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用凝練含蓄、形象生動的語言創造意境,傳達思想情感,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感受到超越文字本身的韻味和美感。古詩詞教學能豐富學生的個體語言經驗,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歸納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在《卜算子·詠梅》一詞中,詞人陸游以梅花自況,通過詠梅的凄苦傾吐胸中抑郁,通過贊許梅的精神表達自己無悔的信念。教學《卜算子·詠梅》時,要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順序組織系列教學活動,指導學生理解梅的處境及其精神,感悟詞人借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實現有效教學。
一、創設情境,強化感受
古詩詞通過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這種意境的創造往往與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直接為學生說明古詩詞的意境,難以使其體會意境的獨特韻味與美感[。為提高教學效率,可以采取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將文字屬性的詞句轉化為直觀可視的鮮活畫面,讓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出發觀其所觀、想其所想,從而增強學生的古詩詞閱讀感受。
《卜算子·詠梅》描寫了日落黃昏時分驛館外斷橋旁開放的梅花,展現出了陸游的失意坎坷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高潔人格的自許。為了增強學生對這首詞的學習感受,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詞人視角出發觀察。設置如下情境:
走到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我看到了一株默默盛開的梅花。暮色降臨,風雨來襲,梅花的花瓣被風雨打落到地上,與泥土混在一起…
如果你是陸游,面對這樣凄涼的場面,你會 有怎樣的感受?
教師可放映斷橋、梅花、風雨來襲等系列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圖片,想象詞人陸游所觀察到的景象。接著,針對“詠梅”這一標題,教師可提出問題:你認為這一景象中的“梅”是怎樣的?陸游在看到這一景象后作《卜算子·詠梅》,你認為這里的“梅”有何可詠?基于情境指導學生從詞人陸游的視角出發,觀察情境畫面,并基于情境內容聯想“梅”任雨打風吹仍獨自盛開的景象,進一步感受“梅”的形象特征。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延伸情境,提出具有思辨性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梅”經過雨打風吹后花瓣凋零,是破敗的景象,不值得贊詠。你對此有怎樣的看法?是否能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通過提出情境問題,營造思辨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觀察、聯想的基礎上反思,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學習體驗,為其理解詞的內容、感悟詞的意蘊奠定興趣基礎。
二、提供注釋,幫助理解
古詩詞具有篇幅短小,語意凝練,形象生動的特征。解讀古詩詞需要大量的語言文字知識與文化典故[2。觀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發現其提供的古詩詞注釋較少,難以支持學生全面、綜合性解讀古詩詞。為此,教師有必要整合課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古詩詞注釋信息,幫助學生疏通古詩詞語句,理解其大概含義。
《卜算子·詠梅》是陸游的經典作品,以“詠梅”為題,托物言志,表達詞人孤高雅潔的志趣。教材僅給出這首詞的出處及“著”“苦”“一任”“零落”等詞的注釋。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詞意,教師可針對詞牌名、詞中的陌生字詞、古今異義詞等提供更多注釋。
① 驛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筑。 ② 斷橋:殘破的橋。 ③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④ 更:副詞,又。 ⑤ 苦:苦苦,極力。 ⑥ 群芳:群花、百花。這里借指詞人政敵(茍且偷安的主和派)。 ⑦ 碾:nian,軋爛、壓碎。 ⑧ 香如故:香氣仍然存在。
提供注釋以后,教師可組織翻譯活動,要求學生基于相應注釋翻譯詞句,如可翻譯成:驛站外的斷橋旁,梅花獨自盛開,孤孤單單,無人欣賞。黃昏時分,風雨襲來,將梅花的花瓣打落。梅花并不想與其他花爭享春光,只任憑其他的花妒忌。即使花瓣飄零到泥土里,它的香氣仍然存在。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翻譯,使其大致理解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感知詞的主題,為其感悟《下算子·詠梅》主旨、體驗詞人所思所想作鋪墊。
三、知人論世,深化認識
只有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生平,才能真正理解、評價其作品。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重視“知人論世”[3]。注意指導學生結合教科書所給的資料、相應文獻剖析古詩詞的創作背景,由此深入理解、闡釋古詩詞的深層含義,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
以《卜算子·詠梅》為例,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介紹詞人陸游的生平事跡,指導學生了解陸游幼年顛沛流離、中年宦海沉浮、老年罷官歸居故里的信息,幫助學生通過考察詞人生活經歷、時代背景深入理解和闡釋《卜算子·詠梅》的深層含義,進一步深化學生認識。
陸游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出生前10天,金國大軍浩浩蕩蕩開進中原,一路上燒殺搶掠,攻城略地,北宋守軍只有招架之力。陸游父親沿著汴河逆流而上,去京西擔任轉運副使,將年幼的陸游安排在滎陽。陸游在滎陽不到兩年,北宋滅亡,一家老小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逃亡生涯中,陸游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不忘勤奮治學。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陸游赴臨安應進士考試,因為才華出眾奪得第一。然而,陸游排名超過了秦檜的孫子,觸怒了秦檜,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位。但因其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陸游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第二年幕府解散。宋光宗即位后,陸游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陸游入京主持《兩朝實錄》與《三朝史》的編撰工作。書成后,陸游蟄居山陰,在嘉定二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展示上述信息,聚焦詞人陸游的人生經歷,意在指導學生了解陸游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奮斗一生的事跡,以及陸游作為主戰派受主和派排斥的史實。之后,教師可結合詞人陸游的生平信息、《卜算子·詠梅》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詞中“梅”與“百花”所象征的人物形象,探究“只有香如故”這一句話所表達的情感態度等,使學生深入詞作,形成深刻認識。
四、賞析語句,增強審美
古詩詞具有語言之美、手法之美、意境之美。在語言方面,古詩詞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平仄、押韻等手法,使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手法方面,古詩詞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有很多,如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雙關等。除此之外,古詩詞的結構搭建手法也十分巧妙,如卒章顯志、層層鋪墊、首尾照應、先景后情等。在意境創造方面,古詩詞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表現出超越文字本身的韻味和美感[4。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從整體出發,對具體語句進行綜合賞析,指導學生感知古詩詞所塑造的意境之美,體會其所表達的情感之美,從而豐富學生的古詩詞鑒賞經驗,提高其審美素養。
以《卜算子·詠梅》為例,教師可以分別從語言美、手法美兩個方面指導學生鑒賞詞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
從語言美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結合《卜算子·詠梅》原文,說明其韻律特征。“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這一段詞的古韻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一段詞的古韻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按照平仄規律誦讀《卜算子·詠梅》,指導其在大聲朗誦的過程中感受這首詞的韻律之美。
從手法美的角度出發,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原文進行賞析,說明《卜算子·詠梅》運用的表現手法:第一,運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陸游借“梅”寫出了自己寂寞、愁苦的心情和孤高、堅貞的人生追求。第二,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用“驛外斷橋邊”“黃昏”“風和雨”等環境、時間和自然現象烘托“愁”。第三,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用“愁”“無意”等詞語賦予“梅”以人的情感,用“妒”賦予“群芳”以人的心理。指導學生結合手法運用知識,賞析《卜算子·詠梅》的具體詞句,使學生在體會宋詞語言之美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其情感之美。
五、解讀主題,升華情感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要指導學生透過語句的表層含義探析其深刻主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一般而言,詩人或詞人常采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典等方式表達思想,抒發情感。教師可把握古詩詞的創作特征,指導學生從表層切入,先分析古詩詞整體描述的內容,再探究相關內容所蘊藏的真意,幫助學生解讀古詩詞主題,進而升華其情感。
從表面看,《卜算子·詠梅》是一首贊頌梅花形象的宋詞。全詞共分兩闋,上闋主要介紹了梅花的生長環境和遭遇,下闋主要贊頌梅花的高貴品格。如,“驛外斷橋邊”暗示梅花生長在荒涼、僻靜的地方,“已是黃昏”說明時間已經進入黃昏,給人一種幽暗、凄涼的感覺。“獨自”說明梅花孤獨地生長,沒有同伴,進一步體現了它的“寂寞”;“更著風和雨”寫風雨來襲,進一步說明了梅花的艱難遭遇。“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描寫了梅花不與其他花爭享春光,體現了梅花的淡泊。“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說明梅花即使失去生命仍然會散發芳香,表現出梅花堅韌的品格。
結合“知人論世”活動中獲取的資料,發現詞人陸游與“驛外斷橋邊”的梅花處境相同。如,陸游力主抗金,受到多數主和派的排斥,幾經沉浮,壯志難酬。原詞中形容梅花遭遇的語句“更著風和雨”也可用于形容詞人宦海沉浮的遭遇。詞人通過贊詠梅花,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情感堅守與梅花這一自然景物相關聯,借助“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一句話表達自身的堅守與自由,體現了詞人陸游在逆境中仍堅守內心信念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借助情境渲染氛圍,可以使古詩詞的景物形象更加生動,有利于增強學生主體感受。通過應用注釋、引入作者生平事跡,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基本含義及內在意蘊,提高學生的整體認識。圍繞古詩詞的語言、手法展開賞析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情感和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指導學生解讀古詩詞主題,可幫助學生透過古詩詞表象分析其主旨,從而升華學生的閱讀鑒賞情感。靈活應用以上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達到豐富學生古詩詞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小艷,劉茹.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J]中學語文,2023(35).
[2]馬雙,李憶冰.問題情境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44).
[3]尹立杰.詞韻留香一一初中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實踐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11).
[4]胡玥.聚焦審美素養培養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文科愛好者,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