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戲劇表演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其不僅依托演員的臺詞表達進行敘事,還通過演員的肢體語言實現信息傳遞。肢體語言作為非語言性的表達方式,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及體態等形式,直接向觀眾傳達信息,在情節推進與角色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肢體語言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戲劇表演中的功能并提出肢體語言表達的優化路徑,旨在為表演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二、肢體語言概述
(一)肢體語言的概念與特點
肢體語言是以身體姿態、動作及面部表情等非語言符號為載體的信息傳遞方式,是人類交流的重要輔助方式。肢體語言具有即時性、直觀性與多義性特點,能夠在特定情境中實現更高效的信息傳遞。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肢體語言既包含原始的本能反應,也包括后天習得的社會化表達方式。在戲劇表演藝術中,肢體語言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審美意義與表意功能。演員通過專業化的肢體動作設計與程式化表達,能夠突破語言表達的局限,將角色的情感狀態、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動具象化地呈現給觀眾。這種非語言敘事方式能夠強化戲劇表演的感染力,為觀眾構建沉浸式的審美體驗空間。[1]
(二)肢體語言的分類
1.頭部肢體語言
頭部動作是肢體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點頭通常表示角色對他人觀點的認同或與他人默契的建立,而搖頭則具有否定意義,常用于表現角色間的認知沖突。此外,頭部傾斜這一微動作也是戲劇表演中常見的頭部動作,輕微的歪頭動作可強化“傾聽”的戲劇效果,既能增強角色互動的真實感,又能提升演員的表現力。
2.面部表情語言
面部表情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例如,微笑表情具有友好、自信、接納等多重語義;皺眉動作則能體現角色的驚訝、不滿或困惑等心理狀態。在表演實踐中,演員通常通過對面部肌肉的精確控制準確呈現角色情感與心理狀態。[2]
3.手部肢體語言
手部動作在戲劇表演中有著重要功能。揮手具有雙重敘事功能:橫向擺動可視為“告別”的視覺符號,垂直揮動則可視為“讓某人過來”的交際語言。握拳是表現角色強烈意志的動作,在戲劇沖突中常被用來體現角色的決心與斗志等。
4.軀干肢體語言
軀干姿態是塑造角色形象的基礎語言。挺拔的體態能體現英勇、自信的角色氣質,是英雄人物典型的身體姿態;而含胸駝背的身體姿態,則是衰老、疲憊或自卑等角色特質的直接體現。[3]
三、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的功能
(一)塑造角色
在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作為重要的敘事方式,在角色塑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肢體動作能夠直觀地呈現角色的性格特征,具有不同性格特質的角色會形成差異化的動作體系。外向型角色通常采用夸張的肢體表達,其動作具有動作幅度較大、節奏較快的特點。例如,通過大幅度的擺臂動作與昂首闊步的步態,展現出角色充沛的生命活力與開朗性格。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內向型角色的肢體動作往往呈現含蓄且緊繃的姿態,表現為動作幅度較小、肌肉緊張度較高的特點,如雙手交疊的防御性姿勢或低頭含胸的閉合式體態,有效展現了角色的拘謹特質。[4]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劇目《茶館》的表演中,王利發一角通過程式化的作揖動作與常態化的微笑表情,成功塑造了“逢人三分笑”的商人形象。這種設計巧妙的肢體動作成功體現了角色性格,使觀眾能夠準確接收演員所傳達的信息。
(二)表達角色情感
在部分特定情境中,相較于臺詞語言,肢體語言往往能夠傳達更為豐富的信息。當角色處于悲傷狀態時,演員可借助一系列肢體動作將悲傷的情緒具象化呈現,進而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例如,演員可以癱坐在地,身體微微顫抖,同時以手掩面。這些動作組合在一起,能夠生動地展現出角色內心的悲痛,讓觀眾能真切感受到角色所承受的痛苦,從而引發情感共鳴。而當角色處于憤怒狀態時,肢體語言同樣具有強大的表現力。通常情況下,演員會怒目圓睜,雙手緊緊握拳,處于一種高度緊張、情緒隨時可能爆發的狀態。僅通過這些極具張力的肢體動作,演員便能將角色強烈的情緒傳達給觀眾。觀眾能夠被演員的表演感染,深刻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憤怒。[5]例如,在經典話劇作品《雷雨》中,繁漪發現周萍要離開,她先是愣在原地,眼神空洞,一副神不守舍的樣子;隨后整個人踉蹌后退,腳步凌亂,雙手無力地垂下,呈現出崩潰的狀態。通過這一系列連貫且富有表現力的肢體動作,繁漪內心深處的痛苦、悲傷和絕望等復雜情緒得以充分展現,深刻地觸動了觀眾的內心,使觀眾感同身受。
(三)營造情感氛圍
肢體語言還能營造情感氛圍,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情感體驗。例如,當演員做出節奏統一的舞蹈動作,面帶笑容時,能夠營造出歡樂的氛圍。這種氛圍如同紐帶將演員與觀眾緊密相連,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沉浸在這份歡樂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在演繹悲傷的情感時,演員身體微微搖晃,低頭沉默,營造出哀傷的氛圍,讓觀眾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悲傷情感。[6]
(四)推動劇情發展
1.展現戲劇沖突
肢體語言是展現戲劇沖突的有效方式,演員之間通過肢體動作,能夠將角色之間潛藏的矛盾沖突以直觀、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幫助觀眾理解劇情內容。例如,當兩位演員犀利對視,或是出現身體前傾等挑釁動作時,往往會營造出緊張的沖突氛圍,觀眾透過雙方肢體動作即可感受到雙方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沖突即將爆發。[7]
2.暗示劇情發展
演員肢體語言的細微變化,也能起到暗示劇情走向的作用,引發觀眾強烈的好奇心。例如,在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麥克白》中,隨著劇情推進,麥克白和班柯之間的權力斗爭愈演愈烈,二人起初尚能維持表面的友好關系,在相遇時會有禮節性的問候,彼時他們的肢體動作是放松且自然的,彼此間的距離較近,整體氛圍還算和諧。然而,隨著麥克白野心的不斷膨脹,他對班柯的猜忌與防范也與日俱增。這種內心的變化在肢體動作上體現得十分明顯。觀眾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原本友好的問候場景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刻意保持距離的站位。麥克白可能會微微側身,與班柯拉開一定的距離,身體呈現出一種防御的姿態;班柯的身體同樣變得緊繃,不再像從前那樣隨意。二人之間的動作變化,側面體現出了二者關系的逐步惡化,暗示了接下來權力爭斗的激烈開展。
四、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的優化路徑
(一)了解作品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和情感表達方式,這些差異會顯著影響戲劇表演中演員對肢體語言的運用。
通常情況下,西方文化強調個體情感的直接表達與外化,鼓勵人們大膽地展現自我。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戲劇表演多采用熱情、奔放的情感表達方式。演員傾向于選擇一些幅度較大的肢體動作和夸張的表情來表達情緒,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以百老匯音樂劇表演為例,在一些歡快、熱烈的場景中,演員常常會進行大幅度的旋轉、跳躍等動作。他們高高躍起,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然后輕盈落地,同時配合著富有張力的伸展動作,如盡情揮舞手臂、大幅度扭動身體等。這些夸張而充滿活力的肢體動作,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角色內心的喜悅之情,讓觀眾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悅與熱情,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之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演員深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注重內在情感的含蓄表達,追求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演員多選擇內斂、細微的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以京劇表演為例,演員通過輕微顫抖的嘴唇、指尖,或是皺眉等細微動作,便能巧妙地呈現出憂愁等情緒。比如,在表現角色內心的悲痛情感時,演員可能只是輕輕低下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哀傷,嘴唇微微顫抖,仿佛有千言萬語卻欲言又止。這種細膩而含蓄的肢體語言,雖然動作幅度不大,但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力量,能夠讓觀眾感受到角色內心的波瀾起伏,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如果盲目地將西方戲劇中夸張、奔放的肢體表達風格套用到我國戲劇作品中,不僅會影響觀眾對肢體語言中情感信息的正確理解,還可能適得其反,削弱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觀眾可能會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與自身文化背景不符的表達方式而感到困惑,難以真正理解演員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劇情內涵。[8]因此,演員在演繹不同文化背景的戲劇作品前,應深入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精準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情感表達特點,進而選擇合適的肢體語言。通過深入學習,將文化元素融入肢體動作之中,使肢體語言與劇情、文化背景相契合,從而更好地發揮肢體語言的敘事功能,為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絕倫、富有文化底蘊的戲劇表演。
(二)注重肢體控制能力訓練
演員自身的肢體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肢體語言的表現效果,戲劇演員應注重肢體控制能力訓練,根據作品需要精準、靈活地控制身體各個部位,從而讓肢體動作準確地傳遞信息。這種控制能力不僅體現在動作的幅度、速度和力度上,還體現在動作的連貫性、流暢性以及細微的表情和眼神變化中。通過嚴格的訓練,演員可以學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的情感、體現細膩的心理變化,從而呈現更好的表演效果。
(三)深入理解角色
演員對角色的理解是否深刻、詮釋是否到位,也影響著肢體語言效果的發揮。如果演員對角色理解過于淺顯,情感體會不深刻,所呈現的肢體動作將缺少內涵,難以精準表達角色情感,導致肢體語言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演員應當深入了解角色的經歷、性格和情感特點,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角色性格特點和作品主題表達需要的肢體語言。[9]例如,在塑造話劇《茶館》中王利發這一角色時,演員應注重手勢動作的靈活多變,精準刻畫王利發圓滑世故的性格特點,使每個肢體動作均得以有效推進劇情、塑造角色。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戲劇表演中豐富且靈動的肢體語言蘊含著強大的能量,其以直觀且極具感染力的方式,突破語言的界限,讓觀眾更真切地感知角色的內心波瀾與劇情的跌宕起伏。演員要深入了解肢體語言的多樣化功能及其多元表現方式,深入探究如何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角色情感,推動劇情發展。在實際演出過程中,演員還要緊密貼合戲劇作品的主題與情感走向,精心構思、設計出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以精準的肢體動作賦予角色鮮活的生命力,塑造出立體飽滿、令人難忘的角色,引領觀眾沉浸于戲劇世界,感受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戚靖苒.淺析演員的肢體語言塑造在戲劇表演中的運用[J].參花,2025(12):50-52.
[2]許惠杰.戲劇表演技巧在聲樂表演中的應用與借鑒[J].名家名作,2025(12):31-33.
[3]高幸,王星潼,任評.基于肢體語言解讀戲劇中不同年齡和性格的人物內心世界[J].明日風尚,2025(05):128-130.
[4]張少騫.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關系探究[J].戲劇之家,2024(36):26-28.
[5]楊中一.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J].藝術大觀,2024(20):41-43.
[6]張麗黛爾.戲劇表演中肢體語言的“性格化”運用[J].藝術評鑒, 2024(10):147-152.
[7]吉琳.戲劇表演中臺詞和肢體語言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3(36):57-59.
[8]黃雄偉.戲劇表演中臺詞與肢體語言對塑
造人物形象的影響[J].中國文藝家,2023(10):
67-69.
[9]李超.淺談演員的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的運用[J].大眾科技,2023,25(07):210-212+216.
(作者簡介:黃思琦,女,碩士研究生,南通藝術劇院,四級演員,研究方向:戲劇表演)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