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檔案文獻遺產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記憶、民俗風情與歷史變遷等信息,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對過往歲月的真實記錄上,還在于為當代社會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因此,深入探討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策略,對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具有重要價值。
二、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的重要機遇
(一)政策驅動
檔案文獻遺產的數據化開發是檔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趨勢,獲得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丁笆奈濉比珖鴻n案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要求:“檔案信息化建設進一步融入數字中國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信息化與檔案事業各項工作深度融合,檔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轉型。”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的要求:“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范標識,按照統一標準關聯零散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思想理論、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倍鴻n案文獻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樣是中華文化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兑庖姟愤€提出:“推動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數據采集、加工、挖掘與數據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分享文化素材,延展文化數據供應鏈,推動不同層級、不同平臺、不同主體之間文化數據分享,促進關聯數據評估和交易的專業化、公開化、市場化,以及文化數據解構、重構和呈現的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進一步為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提供了重要驅動力。
(二)技術支撐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檔案文獻遺產的數據化開發帶來了機遇。第一,空間信息技術能夠突破物理載體的局限,使碑刻、古建筑圖紙、手繪地圖等實體文獻高精度復刻為數字孿生體,不僅可以規避文獻老化、損壞等風險,還能為構建數字檔案庫、修復文獻及復原文化空間提供技術支持。文字與圖像識別技術能夠實現高效、準確的紙質檔案文獻數字化,在保證數字檔案內容完整與正確的同時提高檔案管理效率。第二,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等文本挖掘技術能夠革新內容解析邏輯。例如,在面對地方志、契約文書、族譜等海量文本遺產時,機器學習算法可自動完成關鍵詞抽取、實體識別與語義關聯分析,將非結構化文獻轉化為機器可讀的知識單元。第三,知識圖譜技術的介入可以推動開發層級從信息管理向知識重構躍升,從而將人物、事件、地點等零散數據組織為立體關系網絡。例如,借助知識圖譜技術清代稅賦檔案或許能揭示商幫的貿易路線,民國教育文書也可能串聯起鄉土精英的流動圖景??傊ㄟ^現代信息技術能構建起“采集—解析—重構—應用”的全鏈條工具體系,推動檔案開發從載體保管轉向知識服務,并從學術研究延伸至文創設計、數字展覽等領域。
三、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的有效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方式,如實體館藏、手工編目等,逐漸暴露出檢索效率低下、資源共享困難等問題。而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帶來了新的契機,通過將檔案文獻遺產轉化為可以存儲、檢索、分析的文字,以及可視化、可交互的視頻、圖片等形式,實現了檔案文獻遺產的長期保存,降低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導致的資料損毀與遺失等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并不是簡單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化轉化,而是一項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工程。無論是檔案的篩選、整理,數據的采集、標注,還是后續的數據管理與應用,每一個環節都要精心規劃與專業實施。
(一)推進檔案文獻遺產資源整合
對于檔案管理部門而言,全面系統地推進數據資源整合是進行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的重要基礎,由于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源往往分散且形態各異,因此,檔案管理部門亟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散存于各處、格式不一的檔案文獻進行系統化梳理與規范化整合。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整合過程絕非簡單地進行檔案收集,而是應對檔案數據進行深度清理、有序組織和標準化處理,從而有效打破資源壁壘,消除信息鴻溝,為后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檔案管理部門只有在高質量整合數據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啟動對檔案數據潛在價值的深度挖掘工作,將這些“沉睡的數據”轉化為可被社會各界廣泛獲取并高效利用的資源。
例如,湖北省檔案館持續推進“存量檔案數字化、增量檔案電子化”工作,堅持“以用為要、量質并舉”原則,在做大數字檔案總量、做優數字檔案質量、做強數字檔案資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門類豐富、載體多樣、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檔案資源體系。該館大力開展數字化成果移交以及電子檔案接收工作,增加館藏數量,優化館藏結構,截至2025年3月,館藏案卷級機讀目錄著錄條目達114.6萬條,文件級機讀目錄著錄條目1075萬條,資料目錄著錄15萬冊,實現各門類檔案資料機讀目錄管理全覆蓋;掃描檔案全文約7542萬畫幅,紙質檔案數字化94.46萬卷,館藏檔案應數字化率達90.7%,聲像檔案數字化率達100%。在此基礎上,湖北省檔案館還加強檔案質量源頭管理,落實《館藏檔案數字化全過程管理制度規范》《湖北省紙質檔案數字化操作規程》等規范,采購數字檔案質量檢查軟件,以“智能+人工”審核的方式嚴格把好數字資源接收關口,確保接收數字檔案資源質量,持續開展質量提升工程,投入經費持續開展數據治理工作,鼓勵干部職工深入檔案庫房、數字化加工場所等業務工作一線進行質量整改。三年來,整改完善著錄質量問題18萬余條,為打造優質數字檔案資源夯實基礎。此外,湖北省檔案館還完成了1949年以前紙質檔案數字化工作,包括17.24萬卷民國時期檔案,其中多項檔案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地方特色檔案數字化成果豐碩,建設有湖北方言、湖北湖泊、武漢軍運會、三峽移民等8個特色檔案資料專題目錄,共30萬余條,持續建設完善區域檔案目錄中心,接收市、州、縣檔案館電子檔案目錄150萬余條,集中匯集檔案數字化轉型的“硬核成果”。
(二)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過程中,檔案管理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是突破傳統檔案開發利用模式局限、發揮檔案文獻遺產深層價值的重要工具。第一,檔案部門應優先構建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獻數據庫,實現對檔案文獻遺產資源的全面整合與管理。在此基礎上引入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基于原本孤立、分散的檔案信息構建脈絡清晰、邏輯嚴謹的系統化知識圖譜。該圖譜既能增強檔案資源可理解性與可用性,又能為學術界深度探究、文化機構精準傳播以及社會教育平臺生動教學等提供大量可靠、易解讀的數據支持。第二,檔案管理部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深入推進檔案文獻遺產多維度開發,強化檔案歷史文化價值挖掘。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較強的識別與分析能力,智能解析并挖掘檔案文獻所包含的多模態數據,如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從而發現隱藏在檔案文獻背后的歷史脈絡、文化關聯和社會變遷規律,進而總結蘊含在檔案文獻中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智慧。第三,檔案管理部門可在檔案考據的基礎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歷史街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或者傳統生活場景進行場景復現,借助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公眾有機會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高度復原的虛擬環境中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例如,通過三維建模技術實現高保真度的數字重建,以及動態展示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的古建筑、文物器具等,從而使公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增強文化認同感。
(三)構建“技術+敘事”的檔案展示模式
在檔案文獻遺產的數據化開發過程中,檔案管理部門應深刻認識到,單純的檔案展示難以加深公眾對檔案的認識和了解,不僅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還要將技術與敘事進行融合,從而打破單一的信息展示模式,構建“技術+敘事”的檔案展示新模式,為檔案敘事賦予前所未有的表達空間與互動功能,從而構建允許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故事構建與意義生成的開放場域。這種轉變能夠促使塵封的檔案內容被多維度、深層次挖掘,并以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這種結合可有效增強公眾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有力推動檔案文化以更生動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
例如,為了突出中國絲綢檔案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創新活化檔案資源,中國絲綢檔案館打造了“第七檔案室”IP,將年輕人喜歡的解謎游戲與檔案文化相結合,創新性地進行了沉浸式互動展覽的嘗試。在“第七檔案室”IP宣發儀式上,160平方米的全封閉空間被布置成“中央文庫”工作場所,館內全景搭建出劇情中封禁多年的辦公樓,內部裝潢也依據史料一比一復刻民國時期的場景。中國絲綢檔案館將傳統的檔案文獻與現代數字技術融合,依托互動電子屏、排序感應系統、芯片感應系統等數字設備和技術,讓游戲參與者擁有沉浸式體驗。“第七檔案室”以兩代檔案人對檔案的初心和使命的守護為主線,結合真實檔案照片和復制件,并輔以手機端H5界面,立體完整地展現了一個具有聲光效果的檔案世界,使游戲參與者能夠與文本產生共鳴。它將故事隱藏在人與物之間的互動中,提供時間脈絡、空間轉移、社會關系網絡等方面的信息,其敘事文本的目標是設計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故事,既要保持故事的復雜性和真實性,又能讓參與者在游戲過程中獲得歷史與檔案知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檔案文獻遺產進行數據化處理,可成功打破傳統檔案保護模式的限制,為文獻遺產的開發利用開辟新的道路。在開發過程中,檔案管理部門應深刻認識到科學合理的策略是確保數據化開發工作順利推進、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相關從業人員要不斷探索創新,持續優化策略,加強跨學科合作與交流,積極應對數據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挑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檔案文獻遺產的潛在價值,為推動文化繁榮、促進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克闖.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檔案數據化轉型路徑[J].山西檔案,2025(04):66-68.
[2]高微,李永妮,吳欣陽,等.數字化提速背景下企業檔案數據化實現的路徑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5(06):190-193.
[3]張美玲.地方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研究——以蘇州絲綢檔案為例[J].檔案,2025(02):25-31.
[4]倪代川,黃小君.需求驅動型檔案資源數據化開發模式探析[J].山西檔案,2025(02):16-21.
[5]周文波.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化質量控制對策研究[J].蘭臺世界,2024(10):81-83+86.
[6]王玉函.論檔案數據化助力個性化檔案服務[J].中原文化與旅游,2024(10):64-66.
[7]路云生,陳萌雨,耿德良.檔案文獻遺產數據化開發:邏輯、難點與方向[J].蘭臺內外,2024(23):58-60.
[8]黃佳音,周拯民.做好檔案文獻遺產活化利用“后半篇文章”[J].中國檔案,2025(07):22-23.
[9]馬雙雙,周冉瑤.我國檔案文獻遺產活化模式探析[J].中國檔案,2025(05):60-62.
[10]施詩,聶云霞,夏雨佳.檔案文獻遺產立體式信息傳播模式構建研究——以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為例[J].檔案管理,2025(03):18-23.
[11]馬雙雙,凡曉輝,周冉瑤,等.數智技術背景下中國檔案文獻遺產活化:現狀、困境和對策分析[J].檔案與建設,2025(03):79-87.
(作者簡介:劉珊珊,女,碩士研究生,山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副高級,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