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是一個人學習動力、毅力和能力的集中展現,語文學習力即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綜合能力。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立足核心素養,覆蓋眾多文體,其中小說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情節、復雜的人物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閱讀和思考空間,是培養語文學習力的重要資源。新課標中明確要求,高中生不僅要能深入理解小說文本、鑒賞作品藝術特色,還要能進行創新表達和個性化思考。因此高中小說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實現語文學習力的全面提升。
一、立足課標,以“趣”為始,把握信息“總結力”
相較義務教育階段,高中生已經累積了一定閱讀量,初步形成閱讀認知,且具有在文學作品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新課標背景下,高中階段的小說選文明顯篇幅更長,也更強調對文本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多元解讀。這就需要學生不僅要有信息“獲取力”,還要有信息“總結力”,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快速完成小說閱讀,并從中提煉出指向閱讀目的的關鍵信息。
小說寫作中提倡“鳳頭豹尾”,“鳳頭”意為故事開頭要對讀者產生強烈吸引力,使其產生閱讀興趣,這一方法對小說教學也同樣適用。以統編選擇性必修上冊中的《老人與海》一課為例。教學開始前筆者先給學生播放了沿海地區漁民出海的影像資料。一望無垠的大海上暴風雨將至,唯有一艘渺小的漁船隨暗藍色的浪潮起起伏伏,耳邊除了洶涌的海浪聲再無其他。隨后,筆者讓學生先瀏覽課文第1-3段和第11-13段,找到地點、人物、事件這幾項關鍵信息,并用一句話概述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這樣的課堂導人一方面可以在五分鐘內快速抓取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高效總結關鍵信息,為后續的情節梳理和總結中心思想做好準備。
《老人與海》全文為縱式結構和輪輻式布局,故事內容全部在四天內展開。這種寫作手法使全文線索清晰明了、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學生僅看課文開頭結尾也能很快找到主人公是老人圣地亞哥,并判斷出故事情節圍繞主人公出海捕魚展開。原小說開頭交代老人與周圍人的關系時娓娓道來,節奏比較緩慢,而當老人與馬林魚、鯊魚正面交鋒時節奏加快,進入全文高潮。因此,筆者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第4-10段時找到除了老人之外的核心意象,并依據情節脈絡總結出這些意象代表什么。這一部分是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的關鍵部分,也是學生總結全文中心思想的重要依據。學生很容易找到馬林魚和鯊魚這兩個意象,但如何解讀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就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信息總結能力。大部分學生第一遍閱讀就能說出馬林魚是老人出海的目標,鯊魚則是在達成目標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但觸及更深層的意義時便不得要領。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讓學生關注第4-10段中多處老人的內心獨白并反復琢磨。這種自言自語式的內心獨白是《老人與海》的一大特色,非常精準地揭示了老人隱秘的內心世界,是這一“英雄式”人物性格、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展現。通過賞讀獨白語句,學生可以看到表面衰老、貧窮的老人實則內心強大、性格堅韌,沒有什么能擊垮他的信仰。再加上對老人與大魚的斗爭、與鯊魚的較量等關鍵情節的梳理,學生逐漸認識到老人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并進一步將這種精神升華。當他們將老人的形象擴展到指代全體人類之后,便能總結出馬林魚象征著人類在漫長的征途中的信念和理想,這種信念指引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無數奇跡。而鯊魚則代表著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阻止人們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各種破壞力的集合,是各種邪惡勢力的象征。至此,學生已經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老人與海》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和表達。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信息總結能力,更在理解、分析和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和深度。
二、指向素養,以“用”促學,夯實學科“掌控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由此可見,“學以致用”是新課標對高中生語文素養的核心要求。語文學習力的培養與語文素養的提升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等一系列語文素養都必須通過反復實踐應用。
在《老人與海》的課內學習中,學生已經總結出老人圣地亞哥與馬林魚、鯊魚的斗爭象征著人與自然的斗爭。因此在課程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老人與海》的整本書閱讀并思考兩個問題:(1)如果老人最終沒有帶回馬林魚,他的斗爭是否算成功?(2)聯系作者生平,思考他創作這一人物的初衷。整本書閱讀是學生完整了解小說作品的重要途徑,兩個思考任務一個著眼于故事的另一重解讀,另一個則讓學生將語文學科的學習經驗關聯實際。教材節選部分的結尾落在老人成功捕獲馬林魚并返航上,但完整小說的結尾卻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名垂垂老矣的漁夫還能“成功”多久?是否一定要“成功”才能算作英雄?這是第一個思考任務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一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小說中“成功”與“失敗”的定義,以及這種定義在人生中的普遍意義;另一方面也是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和批判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部作品,豐富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會自然關注到作者生平及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這些都是理解小說深層含義的重要線索,因此第二個思考任務考驗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小說作品的深層次理解。海明威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四次婚姻,中年時病痛纏身,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他的作品以“英雄式人物”著稱,但他自己最后卻選擇飲彈自盡。可以說,老人圣地亞哥的形象不僅是海明威對人生的一種象征性表達,更反映著他對人生、對生死、對信仰的價值觀,是他對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課后探究任務想讓學生學習和把握的重點。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表面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人物的形象探究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使學生真正達到對文學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度鑒賞。
總的來說,長篇小說的教學與短篇小說有不同。除了課內節選部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原著,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用”促學,認識全書內容的深刻性和形式的獨特性,進而掌握從文本表面深入故事內涵、從故事情節中把握作者思想的基本能力,繼而夯實對語文學科的“掌控力”
三、延伸邊界,以“創”為終,拓展語文“運用力”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不僅在于一堂課、一篇課文的收獲,更在于通過立足課堂陣地多維拓展延伸。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語文“運用力”,筆者在指導學生完成《老人與海》的文本解讀和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后引人創新寫作任務,要求學生進行三項不同類別的主題創作。前兩項必須完成,最后一項學生可以選擇完成,三個寫作任務層層遞進,難度不斷提升,但最終都指向對語文“運用力”的培養。
首先,筆者讓學生自行選擇一篇與《老人與海》主題相似或有所聯系的小說或文章進行深度閱讀,并撰寫一篇讀后感。在這篇讀后感中,學生要運用在《老人與海》學習中所掌握的信息總結能力,對所選文章的主題、人物、情節等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闡述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并在下節課中進行班級分享。這一任務的目的有三:一是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對比中找出異同,進一步提高文本總結能力,在思考中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二是要能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關聯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提升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三是通過班級分享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交流中拓寬視野,深化理解。讀后感寫作是“我筆寫我心”,也是高中階段較為基礎的寫作能力,無須構建情節、塑造人物,是淺層次的語文“運用力”。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理解,第二項創新寫作任務則要求學生以《老人與海》的主體故事為基礎將小說體裁改編為劇本。這一任務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還需他們將文字轉化為舞臺語言,對人物的心理、動作進行細致揣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最后一項創新寫作任務是選作性質的,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根據《老人與海》的主題自行構思一個與原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說。這一任務要求學生不僅要深入理解《老人與海》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更要將其中的元素和精神內核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學生可以選擇繼續探索老人圣地亞哥的人生經歷,也可以從其他角度切入創作一個全新的故事。這一寫作任務既是對學生語文“運用力”的考驗,也是對他們創新思維和想象力的挑戰,更是對學生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的綜合培養。通過創作,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老人與海》中所學到的寫作技巧、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主題表達方式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從而在實踐中加深對文學創作的理解和感悟。
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基于語文學習力的高中小說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讀懂故事、理解人物,更重要的是通過故事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創新思考人生、社會、文化等問題。近年來高考語文命題趨勢逐漸導向“以教材為圓心廣泛輻射”,課內閱讀僅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力的“引子”,基于教材內容的創新閱讀、創新寫作設計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臺。這一場域內,學生可以進一步學習如何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將自己的思考轉化為文字、如何將自己的想象變為現實,使語文學習進發出共鳴和思考的火花。
四、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習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小說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力培養的最佳載體之一。基于語文學習力的高中小說教學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信息總結能力,夯實學科掌控力,并最終拓展語文的運用力。通過上文對小說教學中學習力培養的探討,不難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分析和鑒賞小說作品的過程中能夠高效鍛煉語文學習力,拓展語文素養。未來筆者也將繼續深研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的有效路徑,為全面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力的進階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呂霞,“助力課堂”提升學生語文學習力實現途徑[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7(9).
[2]鄭俊,“雙減”背景下高中學生語文課堂學習力的提升[JJ.新課程研究,2024(9).
[3]張淑霞.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一一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學習力培養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5).
[4]高紅琴.《老人與海》之夢的解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