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其為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是人類文明的深刻記憶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智慧。如何在保持非遺本真性的基礎上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當前亟須破解的難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實困境
(一)傳承人斷層
傳承人的斷層體現出非遺傳承的社會基礎弱化。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流動加劇,傳統文化生態圈逐漸瓦解,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另外,現代職業選擇的多元化使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學習缺乏興趣。傳承人斷層不僅影響著非遺的完整傳承,還帶來了文化記憶代際斷裂的現實問題。
(二)傳承方式單一
傳承方式單一限制了活態傳承的多樣性。傳統的“口傳心授”“手把手教學”雖然確保了非遺的精準傳承,但其封閉性、排他性不僅限制了非遺的傳承范圍,也阻礙了非遺在現代語境下的創新發展,導致傳承效能持續下降。[1]
(三)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困境
非遺保護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問題,這種平衡困境體現了保護工作的內在復雜性。若采取過于保守的保護措施,可能導致非遺項目被靜態保存,逐漸失去原有的活態傳承特性;反之,若過度強調開發利用,又存在非遺被簡單商品化、喪失文化內涵的問題。造成這種兩難局面的原因,一是對非遺原真性與現代適應性之間的關系理解不夠深入,二是在實際操作中缺少系統性的價值評估體系和協調機制,致使保護與發展往往難以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四)資源整合與協同不足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非遺項目普遍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企業、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的投資意愿較低,使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主要依賴于政府層面,保護主體的單一性嚴重制約了相關工作的深入開展與有效推進。這種資源整合與協同不足暴露了非遺保護體系的制度性缺陷。各級政府、文化機構、教育部門、企業等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導致資金、人才等分散,效能低下。碎片化的保護格局既無法形成保護合力,也難以構建完整的非遺生態系統。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性與保護主體的分散性,制約了非遺保護的整體效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構建
(一)建立健全多元參與的傳承體系
1.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
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機制,要明確政府、市場與社會的角色定位和互動關系。政府應轉變職能,從直接干預向政策引導轉變,重點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建立項目資助機制。市場主體要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通過市場化運作提升非遺項目的造血功能,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同時,建立社會參與平臺,發揮企業、民間團體的橋梁作用,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格局,實現保護資源的優化配置。
2.建立傳承人分層培養與評價體系
分層培養體系應基于傳承人的技藝水平、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進行科學分類。建立“大師—骨干—新秀”三級培養機制,對不同層次傳承人實施差異化培養策略。對于大師級傳承人,重點支持其開展技藝創新和傳承團隊建設;對于骨干傳承人,則著重提升其教學能力和創新應用水平;對于新秀傳承人,則側重基礎技能訓練和文化素養提升。同時,建立以技藝水平、傳承效果、創新成果為核心的科學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與政策扶持、項目資助緊密掛鉤。
(二)實現傳承方式的現代轉化
1.建立“師徒制+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師徒制+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是對傳統傳承方式的創新性發展,其致力于實現傳統師徒制與現代教育理念的有機融合。此模式基于守正創新理念,保持著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同時引入標準化培養體系。[2]具體而言,通過建立技藝等級標準,將傳統技藝進行模塊化分解和系統化整合,形成可量化、可評估的技能培養路徑。在教學方法上,融入項目制學習、案例教學等現代教學方法,既保證技藝傳承的精準性,又提升學習效率。同時,建立“實體教學+在線指導”的混合式培養機制,打破時空限制,擴大傳承覆蓋面,實現傳統技藝傳承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2.推進非遺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
非遺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是實現非遺傳承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要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體系。在融合機制上,應遵循“分層設計、系統推進”的原則。在基礎教育階段重點開發非遺特色課程資源,將非遺元素融入各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和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在職業教育階段著重構建“課程+工坊”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階段則重點建設非遺研究平臺,開展理論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通過多層級的教育體系,形成從興趣培養到專業人才培養的完整鏈條,實現非遺教育的系統化和專業化。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展路徑探索
(一)構建“非遺+”融合發展模式
構建“非遺+”融合發展模式即通過跨界融合激活非遺的現代價值和生命力。此模式立足于非遺的文化特質,通過與不同領域、不同業態的有機融合,實現非遺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3]在實踐層面,“非遺+”模式要構建“資源整合—價值轉化—創新發展”的系統框架,通過跨界融合釋放非遺的發展潛能,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以“非遺+文旅”深度融合為例,這種融合是非遺與現代旅游業的雙向賦能。首先,進行資源整合,通過整合非遺項目資源與旅游業態資源,構建多層次的文旅融合體系。如將傳統工藝大師工作室、非遺展示館、文創商店等業態進行空間集聚,形成非遺文化街區;或引入專業文旅機構參與非遺項目開發,實現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其次,進行價值轉化,將非遺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旅游體驗價值,通過場景化、體驗化的展示方式提升非遺的吸引力。例如,針對江南水鄉的傳統手工藝項目,通過建立沉浸式體驗空間,將技藝展示、互動體驗、文化展陳有機結合,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知傳統工藝的精妙。最后,實現創新發展,基于資源整合和價值轉化,開發新型文旅產品。如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通過“研學+體驗+創作”的模式,設計陶瓷制作體驗、釉彩繪畫工坊、大師技藝展示等系列文旅項目,既傳承了傳統技藝,又創造了新的文化體驗形式;甘肅省利用數字技術打造了線上旅游景點——元宇宙敦煌博物館。
(二)完善非遺產業化發展體系
非遺產業化發展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其通過市場機制激活非遺的經濟價值,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產業化發展不是簡單的商業開發,而是要在保護傳統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
1.創新產品開發機制
非遺文創產品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的產物,通過構建“創意設計—產品開發—品牌運營”的完整體系,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創意設計和產品開發環節,建立專業團隊,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的文化元素和美學價值,通過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2.完善產業鏈條
要完善產業鏈條建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非遺產業鏈條的構建要遵循“保護為本、創新為要、產業為徑”的原則,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首先,建設非遺生產示范基地,堅持傳統工藝的活態保護原則,通過建立現代化生產設施、標準化工藝流程,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生產方式的有機結合。其次,打造非遺產業集聚區,通過空間整合和功能重構,形成研發、生產、展示、銷售、體驗等全產業鏈布局。例如,蘇繡小鎮可通過整合傳統工坊、創新研發中心、展示體驗館等業態,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實現傳統技藝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集聚創新。
3.加強品牌運營
在品牌運營方面,采取“一項目一品牌、一品類一矩陣”的策略,如景德鎮陶瓷可通過構建“傳統工藝+現代設計+品牌營銷”的產品體系,形成從高端藝術品到日用陶瓷的完整品牌序列。
(三)優化非遺傳播推廣體系
非遺傳播推廣體系的優化是實現非遺價值廣泛認同和深度傳播的重要環節。這一體系要立足傳統文化傳播規律,融合現代傳播技術和理念,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網絡,實現非遺文化的有效推廣。
1.構建傳播矩陣
應遵循“技術賦能、IP打造、平臺聯動”的發展思路,構建多維傳播矩陣。首先,基于數字技術搭建非遺展示平臺,運用AR / VR等技術創建虛擬展示空間,通過3D建模、全息投影等方式實現非遺項目的沉浸式展示。其次,系統打造非遺文化IP,以典型非遺項目為核心,通過故事化包裝、場景化呈現、體驗式傳播等方式,形成具有獨特辨識度的文化品牌。如蘇州昆曲通過開發動漫形象、主題衍生品、沉浸式演出等多元化產品,構建完整的IP體系。最后,建設非遺新媒體矩陣,整合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直播平臺等多種渠道,形成全方位的傳播網絡。[4]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分類設計傳播內容。可以在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重點打造“非遺技藝展示”“傳承人故事”“非遺美學”等短視頻內容,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現非遺項目的精髓;在社交平臺(如微博、小紅書)側重制作非遺知識科普、傳統文化解讀等圖文內容,深化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理解;在直播平臺開展“非遺大師在線教學”“非遺制作過程直播”“非遺文創開發直播”等互動性活動,打造即時性和互動性的傳播路徑。
2.創新傳播形式
應基于“活動引領、社區融入、平臺支撐”的系統布局,創新非遺傳播形式。在活動策劃上,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非遺主題活動,如通過“非遺進校園”“非遺大師展演周”等主題活動,為公眾提供深度參與的機會。在社區融入方面,建立“非遺文化社區”示范點,通過設立社區非遺工作坊、開展非遺文化課堂等形式,將非遺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平臺建設上,構建非遺展演交流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如建立“云上非遺館”,通過直播展演、在線教學、互動體驗等方式,實現非遺文化的常態化傳播。多樣化的傳播形式既可提升傳播效果,也有助于提高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公眾參與度。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理論構建到實踐探索的全方位創新。本文通過對非遺保護現實困境的深入分析,提出了非遺保護傳承機制和傳播發展路徑。只有立足傳統、面向現代,通過構建多元參與機制、創新傳承方式、推進融合發展,才能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未來,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保護機制,創新發展路徑,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劉丹.非遺文化生態重構:價值、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文化遺產,2024(06):92-97.
[2]溫雯,趙夢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場景與構建路徑[J].理論月刊,2022(10):89-99.
[3]羅運毛,肖瑋.數字時代非遺傳承與創新:挑戰、機遇與策略[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4):136-140.
[4]胡致禎,郭梓婷.短視頻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運用——以抖音App為例[J].傳媒論壇,2020,3(02):107-108+112.
(作者簡介:褚潔,女,本科,臨沂市羅莊區文化藝術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非遺)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