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文都是以單篇形式存在的,傳統的閱讀方式是通過單篇研讀文章情感、特點、作品風格,為單篇文章設立教學目標,這種教學形式分散、籠統,學生在單篇閱讀中能深化對一篇文章的認知,教師卻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提升、思維能力鍛煉的過程,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在群文閱讀中,一組文章并非無序結合在一起,也并非完全按照單元的排布進行文章篩選,其里面的結構、內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深人研讀單篇文章,把握單篇文章的主題、情感、風格,才能實現群文閱讀的有效組合,實現以點帶面,對群文閱讀起到慣性推動的作用。在群文閱讀中進行交流探討、自主思考、整合探究,實現個人素養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立足單篇主題,由單篇走向單元
群文閱讀的單位是“群”,群文是由多個單篇文章構成的。單篇可以是本單元的略讀文章,也可以是課外文章。多數情況下,本單元的略讀或相似文章構成閱讀群文的可能性更大。基于單元主題,閱讀的內容由點延伸到線、面甚至是立體的空間。因此,要在群文閱讀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文章“精選”,為群文閱讀提供明確指向。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采取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的“雙線”組合模式,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拓展。單元主題可轉化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而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又以“小主題”的方式落實到單篇中。單篇文章的主題是群文閱讀的核心要素,其基于大單元整體教學人文主題,在選編上做到能力指向與思想觀念的同步協調。因此,教師在組建群文閱讀整體篇目時,當對群文選篇的主題與內容進行比對,遵循異質化文本、同質化主題的原則,從而為群文閱讀搭建情境。
以統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課文分別是《阿長與〈山海經gt;》《老王》《臺階》《賣油翁》。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提高整體把握文章結構層次的能力;學會從細節入手把握人物形象;從關鍵語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細品平凡人物的復雜性。當接到群文教學任務時,教師首先需要對整個單元內的文章進行全面梳理。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在整體設計、構建的過程中實現了主題統一,即“小人物”,以保姆阿長、車夫老王、平凡的父親和賣油的老翁四個“主角”,講述了平凡生活、甚至是底層社會的普通人的品質。基于單元內容方向,筆者設計單元主題“凡人小事,復雜百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gt;》是魯迅的回憶性作品,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文章,因此以《阿長與〈山海經gt;》展開群文閱讀是從“單篇”走向單元的重要基礎。
如《阿長與〈山海經gt;》《老王》的群文閱讀組合方式。基于單元主題“凡人小事”《阿長與lt;山海經gt;》的主要背景為“我”與“保姆”阿長的故事,也就是存在一定的“服務與被服務”的性質。因此,可結合《老王》來組合成群文閱讀。第一環節,感受小人物形象。兩篇文章所描寫的都是底層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具備相同點:一是身份地位的卑微和生存狀況的艱難;二是均存在不同的不足之處。在群文閱讀中,可結合主題內容,分析阿長在卑微的境遇中對孩子的舐犢情深,品評平凡的老王在彌留之際對楊絳先生一家的關懷,以此來感受小人物的“小”。第二環節,品評至真性情。《阿長與〈山海經gt;》與《老王》都是通過橫向對比的方式,將小人物的缺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再融合以情感,探尋小人物的“真性情”。第三環節,聚焦細節之妙。《阿長與〈山海經gt;》在細節中展現阿長為“我”買《山海經》的“舐犢情懷”,《老王》同樣是在細節中展現作者的愧疚之情。由此可見,抓住單篇細節特點,領略文章精神主題,是構建群文閱讀組合的重要方式。
二、聚焦單篇情感,由單篇走向類篇
華東師范大學的鄭桂華教授強調,若一篇文章在教學中具有多重教育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文本的核心價值,發掘出具有語文性、代表性、統攝性和易于上升的“類概念”的語文核心教學價值。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必須配合單元主題及目標有效推進,單篇和群文之間要做到教學目標一致、情感基調相同。具體來說,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充分了解單篇文章作者寫作意圖的基礎上,分析群文閱讀中單篇文章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將其“糅雜”在群文中,升華群文閱讀的價值。基于單篇文章的情感挖掘,能夠實現大單元人文主題和群文閱讀的價值聯系,讓學生在人文主題引導下,實現群文閱讀文化及情感的碰撞,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以統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親情”。本單元共有四課,分別是《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世說新語gt;二則》。所選文章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均抒寫了與親人之間的真摯情感。結合單元教學要點,不難剖析出單篇文章的教學目標,這對群文閱讀的構建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如《秋天的懷念》《荷葉·母親》群文閱讀組合方式。《秋天的懷念》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文中既抒寫了母親生前對癱瘓兒子的關愛,也表達了兒子對已故母親的無盡懷念與愧疚。同樣,《荷葉·母親》是冰心的一首散文詩,通過抒寫雨天坐在母親旁邊時,看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由此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與愛意。兩篇文章的情感基調非常相似,可組成群文閱讀以升華“母愛”的情感。在對比閱讀中,兩篇文章的情感可以作為線索,來品評母親的“舐犢之情”。第一環節,感悟母親形象。兩篇課文都以母愛為情感基調,所描寫的母親都具有相同特征。《秋天的懷念》寫出了母親為雙腿癱瘓的兒子所做的事情,包括細節上“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語言上的“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的呵護。《荷葉·母親》則從在驚恐的雨天中對母親的呼喚和依偎,觀察到荷葉也會為紅蓮遮風擋雨,把母親類比如荷葉,把自己類比如紅蓮,寫出了母親對自己的呵護。第二環節,感受母愛的無私。《秋天的懷念》中,“我”的母親為了讓“我”走出雙腿癱瘓后的人生困境,想盡一切辦法,盡可能想開導“我”的心情,但是最后母親卻沒有等到與“我”去北海看花的時候,她便離世了。《荷葉·母親》中,母愛同樣是無私的,疾風驟雨中,“我”不敢下臺階,呼喚母親,而立于繁密的雨點中的荷葉,也悄悄傾側下來,覆蓋在紅蓮上面,自己默默承擔惡劣環境的\"不安”。以單篇文章的情感為基調,是開展群文閱讀的重要方向。選擇情感論述方式同質的文章組合成群文,開展對單篇文章的情感深度分析活動,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這一類文章情感的把握,同時還實現了群文情感的升華。
三、關注單篇風格,由單篇走向作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初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分析和反思語文實踐活動經驗,增強初中生在實踐中對語言運用的能力,聯動語文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特征,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文章是作者思想的結晶,教材中選編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眾多學者深思熟慮、仔細篩選的,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情感內涵。在引導實施閱讀時,可以選擇特定作者,分析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文章,品味其境遇帶來的情感轉變,這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風格特點、思維特征、寫作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但是,在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時,應當關注單元教學目標,聚焦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選篇范圍跨度不可過大,避免學生產生閱讀“不適”的現象。
統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阿長與〈山海經gt;》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書共呈現了十篇文章,這十篇文章與魯迅不同成長階段密切關聯,可謂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文章”。《朝花夕拾》也是初中階段的必讀書目,內里的文章風格相似、語言類似,且相對而言處于魯迅人生的“趣味”時期,該階段作者生活無憂無慮,但是文本記錄了他成長的心路歷程,從書中一些文章里能夠探尋到魯迅童年生活的種種情趣。因此,可以有選擇性地將《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組合成群文閱讀,引導學生對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單篇文章進行對比參照,從而全面客觀地把握魯迅的寫作風格,在橫向比較的過程中,全面了解魯迅的寫作特點,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阿長與lt;山海經gt;》《瑣記》和《狗·貓·鼠》的群文閱讀組合方式,品魯迅先生的“愛”與“憎”。
第一環節,細數童年“人”與“物”,從《阿長與《山海經gt;》《瑣記》和《狗·貓·鼠》三篇文章出發,感知每篇文章的主要寫作內容,如《阿長與〈山海經gt;》主要寫了“我”與阿長的故事。《狗·貓·鼠》以三種動物為主要的描寫對象。在群文閱讀中,對比分析寫人和寫動物的手法、情感的不同之處。第二環節,連讀感悟,分析《阿長與〈山海經》》《瑣記》和《狗·貓·鼠》所寫的人和物,品味魯迅在不同文章中“愛”與“恨”的相同之處。這三篇文章看似都在寫平凡的生活,實際上內涵深刻,“愛”的是充滿人情味的人間冷暖,憎惡的是充滿暴力的世界。第三環節,拓展分析,通過對比《阿長與〈山海經gt;》《瑣記》和《狗·貓·鼠》三篇文章,在群文閱讀中完成讀書報告任務,探討魯迅寫作的相似筆觸和情感,分析魯迅寫作時的常用手法、敘事方式和情感等。通過一篇文章認識一個作者,這必然是單薄的,但是在群文閱讀中,通過閱讀不同的文章,以羅列的具體描寫對象作為出發點,聯系作者創作的背景,深刻認識魯迅的“斗士柔情”,對魯迅的形象有立體的把握,實現了思維深度的拓展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群文閱讀并非單純的文本聯結、組合,而是基于單篇研讀的深刻探究、升華。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單元教學目標,緊扣單篇研讀的功能,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精選群文文本,開展群文閱讀。本文提出三個方向,分別是立足單篇主題,由單篇走向單元,開展大單元群文閱讀教學,落實單元教學目標;聚焦單篇情感,由單篇走向類篇,使情感在群文閱讀中得以進發,促進學生情感升華;關注單篇風格,由單篇走向作家,針對特定作者的背景、風格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樣,真正實現教學“教法”和“學法”的有機融合,就完全能夠實現語文閱讀教學“增值”的效果。
又是一年暑期到,研學旅行的熱潮再度涌動。作為連接校內外、融通知與行的“行走課堂”,研學旅行不僅是帶孩子走出校門、在實踐中學習,更是孩子認識世界、為全面發展打下基礎的重要經歷。在做項目選擇時,家長及學生需要回歸研學旅行的初心——它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普通旅游,而是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于一體的校外教育活動。其本質,是化育;其核心,是讓孩子在廣闊天地間,經歷一場向真向善向美的生命體驗,以“行”實現生命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光明日報》202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