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珠海市擁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69項,涵蓋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民俗、民間文學等多種門類,生動展現了珠海市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地域風情,是珠海市歷史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項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過去,非遺主要采用傳統的口傳心授傳承模式,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一模式的弊端日漸顯露: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新型娛樂方式不斷涌現,吸引了年輕一代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非遺單一的傳承模式導致其在年輕群體中的認知度逐漸降低,進一步影響了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然而,數字化技術在給非遺傳承帶來沖擊之余,也使其步入新的發展機遇期,各種前沿技術的創新應用為珠海市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數字化時代優化珠海市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因地制宜創新其傳播發展的路徑,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數字化時代珠海市非遺傳承機制優化策略
(一)完善教育培訓體系與內容
1.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培訓體系
在數字化時代,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非遺傳承人教育培訓體系是確保珠海市非遺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應基于不同學習群體的實際需求,系統性地推進非遺教育培訓機制構建,打破傳統培訓模式的局限,著力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非遺傳承人培訓體系。相關要點如下:
(1)線上方面。可以開設非遺線上知識庫,涵蓋非遺的歷史背景、技藝特點、傳承故事等內容,供學員自主學習和深入了解。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每位學員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推薦,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學習非遺知識。通過線上平臺的互動功能,學員之間還可以進行經驗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共同推動非遺傳承與發展。[1]
(2)線下方面。應邀請經驗豐富的非遺傳承人進行授課,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珠海市相關部門可以同本地院校、相關企業保持融洽的交流合作關系,定期舉辦非遺傳承人研修班,設置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操演練等多元化課程,以期培育出更多人才,為非遺傳承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例如,可以讓珠海市非遺走進校園,從基礎教育抓起,激發學生了解、傳承非遺的熱情。其一,可以通過非遺技藝展示、文化體驗互動等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注入新活力。其二,依托課堂教學、文化講座等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把握珠海市非遺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在耳濡目染中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其三,還要促進非遺課程同數字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將3D建模技術應用于鶴舞教學中,將鶴舞表演中生動的肢體動作、別具一格的服飾造型以及富有節奏感的鼓點韻律等清晰地展現出來。[2]
2.加強數字化技術培訓
在數字化時代,非遺傳承所需要的是兼具非遺技藝與數字化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構建“非遺技藝+數字化技術+創新思維”的課程體系,加強具備數字化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是當務之急。
其一,應開展數字化技術培訓項目,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涵蓋數字采集、3D建模、虛擬現實、大數據分析等內容的培訓課程。通過系統學習,使非遺傳承人掌握利用數字化技術記錄、保存、傳承非遺技藝的方法。其二,應邀請那些在數字化技術領域擁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擔任培訓講師,為參與培訓的非遺傳承人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他們在非遺傳承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和知識。其三,培訓項目還可以設置實際操作課程,讓傳承人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數字化技能的應用水平。
(二)完善激勵與保障機制
激勵與保障機制是培養非遺傳承人的重要支撐,在數字化時代,應從多方面入手完善現有的激勵和保障機制,為非遺傳承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1.優化激勵機制
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提供政策支持,優化激勵機制,給予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推行非遺傳承工作的單位或個人一定的獎勵。例如,設立“數字非遺創新獎”,評選在數字內容創作、虛擬展演開發等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才,將其樹立為學習榜樣,激勵更多傳承人不斷進行創新傳承。另一方面,還應遵循動態調整原則,綜合考量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趨勢、非遺傳承的具體需求等因素,適時調整獎勵細則,確保激勵效果的最大化。
2.升級保障機制
一方面,應建立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推動非遺數字作品登記工作常態化,為數字化非遺影像、數字化文創產品等創新成果提供便捷的版權登記通道,進一步明確作品權屬關系。[3]例如,可以引入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利用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征,為非遺數字化成果提供存證服務,從技術層面加強對非遺數字化成果的版權保護,有效保障傳承人的創作權益,鼓勵其積極投身于非遺數字化創新實踐中。另一方面,應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形成培養非遺傳承人的合力,致力于“非遺+企業”合作橋梁的搭建,依托企業的技術與平臺優勢為本地非遺傳承人培養工作賦能增效。例如,可以與科技企業合作開展非遺傳承人數字化技術培訓和實踐活動,讓傳承人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數字素養;可以與本地文化企業合作,為非遺傳承人搭建技藝展示平臺,促進傳承人打磨自身技藝,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藝水平。[4]
三、數字化時代珠海市非遺傳播與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推動非遺與文旅產業融合
在當前形勢下,要想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應實現其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積極借助數字化技術,開發數字文旅項目,打造智慧文旅平臺。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1.開發數字文旅項目
要緊抓數字文旅的開發工作,立足于珠海市的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非遺元素,開發形式多樣的數字文旅項目。例如,可以推出“珠海非遺探秘”系列VR旅游線路,以唐家灣鎮、淇澳島等歷史文化街區為對象,借助VR技術重現非遺歷史場景,讓廣大游客體驗“非遺+科技”的獨特魅力;可以設計AR尋寶游戲,在城市景觀中融入非遺故事,游客只需掃描特定的建筑或景點,便可以觸發AR動畫,了解相應的非遺知識;可以將淇澳端午祈福巡游、萬山群島民俗旅游文化季等珠海市的非遺節慶活動進行高清直播并配備虛擬主持人,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輻射面;還可以定期舉辦“珠海云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設置線上展覽、直播帶貨、虛擬演出等多個活動環節,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實現非遺的跨時空傳播,同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期間可以開設非遺技藝在線教學直播間,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非遺技藝。[5]
2.打造智慧文旅平臺
要整合全市現有的非遺資源,著力打造集信息查詢、在線預約、智能導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珠海市非遺智慧文旅平臺。[6]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支撐下,平臺可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推薦服務。游客在平臺上可以實時了解各個非遺場館的人流情況,預約感興趣的非遺體驗項目,獲取專屬的非遺旅游路線推薦。與此同時,平臺也可以基于對游客行為數據的分析,了解其消費趨勢與興趣喜好,并據此開發非遺旅游路線、制定營銷策略,實現文旅服務與游客需求的精準對接。
(二)創新非遺傳播形式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重塑了文化傳播生態,構建“線上+線下”的立體化傳播體系是提升珠海市非遺影響力的重要舉措。
1.線上傳播
其一,應構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基于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的用戶特征與傳播規律,制定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例如,可以在微信平臺開設“非遺傳承人訪談”專欄,邀請非遺傳承人講述傳承故事,發布深度解讀非遺技藝的文章等;可以在微博發起“珠海市非遺新傳承”等話題,協同本地文化博主開展話題討論,吸引更多民眾參與討論;可以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制作“指尖上的非遺”等短視頻欄目,每期欄目以一項非遺技藝為主體,以妙趣橫生的敘事方式、精彩紛呈的視覺特效,將繁復的工藝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短視頻內容;可以聯合B站推出《珠海市非遺記憶》等非遺紀錄片,將非遺技藝的精妙細節展現給民眾,吸引更多人觀看,擴大非遺的傳播范圍。[7]
其二,在開展非遺宣傳活動時可以借助4K / 8K超高清攝影、三維動畫建模等技術更加生動地展現非遺項目的魅力。例如,在開展沙田民歌會等珠海市特有的大型非遺活動時,可以借助VR全景拍攝與直播技術打造沉浸式的線上虛擬活動場景,讓無法親臨現場的民眾直觀地感受到現場的熱烈氛圍。[8]
其三,還應推行新媒體數據監測分析機制,就相關傳播活動的實際效果進行動態追蹤,并基于用戶給出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內容策略,以確保傳播效果最大化。例如,通過分析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互動數據,如點贊、評論、轉發等,可以了解用戶對非遺內容的偏好和需求,進而優化傳播內容和形式。[9]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珠海市非遺的線上傳播將更加精準、高效。
2.線下傳播
應大力推進非遺線下體驗場景的數字化升級工作,將全息投影、體感交互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于珠海市非遺展示館、各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創設整合展示、體驗、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10]例如,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三灶民歌對唱、水上婚嫁等傳統表演場景,搭配環繞立體聲效,給予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定期組織“文化館里享非遺”活動,讓民眾通過VR手工制作工坊、非遺技藝體感游戲等趣味性互動活動感受珠海市非遺的獨特魅力。另外,還可以在珠海市各大旅游景區、商業綜合體等公共場所設置專門的非遺數字展示屏,依托動態影像、互動查詢系統實現非遺的常態化展示。[11]
四、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珠海市非遺傳承在面臨挑戰之余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唯有優化傳承機制、構建創新發展路徑,才能突破傳統傳承模式的限制。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非遺的傳承皆是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各相關部門應立足工作實踐,不斷優化非遺傳承人培養機制、探索行之有效的非遺傳承路徑,以推動珠海市非遺在數字化浪潮中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裕蘭.非遺保護傳承的數字化轉型:技術邏輯、文化適應與制度創新[J/OL].學術探索,2025-07-07.
[2]崔樹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策略研究[J].天工,2025(09):80-82.
[3]陳婕,方舟,梁司雨,等.珠海三灶非遺與研
學旅行融合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24(18):
104-106.
[4]張笑瑛,周秋夢,鄺慧霞.珠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難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楚文化,2024(30):85-88.
[5]朱麗霞,高海員.全媒體語境下地方非遺項目的傳播與傳承——以珠海非遺為例[J].文教資料,2023(08):46-49.
[6]李怡蒙,蔣肖斌.到大學去:傳承人“組團創新”,
非遺“跨界生長”[N].中國青年報,2025-07-04(007).
[7]徐志琴.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圖書編輯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新聞傳播,2025(11):95-96.
[8]周學.民間文學類非遺傳承的動力機制與創新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5(04):148-156.
[9]張如.黃河幾字灣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
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明周刊,2025(01):
27-29.
[10]王偉.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基于代表性項目與傳承人名錄的深度剖析[J].銅陵學院學報,2025,24(01):82-86.
[11]李會東.數字賦能非遺木雕文化保護傳承的
邏輯機理與創新路徑研究[J].天工,2024(31):
69-71.
(作者簡介:廖蘭珍,女,本科,珠海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