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代音樂的發展,幻聽類電子音樂作為一種新型音樂模式受到眾多音樂創作者的歡迎。音樂創作者往往從一些基本的聲音材料入手,通過電子設備將基本的聲音材料加工成電子音樂。由此可見,聲音素材在幻聽類電子音樂的創作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聲音素材選擇的合理性以及制作方面的高水準均對最終作品的呈現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幻聽類電子音樂作品《尋跡》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樂器的聲音素材與電子音色有機結合,在音樂創作手法、情感表達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展現出獨特的價值。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僅能夠為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融合的創作模式提供范例,還能為電子音樂的民族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對推動中國電子音樂在世界舞臺上彰顯獨特魅力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以青年創作者劉沛鑫的幻聽類電子音樂作品《尋跡》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其中傳統樂器聲音材料的制作、應用及藝術價值。通過對作品全方位的解析,挖掘其在融合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方面的創新,為中國電子音樂民族化創作提供理論參考。
一、幻聽類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與特點
(一)發展歷程
幻聽類電子音樂的出現及發展與科技進步密切相關。1948年,法國聲音工程師皮埃爾·舍費爾開創的“具體音樂”揭開了電子音樂的發展篇章。他采集生活里的多樣聲音,如火車的鳴笛聲、噴氣聲等,通過剪接、拼貼等方式創作出全新的音樂形式,突破了傳統音樂創作對樂器演奏的依賴。1974年,法國作曲家拜勒提出了“幻聽音樂”這一嶄新的概念。幻聽類電子音樂成為電子音樂領域獨樹一幟的分支,這種特殊的音樂類型以計算機為創作工具,在工作室完成創作,經由光盤、錄音帶等固定媒介保存,再通過播放器播放。
(二)特點
1.素材多元
在素材選取上,幻聽類電子音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它突破了傳統音樂對樂音的嚴格界定,將日常生活里的聲音、自然界的各類音效、合成器合成的音色等都作為創作素材。
2.媒介固定
在媒介上,幻聽類電子音樂與其他音樂類型有較大區別。創作者在工作室中依靠各種電子技術對音樂素材進行精心處理,最終以光盤、數字文件等固定媒介儲存,作品通過揚聲器播放,無法通過現場演奏的形式呈現。
二、幻聽類電子音樂作品《尋跡》概述
《尋跡》由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劉沛鑫創作,劉沛鑫有多部作品在國內外音樂活動中展現風采,《尋跡》是她早期的作品,展現出了她在電子音樂創作方面的獨特才華和對音樂創新的探索精神。
(一)《尋跡》對傳統音樂素材的運用
《尋跡》巧妙地融合了馬頭琴與塤這兩種傳統樂器的聲音元素,使其與電子音色實現了交融。馬頭琴既低沉又婉轉的音色,在作品中象征著現實世界;塤憑借其悠遠空靈的音色,構建出回憶的場景。兩種音色交織,形象地體現出現實與回憶交融的意境,使音樂作品帶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尋跡》的曲式結構
《尋跡》采用的是回旋曲式結構,時長6分05秒。該曲式結構為作品的發展勾勒出清晰的脈絡。A樂段以弦樂低音做鋪墊,引入不同演奏法的馬頭琴采樣聲音,與電子音效相互融合,營造出憂郁、寂靜的現實情境,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調。B樂段引入了塤的采樣聲音,同時對馬頭琴采樣的聲音作變形處理,兩種音色相互交織,把聽眾帶入了滿是回憶的虛擬世界,往昔的場景在音樂中縱橫交錯,展現出歲月留下的痕跡在人們心中的深刻烙印。A1樂段再度回歸主題,弦樂低音又一次響起,馬頭琴的采樣聲音經過效果器處理后,音色愈加空靈、悲壯,把聽眾的思緒從回憶拉回現實。C樂段作為全曲的高潮部分,馬頭琴和塤的采樣聲音錯落起伏,依靠效果器作進一步變形處理,原聲音色與變形后的音色疊加起來,使樂曲變得錯綜復雜,表達對自身、對未來的探索。最后的A2樂段作為全曲的結尾,對A樂段進行了短暫再現,再度突出了回憶與現實的交錯,讓聽眾于音樂的余音中體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讓作品在結構方面更加完整而富有層次感。
三、《尋跡》中傳統樂器聲音素材的拾音方式
在《尋跡》的錄制過程中,創作者根據馬頭琴和塤的不同音色特點,分別選擇了合適的拾音制式,以確保獲取最能展現樂器特色的聲音采樣。
(一)立體聲拾音方式的原理
立體聲拾音是獲取高質量聲音采樣的重要技術,常見的有A-B制式、X-Y制式和M-S制式。
1.A-B制式
A-B制式通過將兩支相同型號的話筒拉開一定距離并排擺放,利用聲源到達兩只話筒的時間差來定位聲像,適用于樂隊錄音,能營造出溫暖、空間感強的聲音效果。但當話筒間距過大時,會出現中間聲像較弱、左右聲道相位差等問題。
2.X-Y制式
X-Y制式將兩只心形指向的話筒固定在一起同軸擺放,并分開一定角度(90°~130°),其兼容性好,不存在時間差和相位差問題,適合用于小型樂隊、樂器組或音域跨度大的樂器拾音。
3.M-S制式
M-S制式將一只心形指向話筒和一只“8”字形指向話筒呈90°同軸線擺放,分別拾取中間和兩側的聲音,具有真實感強、兼容單聲道錄音的優點,但存在中間聲像重、左右聲道分隔度不佳的缺點。
(二)馬頭琴聲音采樣的具體實踐
馬頭琴聲音采樣在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棚高約2.9米的近似正方形錄音棚內進行,該錄音棚的墻壁經過吸音和擴散處理,能夠使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自然消逝,在較遠的距離還能聽到自然的空間混響,這種環境有利于展現馬頭琴婉轉、悠揚的音色特點。為了獲取高質量的采樣,創作者選用兩支Neumann U87大振膜電容話筒,并采用M-S立體聲拾音制式。通過調節兩只話筒的聲音音量配比,錄制出的馬頭琴音色更具層次感。同時,創作者還對馬頭琴的長弓、頓弓等不同技法演奏出的聲音進行采樣,為樂曲的創作提供豐富多樣的素材。
(三)塤聲音采樣的具體實踐
塤的采樣在一個面積約20平方米、棚高約3米的偏長方形錄音棚內進行,錄影棚的玻璃真空門隔音,墻壁進行了半吸聲和半擴散處理,這樣的環境能更好地展現塤悠揚的音色特點。在錄制塤的聲音時,同樣選用兩只Neumann U87大振膜電容話筒,為突出塤悠揚深遠的音色特點,采用X-Y立體聲拾音制式。在錄制過程中,創作者對塤的氣震音、唇震音、吐音等不同技巧演奏出的聲音進行采樣,這些豐富的音樂素材為塤在作品中的多樣化表現提供了基礎,使塤的音色能夠更好地融入作品的整體音樂氛圍中。
四、《尋跡》中傳統樂器聲音素材的編輯與應用方式
(一)編輯方式
針對馬頭琴,為突出其低沉婉轉的音色特點,創作者在《尋跡》中采用均衡效果器適當調高其中低頻段,同時拉低高頻段,使其音色更符合作品整體的音樂風格;針對塤,同樣調高中低頻段,適當調高高頻段,讓塤的采樣聲音聽起來清晰而不笨重,更貼近其原聲特色。
1.運用壓縮效果器
壓縮效果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聲音的動態活動范圍,對其進行染色處理,使聲音更加扎實、有力。在《尋跡》中,使用Waves插件中的H-Comp壓縮效果器,對馬頭琴和塤的采樣聲音素材進行適度壓縮調整,讓聲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更具力量感,同時防止過度壓縮對聲音造成損壞。
2.運用混響效果器
在錄音棚中采樣的樂器聲音通常比較單調,缺乏空間感。混響效果器可以為聲音添加反射效果,使其聽起來更加圓潤、飽滿。考慮到錄音棚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混響,且為了更好地突出塤悠揚的音色,則使塤的混響比馬頭琴的稍大。
3.運用Chorus效果器
在作品C樂段4分50至5分05秒這一樂段,運用了Chorus效果器處理塤的聲音材料,該效果器對音頻進行疊加,增大音頻密度,使塤的音色更具層次感,在作品中更顯突出,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
4.進行相位反轉處理
在《尋跡》A樂段中的25秒至45秒部分,對馬頭琴的聲音素材進行了相位反轉處理,相位反轉指改變音頻信號中的相位角度,即將信號的正半周期變為負半周期,或將負半周期變為正半周期。該處理方式打破了聽眾的聽覺預期,為音樂增添了新奇感和別樣氛圍,讓音樂產生獨特的效果。
5.進行剪切拼貼
剪切拼貼是對原有的音頻材料進行裁剪后,將其應用到新的音樂段落。在《尋跡》C樂段3分45秒至4分20秒這一部分,創作者對馬頭琴的聲音材料進行了剪切拼貼,通過重新組合聲音片段,創造出全新的音樂效果,從而增強了音樂表現力,展現出對聲音素材處理時的靈活性與創新性。
(二)應用方式
在《尋跡》中,傳統樂器聲音材料的應用與曲式結構緊密結合。馬頭琴的音色特點與主題樂段表達出的情感相契合,所以將馬頭琴的采樣聲音素材運用到主題樂段,體現現實世界的情感。而馬頭琴和塤的采樣聲音相互融合產生的插部,與主題段落呈現出明顯的對比,表現回憶與想象中的景象。在循環往復的回旋曲式中,現實與回憶不停交替出現,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性,使聽眾在聆聽樂曲的同時產生情感共鳴。具體的應用方式如下所述:
1.圍繞樂音應用
《尋跡》的不同樂段圍繞特定的樂音展開,形成獨特的音樂動機。A樂段以A、#F、D這三個樂音為核心,伴隨著滑音,運用馬頭琴的采樣聲音作為旋律動機,多次出現并貫穿全曲,奠定了作品的基調。B樂段引入塤的聲音素材,以E、B為主要樂音,與A樂段形成鮮明對比,推動音樂的發展。A1樂段作為A樂段的變化再現,在保留A樂段部分樂音的基礎上,加入E、F、B等新的樂音,為高潮部分的到來做鋪墊。C樂段在保留E、B樂音的基礎上又添加了F、C,同時在聲部上不斷豐富,將全曲推向高潮。最后的A2樂段再現A樂段的旋律動機,使作品在音樂結構上更加完整。
2.制作Loop
Loop指一段時長較短的音樂材料,通常在作品中反復出現。電子音樂創作中經常應用Loop。《尋跡》C樂段的4分08秒至4分35秒這一部分是運用馬頭琴的聲音素材制作的Loop,跟傳統的通過裁剪拼貼進行循環的模式不同,這里采用多樣的處理方式對聲音素材進行了處理,讓Loop在循環的過程中不斷涌現新的變化,使聽眾一直保持新鮮感。
五、結語
幻聽類電子音樂作品《尋跡》把中國傳統樂器馬頭琴和塤的聲音素材納入電子音樂創作,利用馬頭琴和塤的音色對比,形象地勾勒出現實與回憶交織的畫面,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電子音樂技術的深度融合。作品采用傳統曲式結構,運用現代電子音樂設備與多種效果器對傳統樂器聲音進行創新性處理,致力于達到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該創新的表達形式突破了傳統音樂創作的思維方式,為幻聽類電子音樂創作者提供了可借鑒的實例。
參考文獻:
[1]黃忱宇.電子音樂與計算機音樂基礎理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2]陳芳芳,曹沫強.數字音頻技術在電子音樂作曲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3(16):118-120.
[3]王征.采樣音色在計算機作曲中的應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
[4]張小夫.對中國電子音樂發展脈絡的梳理與評估[J].藝術評論,2012(04):27-40.
[5]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30-32.
[6]萬仲平.環繞聲錄音話筒和MS制式錄音[J].現代電影技術,2012(04):48-52.
[7]徐璽寶.用聲音刻畫臉譜——評析張小夫電子音樂作品《臉譜Ⅱ》[J].人民音樂,2010(09):38- 40.
(作者簡介:王嘉博,男,碩士研究生,湛江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