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智技術的應用更好地滿足師生對知識的需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促進學生成長和科研進步。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存在轉型基礎薄弱、資源共享力度不足、安全防護有待加強、保障要素有待強化等方面的問題。面向未來,高校圖書館應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對海量的文獻資源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和分析,為師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時,加強信息安全防護和組織能力建設,為師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真實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關鍵詞:數智技術;高效圖書館;資源管理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圖書館應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需要,以及館藏基礎和資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制訂文獻信息資源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在互聯網邁向智慧化與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體系正在發生著革命性變革,高校圖書館讀者信息需求和閱讀方式發生顯著變化[1]。為更好地適應時代變革,高校要樹立“大資源”和“大服務”理念,圍繞師生深度服務需求,著力提升海量信息資源的治理能力,挖掘好新技術應用優勢,打造個性化的學習場景,引領圖書館管理步入革命性的智能變革,為師生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知識供給,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1 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的現狀分析
1.1 多元化
圖書館不僅傳播豐富多彩的知識,閱讀群體還更加多元,為師生和社會各群體提供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的圖書信息資源。傳統圖書館治理實現從信息靜態向動態轉變,建立以師生為中心的資源建設新模式。信息技術的進步促進圖書信息的大規模擴散,既豐富數據信息的來源渠道,也滿足師生知識化需求。多元化趨勢在帶來社會效益外溢的同時,也需要高校圖書館轉變管理模式,實現電子資源使用價值最大化。以幾何倍數增加的信息資源也促使高校圖書館成為知識傳播的主陣地,逐步從“實體館”向“數字館”轉變,圖書資源共享性增強。
1.2 智慧化
智慧化管理強調“為讀者提供智慧化服務”為宗旨,能夠準確把握需求,提供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整合檢索,重點突出知識服務,優化用戶體驗。人工智能技術為高校圖書館服務提升帶來技術革命,通過建設智慧化管理系統,高校圖書資源實現轉型升級。軟硬件功能的智慧化也是圖書館發展的重要趨勢,通過大數據展示與分析系統,對館藏資源、空間、設備、用戶行為等數據進行動態采集與智能挖掘,圖書館能夠實時展示與統計入館人數、圖書借閱信息、讀者借閱行為等數據,幫助管理人員根據數據變化及時對工作做出調整,為師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2]。
1.3 共享性
《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規定: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國內外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館際協作,實現資源共建共享。一方面,高校圖書館不斷加強館際和地方合作,在資源、技術、服務以及特色資源研究等方面強化配合,實現紙本文獻資源館際互借,數字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通過利用新技術,高校圖書數據資源的社會價值得以釋放。比如,長期積累的優質數據是圖書館參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服務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高質量的數據管理、跨機構的合作,高校圖書館不僅能夠發揮數據優勢提升自身服務效能,還能夠助力我國數智技術的進步。因此,高校圖書館應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開展共建共享,探索新興技術在圖書信息資源服務師生和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1.4 個性化
基于讀者歷史借閱數據、興趣愛好等信息,智能化系統可以為讀者推薦合適的圖書、講座和活動,這種個性化服務讓讀者感受到圖書館的人文關懷,提高讀者的忠誠度。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善于利用數智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搜集、篩選、整理,使海量信息資源變無序為有序,為利用者提供專業信息資源導航。精準化推薦是數智時代圖書館服務的顯著趨勢,通過智能技術對師生的借閱情況進行“精準畫像”,分析閱讀偏好,為其推薦個性化的閱讀資源,這種模式改變傳統高校圖書館被動服務的形態,主動為師生搜索感興趣的圖書資源,節省利用者的查找時間。
2 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提質增效的制約因素
2.1 轉型基礎薄弱
數智技術需要扎實的軟硬件基礎環境,近年來,高校在網絡技術、信息化平臺建設上投入力度較大,線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具備了推動圖書管理轉型的條件,但是在智慧打印、交互性機器人等設備引進上還有不足。RFID技術未真正落地,尚未取代傳統條形碼,自助借還、快速盤點、定位導航、防盜管理等功能缺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改造圖書資源建設和服務提升的力度有待強化,在精準化推薦、數據庫建設和平臺打造等前沿熱點落地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
2.2 資源共享力度不足
在新技術的強力推動下,高校圖書館間有機聯系日益增強,資源流動性增強,圖書知識化供給力度顯著提升,但是,由于系統功能不兼容、數字資源格式不統一、服務理念不同等原因,高校間共享協作推進有待加強,需要制定共享合作框架與協議,實現信息資源充分流動。同時,各高校圖書館在館藏資源種類、管理制度、人員素質等方面不盡相同,資源豐富的高校共享意愿不強,影響了資源流通的效能。
2.3 安全防護有待加強
對師生偏好、服務需要、借閱歷史的分析是智能化管理的關鍵,有利于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這一過程需要對個人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包括:身份、專業、研究特長、檢索歷史、瀏覽記錄、反饋數據等,這些數據的分析與應用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需要嚴格加以管控。然而,由于對新技術應用負面效應審視不到位、技術管理不嚴格、制度建設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圖書館抵御和化解安全風險的能力不足,個人信息被泄露風險較大。比如,“互聯網+”超越固有的邊界和影響,即使采取了必要的加密安全措施,但技術升級不及時也容易被黑客攻擊,個人信息在多次共享后被竊取的風險加大[3]。
2.4 保障要素有待強化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圖書館資金多用于資源建設,對新技術關注度不夠,沒有拿出專項資金進行軟硬件升級,圖書管理系統和數據分析平臺無法滿足智能化需要。二是館員信息化素養不高。館員接受新技術培訓機會較少,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內涵與功能缺乏系統性認識,創新意識不足,服務觀念有待轉型。人才隊伍建設整體能力有待提升,多學科復合型人才較少,館員地位和職業榮譽感不高,激勵措施不多,干事創業的活力不夠。三是組織領導有待深化。雖然建立領導小組,但是常態化推進工作力度不夠,引領力和向心力不足,需要發揮好牽頭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數據賦能要素的配置。
3 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圖書管理提質增效的路徑分析
3.1 以多元化建設為導向,構建現代數字圖書資源
數字圖書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提質增效的基礎。從屬性上看,數字資源是圖書館利用數智技術將紙質圖書、音視頻或者出版進行數字化加工,師生通過網絡進行利用的新型圖書資源。數字資源不僅能夠突破圖書利用的空間與地域限制,滿足讀者對圖書服務的要求,還有利于激活圖書資源內在潛力,推動書香校園建設。一是強化統籌謀劃。圖書館要明確數字資源定位,瞄準師生需求和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制定完善的發展規劃,細化資源建設的方式、質量和種類。要做好數字資源常態化更新,根據師生建議調整建設方向,確保資源建設的精準度。二是摸清家底,著力提升資源效能。堅持標準化與規范化相統一,制定數字資源格式,推動分類管理,實現內容檢索便利化。有針對性地建立館藏目錄和數據庫,加強基礎資源和特色資源建設,實現館藏印本資源與擁有數字資源的平衡發展。目前,部分高校已開展特色數字資源庫建設,如“論文數據庫”“紅色文化數據庫”“學科專題庫”等,形成資源建設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三是強化資源擴容。加強特色資源征集,推進有歷史文獻價值的大型叢書進館,為學校師生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文獻資源,支撐學術研究和知識傳承的發展,為學校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以智能化服務為抓手,構建智慧化管理平臺
智慧化管理平臺較以往相比,堅持讀者需求與注重服務并重,以資源整合和信息服務作為切入點,進行全新的界面和架構設計,支持多媒介與遠程訪問,是集查詢、服務、咨詢與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同時,平臺強化互聯互通功能,加強圖書館與師生的有機聯系,拓寬交流渠道,為師生提供更為便捷、豐富、深度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在搭建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多終端服務。要打破傳統的信息供給方式和物理空間限制,實現圖書信息網絡便捷化,推動從傳統的館內獲取向指尖轉變[4]。建設移動圖書館,師生可從某信公眾號等移動客戶端進行知識學習,打造集資源整合、應用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圖書館移動端服務新模式,為讀者提供最大化便利。二是個性化服務。關注師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前沿性問題,高校圖書館要善于利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技術,加強讀者閱讀行為及閱讀傾向的挖掘和揭示,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精準推送相關書籍和學術資源,開展個性化、精準化的知識型服務,為師生提供更精準的圖書信息服務,使學習更加高效。用好人工智能預測優勢,分析師生潛在的信息需求,為圖書館資源建設和服務轉型提供數據支撐。
3.3 以師生滿意為目標,加強圖書館與用戶的有機聯系
一是完善精準化服務功能。根據不同群體需求設計相應功能。比如,在專業科研領域,圖書館在管理系統設立“學科服務”欄目,提供詳細的前沿書籍介紹、文獻引用率和借閱量等,為師生提供詳細的學科知識供給。在圖書使用方面,可以設置“我的圖書館”專欄,讓師生查看個人借閱記錄、預約圖書等,并自動向用戶發送“還書提醒”通知,極大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二是強化資源共享性建設。要以豐富的文獻資源供給為起點,高校要加強館際合作,與主管部門、地方圖書館建立圖書信息聯盟,實現跨館資源高效利用,擴展文獻資源閱讀推廣范圍,實現高校間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福建建成全省高校和公共、科研三大系統圖書館聯盟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面向全省教育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開放,實現文獻傳遞、聯合借閱等個性化信息資源“一站式”服務。三是定期開展線上活動。通過專家講授、讀書會、影片賞析等形式發揮智慧化服務優勢。比如,有的高校依托網站、某博、某信等平臺進行好書推薦與分享,引導讀者多讀書、讀好書;舉辦知識競賽、網絡演講PPT演示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質;通過經典影片賞析,在倡導正確價值觀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
3.4 以安全建設為基底,構建全方位的師生信息防護體系
在制度建設上,圖書館要明確師生信息采集的范圍、標準和使用規則,確保個人信息使用的合法性和透明度,避免被無效使用或濫用。在涉及信息共享時,要簽訂相關保密協議,維護師生的隱私權。在技術應用上,踐行國家總體安全觀,定期對重要數據異地備份,防止數據出現被泄露、竊取、篡改、損毀、非法使用等問題。加強防火墻、防水強、加密技術等防護手段的更新與升級。在人員管理上,常態化地開展保密與技能培訓,用好反面典型案例,提高館員的保密意識。要建立健全應急安全預案和風險管控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堵塞安全漏洞,保護師生的數據絕對安全。通過完善的規章制度、優化技術手段、強化人員管理等多種舉措,切實履行數據安全工作責任制,不斷提高安全綜合治理能力和防護水平,推動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高質量開展。
3.5 以制度建設為保證,匯聚推動圖書館提質增效的強大合力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圖書館要增強戰略意識,做好戰略謀劃,加強圖書館體系規劃,積極主動地融入學校重點工作。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瞄準數智技術發展前沿,擺脫路徑依賴和習慣思維,在體系建設和技術賦能上下功夫。二是培養高素質的館員隊伍。一方面,要多渠道引進技能型人才,提升館員職業榮譽感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開展專業培訓、學術講座、對外交流活動,推動人才隊伍專業能力的與時俱進。三是加強資金保障。《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高等學校應保證圖書館正常運行和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經費和物質條件。學校要拿出專項經費支持館藏資源建設、信息化改造、網絡運行效能提升。要根據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需要購置先進的設備,夯實人工智能應用基礎。
數智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面貌和功能。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圖書資源獲取和開放的力度更高,知識傳播和創新力度顯著提升,實現了知識產品的最大化使用。同時,圖書館工作也面臨著新技術使用的倫理性問題,需要切實加強制度和技術型約束。面向未來,高校圖書館要圍繞新技術在圖書館的創新性應用進行探索和嘗試,更新理念、升級服務、提高能力,為更好地整合圖書資源、構建共享式治理環境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劉速峰.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路徑探索[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5(01):15-16.
[2]王靜.數智時代高校圖書館未來學習中心敏捷治理模式探析[J].圖書情報工作,2024(12):07-08.
[3]董詠梅.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問題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5(01):15-16.
[4]陳加奇.高校圖書館特色檔案資源的整合揭示、精準服務與文化傳播[J].山西檔案,2025(01):14-15.
作者簡介:李曉萌(1990—),碩士研究生學歷,山東工業技師學院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