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Food Safety Risks of Campus Takeout in Universities
GE Yi
(Zhongshan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oo4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keout food on university campus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fety risks it faces in the aspects of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packaging and distribution,and merchant qualifications and supervision. By sorting out the risk source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with 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s the core are proposed,aiming to build a multi-party collborative campus takeout food safety governance system,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nsuring students’ food safety and optimizing campus management efficiency.
Keywords: university campus; takeout food; safety risks;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在互聯網經濟與餐飲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外賣憑借便捷性成為大學生日常飲食的重要選擇。然而,隨著大學校園外賣市場的快速擴張,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嚴重威脅學生身體健康。近年來,媒體曝光的多起校園外賣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研究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風險與防控策略,不僅有助于保障學生群體的飲食安全,也對推動外賣行業健康發展、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分析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的風險來源,并提出切實相對可行的防控方案,以期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提供思路。
1防控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風險的重要性
防控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風險意義深遠,應從個體到社會層面構建起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就學生個體發展而言,良好的食品安全防控能夠為學生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保障其在求學階段獲得充足且安全的營養供給,助力身體機能的良好發育與心智的健康成長,使學生能夠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與生活中,為長遠發展筑牢健康根基。
在校園管理維度,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風險有助于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穩定的飲食安全環境是校園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基石,能夠避免因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群體健康事件,減少學生群體的焦慮情緒,降低后勤管理壓力,從而營造安心、有序的校園氛圍,提升學校的整體管理效能與形象[1]。
從行業發展層面看,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防控對推動外賣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引領作用。通過高標準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實踐,能夠為行業樹立規范標桿,促使外賣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加工操作標準,推動整個行業形成重視食品安全的共識,進而提升行業的社會公信力,促進外賣產業朝規范食化、健康化方向持續邁進,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良性動能。
2大學校園外賣食品的主要安全風險
2.1食品原材料質量風險
大學校園外賣食品的原材料質量風險直接關系到學生飲食安全。從供應鏈角度看,部分不良外賣商家為壓縮成本會選擇價格低廉但品質不穩定的食材供應商。這類供應商往往缺乏規范的資質審核體系,導致食材來源不明或存在農藥殘留超標隱患。部分校園周邊的小型外賣作坊采購的蔬菜、肉類未經過嚴格檢驗,加工前未進行充分清洗或消毒,直接增加致病微生物污染概率[2]。此外,冷鏈運輸環節的薄弱性進一步加劇風險,高溫天氣下生鮮食材在配送前可能因儲存溫度不達標發生腐敗變質,而外賣平臺對此類問題的追溯機制普遍缺失。校園消費群體的特殊性使得風險更具隱蔽性,學生往往難以通過食品外觀或口感判斷原材料本質問題,長期攝入低質食材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慢性損害。
2.2 加工過程衛生風險
食品加工環節的衛生隱患構成校園外賣安全體系的薄弱點。多數面向高校的外賣商家受限于經營規模,操作空間狹小且功能分區混亂,生熟食處理區域交叉使用現象普遍,極易引發微生物交叉污染。加工人員衛生意識淡薄是另一突出問題,部分從業人員未經系統培訓即上崗操作,佩戴口罩、手套等基本防護措施執行率低,直接接觸食材時可能引入致病菌。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商家為提升出餐效率,在烹飪溫度與時間控制上存在隨意性,未徹底殺滅食材中的寄生蟲或細菌[3]。校園外賣訂單量在用餐高峰時段的驟增,進一步放大了加工環節的不可控性,超負荷運轉的廚房設備可能因維護不足產生油脂積存、設備老化等次生風險。這些問題的疊加使得加工衛生風險成為食源性疾病暴發的潛在溫床,而學生群體對加工環節的不可見性加劇了風險感知的滯后性。
2.3 包裝與配送安全風險
外賣包裝與配送過程中的安全漏洞正在成為校園食品安全的隱性威脅。當前廣泛使用的塑料餐盒在高溫環境下可能釋放塑化劑等有害物質,而部分商家為控制成本選用非食品級包裝材料,長期使用這類包裝盛放油脂類食物將導致化學遷移風險。配送環節的時間管理缺陷同樣不容忽視,尤其在午間送餐高峰期,配送員為縮短運輸時間可能忽略保溫箱清潔消毒,夏季高溫環境中食物長時間暴露于非恒溫環境,加快細菌繁殖速度。此外,封閉式校園管理模式下,外賣往往需經多次轉遞或臨時存放于露天區域,配送鏈末端的衛生管控處于真空狀態。更隱蔽的風險在于,部分配送容器長期未更換密封條或內襯,積存的污垢形成生物膜,成為致病菌的持續污染源[4]。這些風險因素因配送過程的碎片化特征難以被系統識別,卻對學生健康構成漸進式威脅。
2.4商家資質與監管漏洞風險
校園周邊外賣商家的資質合規性問題深刻影響著食品安全治理效能。大量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的“幽靈廚房”通過外賣平臺進行運營,其真實加工場所往往隱匿于居民樓或違章建筑內,完全脫離常規監管視野。平臺方的資質審核機制存在形式化傾向,僅通過線上材料申報難以核驗實體店鋪的衛生條件與操作規范。監管部門對校園外賣市場的巡查頻次與執法力度明顯不足,特別是針對夜間經營的宵夜類商家,其超時營業行為常伴隨食材儲存不規范等問題[5]。更為復雜的是,跨區域經營現象使得監管責任主體模糊,注冊地與實際經營地分離的商家可輕易規避屬地監管要求。這種資質監管的失效不僅縱容了低質商家的生存空間,更導致食品安全事故追責困難,最終將風險轉嫁至缺乏辨別能力的學生消費者。
3防控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風險的策略
3.1加強外賣食品原材料源頭管理
保障校園外賣食品安全的根本在于從供應鏈前端建立系統性管控機制。學校可聯合屬地市場監管部門要求外賣平臺加強對商家的管控。 ① 建立校園外賣準入白名單制度,要求人駐平臺的商家提供完整食材供應商資質證明,并定期核查供應商的生產許可證、檢驗報告等文件。 ② 針對高風險食材如肉類、水產類,推行“雙源追溯”模式,商家需同時公示食材原產地信息與中間流通環節記錄,學生可通過掃描外賣包裝二維碼獲取溯源數據[。 ③ 外賣平臺可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商家常用食材進行盲樣抽檢,重點篩查農藥殘留、獸藥濫用及非法添加劑,檢測結果實時同步至外賣平臺商家評分系統,倒逼商家優化采購選擇。 ④ 外賣平臺可組織質檢部門定期對商家處進行實地考察,重點檢查制作環境、制作流程、現場食材的新鮮度等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并提出指導意見。
3.2規范外賣食品加工操作流程
標準化生產環節是阻斷校園外賣衛生風險的關鍵防線。 ① 外賣平臺制定《外賣廚房建設標準》,明確加工場所功能區劃分、通風系統配置與設備清潔周期等硬性指標,要求商家上傳廚房實景視頻至平臺備案。 ② 推行“透明廚房”工程,商家后廚安裝高清攝像頭并接人外賣平臺進行監管,外賣平臺監管人員可實時查看食品加工過程,重點監控生熟食處理分離、從業人員著裝規范等細節[。 ③ 建立從業人員季度培訓考核制度,內容涵蓋食品儲存溫度控制、刀具案板消毒程序、過敏原交叉污染預防等實操技能,考核不合格者暫停接單資格[8]。 ④ 開發智能溫度監測終端,強制要求商家在烹飪設備與冷藏柜安裝傳感器,平臺系統自動預警異常溫度波動并觸發訂單攔截功能。
3.3優化外賣包裝與配送環節管理
構建閉環式包裝配送體系能夠顯著降低校園外賣流轉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風險。 ① 外賣平臺制定《外賣包裝安全技術規范》,明確餐盒材質需達到食品級聚丙烯標準,湯品類容器必須具備雙層密封結構,并禁止使用回收料制成的包裝制品。 ② 外賣平臺與學校協商合作,在校園外賣集中取餐點設置恒溫存儲柜,配送人員將餐品放入柜內后觸發溫度維持裝置,避免夏季高溫導致食物變質,學生憑取件碼開柜時可查看餐品存人時間與實時溫度數據。 ③ 實行配送人員健康證動態管理,平臺每周更新騎手體檢信息,對負責校園區域配送的騎手增加手部細菌檢測頻次,檢測結果嵌入訂單追蹤頁面供學生查閱[]。 ④ 推廣可降解保溫袋循環使用計劃,由學校與外賣平臺聯合在校園設立回收點,進行定期回收。學生返還指定包裝可累積消費積分,既減少環境污染又提升了學生的環保意識,還能降低商家包裝成本。
3.4完善校園外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建立多維度協同監管網絡是提升校園外賣治理效能的核心路徑。 ① 市場監管部門與平臺方組成聯合巡查組,定期對外賣商戶開展突擊檢查,重點核查經營資質、加工環境與投訴處理記錄,檢查結果納人商家推薦權重算法。 ② 平臺開發食品安全信用評價系統,整合衛生處罰記錄、消費投訴響應速度、食材抽檢合格率等數據生成動態信用評分,低分商家在平臺頁面顯示警示標識并限制接單量。 ③ 建立跨區域監管信息共享平臺,針對注冊地與經營地分離的商家,通過數據接口實現兩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動執法,消除監管盲區[10]。 ④ 平臺開設校園食品安全快速響應通道,學生在訂單頁面可一鍵發起問題反饋,系統自動觸發商家限期整改通知并同步至平臺監管后臺,形成“投訴一處置一復核”一體化管理模式。
4結語
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風險涵蓋原材料、加工、包裝配送及監管等多個環節,其防控意義重大且深遠。針對現存風險,需從源頭管理、操作規范、環節優化及監管體系完善等方面協同發力,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防控體系。唯有如此,方能切實保障大學校園外賣食品安全,實現學生健康、校園穩定與行業發展的多方共贏,為校園餐飲生態注入持久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海霞.健康中國視角下大學校園外賣食品消費情況及大學生食品安全認知調查研究[J]科技資訊,2022,20(10):251-253.
[2]劉世偉.高校校園外賣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J].現代食品,2024(15):72-75.
[3]金言成.食品安全視角下高校學生外賣消費行為研究:評《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自我保護行為研究》[J].糧食與油脂,2022,35(12):167.
[4]李立軍.高校外賣食品安全問題及監管策略研究[J].湖北農機化,2019(24):177-178.
[5]姜方桃,程傳龍,費佳敏.基于“互聯網 +, 的校園外賣食品安全問題探究:以江蘇省高校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44(8):26-29.
[6]仝好林,謝超峰,孫源江.基于食品質量安全的高校餐飲外賣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8,9(20):5478-5481.
[7]盧朝亮.對“互聯網 + 餐飲\"安全監管問題的探討[J]中外食品工業,2024(22):23-25.
[8]段益.常態化防控形勢下高校食堂外賣配送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214-215.
[9]董雙佳,柳青,田文靜,等.大學校園外賣現狀及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農產品加工,2021(15):69-71.
[10]鄂昱村,郭晶晶,楊立志.互聯網時代高校加強對外賣管理的新實踐[J].管理觀察,2019(3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