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設置了“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強調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提高審美品位,并嘗試創作文學作品。課程標準也設置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整合與交流能力。通過群文閱讀,選擇相關議題的多篇文章,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提取和整合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有效的交流,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批判性思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和理解,還能夠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及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被傳統觀念或權威意見所束縛,敢于質疑,并通過邏輯推理和證據分析來形成自己的見解。批判性思維涉及多個方面,包括識別和分析論證的結構、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識別偏見和謬誤,以及基于證據進行推理和決策等。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超越了傳統的閱讀理解層面,要求學生不僅能夠有效獲取文本信息,還能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評價和反思,并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文本中的觀點、情節、語言風格等,通過邏輯推理、對比分析等方法,辨別信息的真偽、優劣,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讀懂”文本,并且“讀透”文本,進而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價值,從而實現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初中語文傳統閱讀與群文閱讀的區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與傳統閱讀有著明顯區別,具體體現在閱讀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及教學特點等層面。
首先,傳統閱讀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記憶,強調對字、詞、句等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以應對考試為主要目的。群文閱讀則更關注學生的個人興趣、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多文本的閱讀和比較,提升學生的整合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傳統閱讀往往以教師為主導,通過講解、分析、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學生的主動性相對較弱。而群文閱讀則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的角色更多是引導者和輔助者。
再次,傳統閱讀通常以單篇課文為單位,逐句逐段進行講解和分析,注重文本的細節和局部理解。而群文閱讀是以多篇相關文本為單位,通過對比、整合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文本的主題、結構和意義,注重文本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最后,傳統閱讀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群文閱讀則具有開放性、主體性和整體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二、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1.有助于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理解文本的字面意義,更深人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作者意圖以及文本間的關聯與差異,從而幫助學生進入深度閱讀之中,提高閱讀效率,加深閱讀理解。此外,批判性思維還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時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能夠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經驗,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通過對比不同文本的觀點、風格、結構等,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文本的特色和精髓,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首先,批判性思維被視為創新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能夠發現問題、評估現有解決問題思路上的不足,從而為創新思維提供方向和切入點。其次,批判性思維能夠提供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如分析、評估、推理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創新過程中更加系統地思考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學生在復雜的情境中保持清晰和理性的思考,為創新提供堅實的邏輯支持。因此,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對文本內容提出疑問,挑戰傳統觀念,以此為學生開辟新的思考路徑,使他們敢于跳出常規框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解讀文本,以思維創新帶動靈感。
3.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群文閱讀通過整合多篇大體方向具有關聯性的文本,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思考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每篇文本的內容,更要學會對比、分析和評價不同文本之間的異同,從而更快速地對文本進行識別、歸納與分析。因此,學生所面對的問題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多篇文本的信息來解答。而運用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快速整合、分析和推理,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鍛煉其問題解決能力。
三、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1.設置沖突議題,激發批判性思考動機
沖突議題是指在教學中選取或構建包含對立觀點、價值沖突、利益矛盾或情境悖論等元素的議題。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沖突議題,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及探索未知、解決問題的欲望。沖突議題的設置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文本中的觀點、論據進行細致的分析與評估,嘗試找出其中的邏輯漏洞或價值沖突。這種基于沖突議題的批判性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鍛煉他們的思維敏銳度和深度,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迫、游刃有余。
結合《社戲》和《端午的鴨蛋》兩篇文章,教師可以設置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該如何平衡與取舍”的議題,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探討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是否應該被保留、如何被保留,以及我們在享受現代便利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承擔起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在議題的討論過程中,教師也可拋出一系列問題,如“你認為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為什么?”“你身邊有哪些傳統習俗正在逐漸消失?你對此有何感受?”之后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議題進行觀點碰撞和辯論,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傳統與現代的沖突”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2.議題層次結構化,增強思維邏輯性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議題結構化,使其具有層次性和遞進關系,引導學生逐步深人文本,展開有邏輯、有條理的思考。結構化議題的設計,首先需明確核心問題,再圍繞此核心逐層展開,形成議題鏈。
例如,在講解《背影》與《回憶我的母親》等關于親情主題的課文時,可設置“親情的多樣表現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這一核心議題,并進一步細化為“兩篇文章中親情的體現方式有何異同”“這些差異反映了怎樣的文化或時代背景”“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如何理解和表達親情”等子議題。這樣能夠使學生先從文本表面現象入手,對比分析不同作品中親情的展現方式,在思考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學會如何有條理地分析問題、如何嚴謹地論證觀點,從而提升批判性思維的品質。
在討論議題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不僅提出自己的觀點,還要學會用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這包括從文本中引用具體的例子、作者的觀點、時代背景的分析等。同時,要使學生學會如何評估他人的論證觀點及結構,識別其中的邏輯漏洞或不足,從而提出有建設性的反駁或補充。例如,在圍繞“親情的多樣表現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議題進行討論時,教師首先可引導學生提出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并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情節或描述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隨后,指導他們互相評價彼此的論證觀點及結構,指出哪些觀點是充分的、哪些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或分析。這種互動的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論證能力,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
3.調動學生元認知,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
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議題為基礎,調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幫助學生更加自主、深入地閱讀文本,促進他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元認知能力是指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監控、反思與調節能力,是幫助學生連接知識的學習與思維發展的重要橋梁。首先,在閱讀前期,教師應激發學生對即將閱讀的群文產生濃厚興趣,并鼓勵他們預設閱讀目標,明確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其次,在閱讀中期,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閱讀工具,記錄閱讀感受,并進行元認知自我提問,使學生能夠更加自覺地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識別并糾正可能的誤解或偏見,從而培養思維敏銳性,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最后,在閱讀后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元認知自我評估,使學生能夠不斷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提升批判性思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例如,在以《黃河頌》《老山界》《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課文為基礎的“家國情懷”議題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家國情懷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家國情懷是什么”,并預設自己在閱讀課文時想要探究的問題,以此激活學生的元認知監控,預設閱讀目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邊讀邊批注,記錄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疑問,并指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自我提問,如“作者通過哪些細節表達了家國情懷”“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準確”等,幫助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理解課文中的家國情懷。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元認知自我評估,如思考“我是否有效運用了元認知策略進行閱讀”“我對家國情懷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和全面”等,并撰寫閱讀心得,總結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收獲和不足,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沖突議題、將議題結構化和調動學生元認知,從而激發學生批判性思考動機,增強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