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江南民歌是以江南方言為基礎的傳統音樂形式,如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的田山歌等傳統歌種至今仍活躍于民間,承載著本地文化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藝術形式正面臨傳承斷層與創新動力不足的雙重困境。對此,上海市積極推動傳統民歌在當代的創新發展,連續幾年舉辦民歌大賽,設置傳統、新編、創作等多個組別,強調既要保留傳統又要積極創新。盡管此類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如何在保持民歌原真性的同時實現藝術表達的創新性突破,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奉賢新城文化建設的推進(如專業化演出場館的建造與設備升級)為民歌的舞臺呈現創造了更優條件,因此,應進一步探討如何依托這些資源,構建傳統藝術創造性轉化的可持續路徑。
二、江南民歌的現代演繹路徑
(一)運用混聲唱法
第一,江南民歌的發聲方式以真聲為主,強調清亮圓潤的音色特質,而現代聲樂技巧中的混聲唱法為創新演繹江南民歌提供了可能。混聲唱法通過科學調節頭腔與胸腔的共鳴比例,能夠實現音區轉換與音色的自然變化,將其應用于江南民歌演唱時,可在保留方言咬字與腔韻特色的基礎上,賦予旋律更豐富的表現維度。例如,在演繹《茉莉花》等經典曲目時,演唱者可運用混聲技巧中的半聲技巧處理高音區樂句,減小聲帶振動幅度并加強頭腔共鳴,既能夠保持民歌原有的婉轉韻味,又能夠避免傳統真聲唱法在高音區的緊張感,使音色呈現出通透的質感。而對于《無錫景》等敘事性較強的民歌而言,則可運用混聲唱法在中低音區適當融入胸腔共鳴,增強敘事感與戲劇張力,而在演唱抒情樂段時可通過增加頭腔共鳴的比例來突出江南水鄉的靈動特質。
第二,現代混聲技巧中的“平衡混聲”還能有效解決傳統江南民歌唱法中常見的聲音斷層問題,使人聲實現從低音區到高音區的平穩過渡,避免音區轉換不流暢等問題。
第三,針對演唱江南民歌時常使用潤腔技巧的現狀,混聲唱法能夠為顫音、滑音等潤腔技巧提供更穩定的氣息支撐,使演唱者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同時精準運用潤腔技巧,進而豐富音色變化。
(二)運用氣聲技法
氣聲技法的創新運用為傳統江南民歌的情感表達開辟了新的路徑。傳統江南民歌以真聲為主要的發聲方式,擁有質樸本真的特點,但其表現力往往受限,而在江南民歌的演唱中運用現代氣聲技法則能夠創造出更具層次感的演唱效果,更利于表達情感。例如,在演唱《白楊村山歌》中思念主題的段落時,演唱者可運用氣混聲技巧,在保持咬字清晰的前提下,調節氣息流速與聲門阻力,使音色更加柔和,增強歌曲的感染力。同時,演唱者還可以采用“以氣帶情”的演唱方式,演唱者在使用傳統的顫音、滑音等潤腔技法的同時,通過對氣息的斷續控制來凸顯歌詞中隱含的悲傷之情。
(三)使用方言與普通話結合的演唱方式
在當代江南民歌的創新演繹中,演唱者采用普通話與江南方言相結合的演唱方式,打破語言障礙,可以使更多人有興趣了解和欣賞江南民樂的藝術魅力,有效擴大江南民樂的受眾群體范圍。具體而言,應將歌詞進行劃分,將歌詞容易理解的部分仍保留方言唱法,確保文化本真性,其他部分采用普通話演唱。這種結合使歌曲內容更加通俗易懂,易于被不同地方的聽眾接受。此外,普通話與方言的交替使用,還能夠巧妙地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聽覺體驗,使聽眾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這樣的創新演繹,江南民歌能夠跨越空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愛。
三、江南民歌演唱的舞臺呈現路徑
(一)運用水墨動畫背景,營造江南意境
在演繹江南民歌時可設計水墨動畫風格的背景,例如,以上海市奉賢區莊行古鎮為藍本,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展現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風格動畫背景,描繪出古鎮老街的石板路、臨河的茶樓以及搖曳的烏篷船,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
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水墨動畫背景與民歌演唱節奏的同步與意境的統一,可以將奉賢區青村鎮的桃園、海灣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轉化為舞臺上的動態背景,如利用淡墨渲染出桃花盛開的景象,或通過飛白筆觸表現竹林搖曳的婆娑姿態,這種設計不僅能夠突出民歌中蘊含的田園詩意,還能通過動畫的漸變效果實現場景的自然轉換。
此外,通過精心設計和彩排實現水墨動畫背景與演唱者的實時互動。例如,當演唱者演唱到歌曲高潮時,背景中的水墨筆觸可隨之舒展、揮灑,增強情感表達的張力,既保留了本地文化的辨識度,又賦予傳統民歌以當代審美的創新表達。
(二)利用燈光設計增強舞臺場景感
良好的燈光設計是增強舞臺場景感的有效方式。在演唱田山歌的傳統曲目時,可以在開場部分采用低照度的暖黃色側逆光,模擬清晨薄霧下的陽光,光束角度控制在45°,形成層次分明的陰影。當民歌演唱至勞動號子部分時,燈光可以轉為色溫5500K的全白光,模擬正午晴天的日光,配合由12°到25°逐步擴大的光束角,在演員的蓑衣斗笠上形成跳躍的光斑,直觀呈現農耕的天色變化。在演唱表現水鄉意境的民歌時,可以在舞臺后方安裝可編程的LED燈帶,呈現出漸變的綠色波紋效果,與實景拍攝的水紋投影疊加,在紗幕上形成立體光效,還原江南的水鄉場景。
(三)利用江南絲竹樂隊提升舞臺視聽效果
奉賢區作為上海重要的江南文化傳承區域,其特有的“清音班”絲竹樂傳統為江南民歌的舞臺呈現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具體而言,可以采用絲竹樂隊為江南民歌演唱進行現場伴奏,樂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演唱風格和特點調整伴奏,呈現更好的演唱效果。在舞臺空間布置上,絲竹樂隊可采用“中心放射式”與“錯落層疊式”相結合的隊形設計,將高音樂器如笛子、高胡置于舞臺前區中央位置,中音樂器如琵琶、中阮呈扇形向兩側延展,低音樂器如大阮、低音革胡則安排在舞臺后區較高的平臺上,使江南民歌的舞臺形成立體化的舞臺分布與視覺層次。
(四)引入先進的舞美技術,增強舞臺效果
先進的舞美技術對呈現良好的舞臺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在江南民歌的演唱舞臺上,可以運用投影技術在舞臺地面呈現奉賢海灣的潮汐波紋,將民歌所描繪的江南風光直觀呈現在舞臺上,營造出水韻江南的氛圍。第二,可使用智能追光系統與三維全息投影技術,當演唱敘事性較強的曲目時,在舞臺背景實時生成與歌曲內容對應的動畫影像,為觀眾帶來“音畫同步”的沉浸式體驗。第三,結合AR(增強現實)技術,觀眾可以通過手機掃描舞臺上的特定標記,觸發虛擬與現實交融的互動體驗,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之中,與演唱者共同經歷歌曲中的故事。第四,采用先進的擴聲系統,確保每一個音符都能清晰地傳遞給觀眾,無論是嘹亮的高音還是深沉的低音,都能得到完美還原,進一步提升整體的舞臺沉浸感和藝術表現力。
(五)加強舞臺服裝設計,提升舞臺精美度
在舞臺服裝設計方面,可以使用上海土布的“蘆扉花”“方勝紋”等傳統紋樣,結合現代剪裁工藝制作精美舒適的演出服,既保留江南的傳統美學元素,又符合現代審美趨勢,使觀眾在視覺上也能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此外,還可以根據民歌的具體內容和情感表達需求,設計不同款式和風格的服裝,如飄逸的紗質長裙、精致的刺繡短褂等,使舞臺更具美感。
(六)運用傳統戲曲身段增強舞臺表現力
在江南民歌的舞臺表演中運用傳統戲曲身段是一種有益的創新實踐。傳統戲曲身段講究“手眼身法步”的協調統一,其帶有韻律感的動作能夠與江南民歌的節奏相契合。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結合不應是簡單疊加,而是要通過“以形帶聲”的處理方式使肢體語言成為音樂情感的延伸。演唱者通過利落的身段動作,不僅能夠增強舞臺的動態美感,還能讓觀眾更直觀地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變化。在表現歡快熱烈的情感時,采用戲曲中的跳躍、旋轉等動作,能夠增加表演的活力;而在演繹溫婉柔情的曲目時,通過輕柔的手勢和緩慢的步伐,則能更好地傳達出歌曲中的柔情與哀愁。這種身段與歌聲的緊密結合,使江南民歌的舞臺表演更加立體且富有層次,能夠為觀眾呈現更加優質的舞臺表演內容。
例如,可以將戲曲表演中的“起霸”“云手”等經典身段經過簡化后融入《茉莉花》的舞臺表演,演唱者以優美的手勢配合婉轉的唱腔,借助戲曲身段的形神之美,突出江南民歌的抒情特質。在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的表演過程中,演唱者可以借鑒越劇“水袖功”的發力方式,擺動袖口模擬蘆葦搖曳的形態。在演繹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時,演唱者可以在演唱散板段落時配合戲曲身段進行表演,增強舞臺的視覺效果。在江南絲竹伴奏的《紫竹調》表演過程中,演唱者可以手持戲曲折扇,將折扇的開合與音樂節奏的強弱變化相結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將傳統戲曲身段與江南民歌演唱結合時要避免因運用程式化動作導致的肢體僵硬,優秀的表演者應在規范中尋求突破,如常州民歌白茆山歌的當代改編版本,將錫劇“十八相送”的走位進行分解重組,配合多聲部合唱形成豐富的舞臺畫面,舞臺效果極佳。
四、結語
江南民歌的現代演繹與舞臺呈現,既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其藝術生命力的創造性延續。通過建立科學的聲樂訓練體系,提升民歌演唱者的呼吸控制、共鳴運用和音色塑造能力,使傳統唱腔在保持方言韻白特色的同時,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借助多媒體投影、智能追光等現代舞美技術,將《白楊村山歌》等傳統作品的舞臺演出效果進行優化,讓觀眾在劇場中既能感受原生態民歌的質樸韻味,又能獲得當代舞臺藝術的審美體驗。這種創新實踐不僅有效拓展了傳統藝術的受眾群體范圍,還開辟了傳統文化的新發展空間。展望未來,應當進一步探索專業院團與民間歌手的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創作研討、技藝傳習平臺,在忠實記錄民歌本真形態的基礎上,探索跨界融合的當代表達路徑,讓《白楊村山歌》這樣承載著集體記憶的文化瑰寶,既能作為鄉愁的情感載體,又能通過與時俱進的創新演繹煥發時代光彩,最終實現傳統文化保護與當代文化創新的有機統一,構建起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1]楊韻.當代江南民歌作品演唱與傳播探究[J].明日風尚,2023(23):40-42.
[2]蔡祺軒,張進.江南民歌方言的藝術特點與
教學方式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3(10):
38-40.
[3]單陸咪.淺析民歌演唱中的語言技巧[J].中國民族博覽,2020(10):115-118.
[4]鄒寧寧.淺析四首江南民歌的風格與演唱[D].上海音樂學院,2014.
[5]陳利敏.江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唱[J].草原歌聲,2010(01):61-64.
[6]馬丹.淺談民歌演唱中的聲音色彩[J].北方音樂,2015,35(23):15-16.
[7]曾倩嵐.江南民歌與錫劇的唱演互動研究[D].江南大學,2019.
[8]王芳,張倩倩.江南民歌在蘇南高校的活態傳承——以江南大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22):31-33.
[9]于天歌.江南民歌《紫竹調》不同版本的演唱風格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4.
[10]楊韻.江南民歌的藝術特色分析——以《無錫景》為例[J].新傳奇,2024(35):37-39.
[11]彭青,顧靜潔,潘一東.流行音樂元素與江南民歌風格融合的運用——以歌曲《四季戀歌》《太湖如夢》為例[J].藝術研究,2021(04):90-92.
[12]王芳.論江南民歌演唱中的語言與音樂特點[J].大舞臺,2012(10):25-26.
[13]史曉麗.以《茉莉花》為例——淺析江南民歌小調的藝術美[J].大眾文藝,2012(08):2.
(作者簡介:袁金鳳,女,本科,上海市奉賢區文化館lt;上海市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心gt;,中級,研究方向:江南民歌的演繹、保護與傳承)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