情感的總結或下文情感的暗示在文本夾縫中間開拓出無限寬廣的審美空間。
根據(jù)情感層次的由小到大、由淺到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通過對生動描繪物象面貌、將“意”與“象”有機融合、從微小意象開拓到宏大意境三個層面完成對自然意象“本情”“心情”“情境”的書寫,從而實現(xiàn)自然意象在作文中的有效應用,做到“草木有情,筆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