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教學理念是寫作大單元設計的基石。從“整體”的角度而言,這里我們重點關注的是一個單元的教學。強化目標意識,首先要有明確的單元整體教學總目標,然后是每個板塊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關注各個板塊之間的聯系,以單元教學為起點,全程、全面關注目標的一步步落實。從“語文”角度而言,單元整體教學應突出“語文素養系統”,有效地將單元教學的聽、說、讀、寫進行有機整合,注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教師應樹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意識,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
一、圍繞核心素養,建構教學目標
1.精心規劃學習任務,實現目標導向的教學
首先,要緊密圍繞單元導語,深入關照知識要點。統編語文教材之所以獨樹一幟,關鍵在于其“雙線組元”的編寫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一條隱形的線索悄然貫穿全書,那就是“人文主題”;而另一條顯性的線索即“語文要素”,它指引著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向。這兩者在每個單元的導語部分將教材的精髓勾勒得淋漓盡致。
以統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該單元以法國雕塑大師羅丹那句充滿睿智與啟迪的名言作為開篇。這不僅僅是對本單元學習精髓的深刻揭示——致力于培養學生那雙能夠“發現美”的敏銳眼睛,讓他們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更是從閱讀與寫作兩大核心維度,提出了既具體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要求。在閱讀方面,學生將被引導深入文本,細細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意境,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在寫作方面,則鼓勵學生將所見所感化為文字?!绑w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生動寫下來?!苯滩脑趩卧拈_頭就指明了教學方向,使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明晰,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更為明確。
其次,要實現三元融合,即知識、技能與情感的深度融合,并清晰梳理教學序列??v觀整套教材的習作單元,我們能發現習作單元編排嚴謹、有規律,自成體系。每個單元圍繞主題,由“導語”“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六大板塊構成。除導語外,其余五個板塊彰顯“習作單元”特色。各部分不是隨意拼湊的,而是統一協調的整體,關聯緊密又各有教學使命,目標一致。教學時,精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觀察文本主題;“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環節,讓學生在掌握觀察方法的基礎上,調動多感官觀察并記錄、交流,完成從“學”到“用”的過渡?!傲曌骼摹敝庇^呈現作者的觀察成果,滲透多感官觀察意識。習作單元教學與常規單元教學不同,不做精講細品,而是圍繞習作目標,依“最近發展區”理念提煉重點,讓學生感受多維度觀察的魅力。特別要注意,“習作例文”不能當精讀或略讀課文教,而應作為習作素材庫,解決例文難找的問題,讓教學目標更聚焦。
2.在深入剖析學情與教情的基礎上,要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精準定位
作為教材體系中的首個習作單元,它承載著引導學生踏入寫作殿堂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細致入微地領悟教材的編寫理念與核心意圖。不難發現,“觀察”這一關鍵詞巧妙地串聯起了整個習作單元的各個角落。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為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本單元的課文,通過細致的閱讀,從中提煉并整合出作者觀察大自然時所采用的各種方法。同時,深入品味作品獨特的語言風格,感受其中蘊含的觀察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欲望。
(2)鼓勵學生將從課文中學到的觀察方法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親自觀察大自然,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寶貴的審美體驗,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
(3)要求學生將近期觀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用文字生動地描繪出來,以此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4)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他們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習作中認為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并與小組成員進行清晰、得體的交流,分享自己在觀察過程中的所得所感,通過思想的碰撞與交融,共同提升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依托情境教學,整合學習過程
1.精心構建情境,推動要素逐步進階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之后,教師可以把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設計為“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并精心設計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一學會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去領略這個世界所呈現的萬千“繽紛”景象,從而巧妙地將那些原本看似零散、孤立無援的習作板塊,融合為一個學習過程。
該單元由五個固定的部分組成,各部分之間呈現出梯度遞進的關系,共同經歷了“學習方法一領悟方法一嘗試實踐一鑒賞提升一靈活運用”這一系列緊密相連、層層深入的進階學習過程。因此,在進行習作單元的教學時,教師應緊緊依托所創設的學習情境,精心構思并布置一系列蘊含豐富語文要素的進階性任務,在推動習作目標穩步實現的過程中,我們要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教師應首先深入剖析課文內容,將學習要素進行細致入微的分類與整合,提煉出幾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學會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官來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精準捕捉事物的獨特特點與微妙變化”“深入觀察并理解動物的行為習性”“積極探究植物的生長發育所蘊含的奧秘”“時刻留意并感悟身邊場景所發生的變化”。緊接著,教師要運用高超的教學技巧,將這些核心要素巧妙地融入一系列精心設計、環環相扣且梯度遞進的學習任務之中。根據課文內容,可以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為四個既生動又具體的實踐任務:“打開一扇通往動物世界的神奇直播窗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動物的奇妙生活”“舉辦一場規模盛大且別開生面的植物博覽會,讓學生全方位領略植物的多樣魅力”“開展一場熱鬧非凡的水果品嘗嘉年華,讓學生在品嘗中感受水果的豐富口感與獨特風味”“創建一個充滿神秘與探索精神的大自然空間站,讓學生盡情遨游在自然的廣闊天地中”。
2.借助支架輔助作用,教學方法逐步進階
精心設計的支架能夠將那些復雜而抽象的習作思維策略生動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超越“最近發展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在著手構建習作支架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緊密圍繞各個板塊的核心內容,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學生的實際學情,精準地把控習作過程中的難點與痛點所在。為此,教師可精心設計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圖示,在學習精讀課文的時候,要善于依托文本,利用圖示支架的功能,以“觀察”為核心,引導學生學習一系列的觀察方法。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人剖析文本中的觀察技巧,可以幫助他們逐步揭開觀察的“神秘面紗”,掌握其中的“密碼”,從而在未來的習作實踐中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以《我家的小狗》為例??梢郧擅畹亟柚恼屡赃叺呐⒅Ъ埽龑W生細細品味作者如何通過生動有趣的筆觸描寫與小動物之間的溫馨故事,從而展現出細致入微的觀察技巧。這些生動的例文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觀察素材,更為他們提供了可借鑒的觀察模板。教師通過將習得觀察方法的知識點綜合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習作之路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學生將能夠更加順利地完成習作任務,實現習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根植學業質量,實施逆向評價
斯蒂金斯曾深刻指出:“課堂教學質量的衡量,歸根結底在于其評價機制的效能。若評價無法在課堂層面有效運作,那么其他層面的評價努力都將付諸東流?!痹凇敖桃粚W一評”一體化習作單元的整體教學框架中,我們要積極采納逆向評價的設計理念。具體而言,這一模式要求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首先依據學業質量標準精心構建評價模式,隨后再據此規劃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以確保整個教學模式的路徑既完整又高效。本次習作任務完成后,可以精心安排多樣化的習作活動,如“仿照《我家的小狗》一文描寫自己最喜愛的動物”“細致展示你在觀察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這些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與創造力。同時,積極倡導“習作大家評”這一充滿活力且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學生參與評價,不僅是開放性評價理念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更是統編教材習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注重培養學生互評自改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在相互借鑒、共同提升的過程中,逐步領悟寫作的真諦。這種評價方式絕非機械刻板、千篇一律,而是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它始終緊密圍繞單元目標而展開,既符合習作的基本要求,又鼓勵學生勇于突破常規,大膽展現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秉承“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核心理念,教學活動要在大單元目標的明確指引下展開。教學應以學生的實際習作水平為堅實的出發點,通過巧妙融合教導、評導與引導這三種策略,構建一個全面而高效的教學模式。在這一精心設計的流程中,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主動實踐的激勵者、積極反思的引導者。通過細致入微的教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勇于表達自我;通過精準到位的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通過循循善誘的引導,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不斷挖掘寫作的深度與廣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評價修改能力,使他們能夠自主地進行作品的審視與修正,從而真正踐行以評促改、以改促寫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理念引領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要在大單元的廣闊視域中,對教材中各大核心板塊進行創新性的融合與重構。在習作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將閱讀引向更深的層次,不僅僅滿足于學生對文字表面的理解,更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與思想。此外,要努力勾連學生的體驗與思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得感悟,在深度思考中提升智慧,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彩、充滿無限可能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徐繼承,余小燕.真實任務情境下的小學習作“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實踐路徑一一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語文教師,2024(Z1).
[2]葉錦綿.小學語文“備一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單元整體教學路徑探究一一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