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Qual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LI Jingyang',LIUQian2* (1.Tengzhou Quality Measurement Testing Center, Zaozhuang , China; 2.Tengzhou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Zaozhuang ,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te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cepts,people's attention to food safetyand qualit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and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are facing many chall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lemma faced by food testing laboratories and explor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testing and ensur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food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food safety
目前,食品檢測實驗室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①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管理技術、智能化設備運用、新管理理念不斷引入; ② 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不斷增強,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關注度不斷提高; ③ 生活方式、生產規模和工藝、消費方式等的不斷更新。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食品檢測實驗室不斷調整工作思路,以提高其質量管理能力。本文基于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常見問題,對實驗室質量管理對策進行探索,以提升實驗室檢測水平。
1食品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現狀
食品安全與質量關乎民生福祉,影響深遠。食品檢測實驗室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食品進行檢測和分析,有助于及時發現并糾正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中的安全問題,有效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當前食品檢測實驗室有3個比較突出的表現。 ① 檢測需求顯著提升。非法添加、農藥殘留、真菌毒素及獸藥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1,食品企業為保證產品能夠進入市場,對于食品檢測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認知水平的提高,國家對食品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科研單位實驗室檢測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檢測規模、檢測速度、檢測精度等方面。 ② 檢測技術不斷升級。色譜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技術、光譜技術(如原子吸收光譜)等高精度分析手段被廣泛應用,新型檢測技術(如免疫分析)逐步推廣,檢測效率和準確性不斷提高。此外,實驗室自動化趨勢明顯,全自動樣品處理工作站、連續多批次進樣檢測設備、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等智能化設備或信息化工具逐步使用,其能有效解決過度依賴人工的不足,實現規范化批量化檢測,大大提高標準化水平和檢測效率。 ③ 管理體系逐步規范。越來越多的食品檢測實驗室通過了CMA、CNAS、ISO/IEC17025等資質認定和認可。內部質控和外部質控雙管齊下,質量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2存在的問題
當前食品檢測實驗室的檢測規模和檢測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一些問題影響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妨礙了食品檢測實驗室的穩步健康發展。
(1)實驗室建設與布局缺乏科學規劃。部分實驗室存在“先建樓,后設計”的問題,導致功能布局不合理,影響檢測效率。有的實驗室分區混亂,如微生物檢測區與前處理區未隔離,存在交叉感染風險。
(2)實驗室設備與技術更新滯后。部分實驗室依賴老舊設備,設備穩定性不足,檢測精度和效率無法滿足當前要求。檢測方法中自動化設備占比較低,尤其在中小型實驗室,仍以人工操作為主,容易引人人為誤差。
(3)檢測人員專業能力不足。部分檢測人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脫節,部分人員僅熟悉操作步驟,對檢測原理理解不足,難以應對異常情況。部分檢測機構疏于人員培訓與能力提升,以書面考核居多,實操能力考核偏少。
(4)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善。部分實驗室照抄照搬其他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未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未能持續優化改進,未嚴格執行標準操作程序,檢測數據審核不嚴,存在數據造假風險。缺乏有效的溯源體系,檢測結果爭議時難以追溯責任。
(5)信息化水平較低。部分實驗室仍舊采用傳統數據記錄方式,未充分利用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導致數據管理效率低下。對于設備和報告等的管理,統計與查閱工作簡單重復,效率較低。
3對策及建議
3.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食品檢測實驗室在規劃布局時,要結合實驗室實際情況以及預期的發展方向。根據工作需要,科學設置樣品室、樣品處理室、試劑室、前處理室、稱量室、烘干室、標準溶液配制室、理化實驗室、氣質實驗室、液質實驗室、重金屬檢測室、微生物實驗室以及廢液處置室等區域。實驗室的規劃和布局要考慮各個環節、區域的實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流程的連貫、潔凈區與污染區的隔離、配電功率供給、通風氣流情況、日照強度、消防設施布局、噴淋、排水、氣路、人員防護以及環境條件等。例如,樣品檢測前處理應重點考慮通風條件;稱重應考慮氣流穩定、有無振動、隔離緩沖等條件;標準液體配制室應考慮空間獨立性,防止交叉污染;危化品存儲區和廢液處置室要做好隔離與環境保護;易揮發試劑存儲要注意通風陰涼環境;理化實驗室內通風管道要避免出現十字形拼接縫,確保通風櫥排氣風力強勁有力;實驗操作、人員流動等動態活動區域的高頻活動路徑應保證一定的寬度和無障礙設計,放置設備與存儲區等靜態設備區應減少干擾并預留維護空間[2。實驗室投入使用后,要重視工作人員的實際反饋,參照先進典型,積極探索更加合理科學的實驗室布局,及時整改落實。
3.2 增加設備和人員投入
要想確保實驗室的正常運行,就需確保人員待遇、設備維護和物資供給等方面的資源保障。另外,為應對科技更新和設備折舊,還應設置專門科目,保證實驗室每年都有資金或資源投人,以進行設備更新和人才培養等。
3.2.1設備維護與更新
① 明確食品檢測實驗室需求,制訂設備維護或更新計劃。根據實驗室的檢測范圍(如農藥殘留、微生物、重金屬和添加劑等)和業務量,確定急需且必備的設備類型和數量,確保相關業務的正常開展。優先采購自動化、高通量設備(如全自動前處理系統),以提高效率和減少人為誤差。盡量選擇模塊化設備,便于后續業務范圍拓展(如色譜儀的多種檢測器配置)。 ② 制訂規范的操作規程并宣貫實施,定期進行設備校準和保養,大中型設備使用需相關人員持證上崗,減少非規范動作引起的誤差或損耗。加強設備綜合管理,明確設備使用范圍、通用原則和共享機制,運用LIMS監控設備使用率,避免閑置或過度使用。增加輔助設備(如超純水機、恒溫恒濕箱)和耗材儲備,確保業務開展順暢[3]
3.2.2人力資源保障
實驗室內關鍵崗位應優先選聘熟悉檢測、實驗室管理經驗豐富及擅于溝通的人員負責質量管理對于檢測崗位的選人用人要兼顧食品、微生物等專業背景,相關行業從業經歷以及實操技能水平。
實驗室要定期組織人員進行設備操作、標準方法、質量管理和安全規范等的培訓與考核。結合實驗室實際情況,考核工作人員實操能力。鼓勵人員考取相關資質(如CNAS內審員),使其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實驗室全過程質量管理中。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積極參與行業會議,探討并解決實驗室質量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制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如技術崗與管理崗雙通道晉升,為質量管理人員做好職業晉升保障。
3.3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個性化質控
參考成熟案例進行食品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時間維度上看,質量管理體系不可能一成不變,針對新時期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新規定,實驗室需要不斷適應、創新,對質量管理體系和控制方法進行修正、改進。從空間維度上看,除國際和國家層面需要遵守的規則外,實驗室也應該遵守各類地方性的規則和程序要求,針對性修正質量管理體系。從實驗室自身看,每個實驗室都有特定的檢測領域、業務范圍、行業特點等,因此實驗室需要遵守的規則和質量控制的重點也有不同。食品檢測實驗室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和實施質量控制活動時,需要與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去粗存精,刪繁就簡,不斷修正改進,以適應實驗室的自身特征和發展趨勢。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的方式,實現個性化質控,打造個性、實用、高效的質量管理體系[4。
3.4深入推進規范化作業
除推進質量手冊、程序文件、操作規程、記錄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和相應行為標準化外,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深入推進規范化作業,以提升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
(1)規范標準查新的范圍、方式及頻次。一般情況下,食品檢測實驗室通過的國家級/省級資質認定項目的標準、通過的CNAS實驗室認可項目的標準、儀器設備計量溯源需要用到的標準、檢測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見標準、產品標準中引用的方法標準等,都要進行賦號管理,形成清單,按每季度一次的頻次實施標準查新。
(2)確定標準、原始記錄等唯一性編號的命名規則和對應關系。檢測過程中,不同的依據標準可能使用的是通用原始記錄(對應同一個檢驗方法標準),同一個標準中的不同方法可能使用的是不同的原始記錄(對應的試驗原理不同)。因此,如果食品檢測實驗室資質認定或實驗室認可的標準較多,且種類繁多有交叉,則很有必要確定標準、原始記錄等的唯一性編號的命名規則和對應關系,并將其在實驗室管理系統中共享,以便查閱使用。這樣能有效避免混淆、誤用原始記錄。同時,由于實驗室可能存在認證認可了一些“舊版保留”的標準,故應在目錄和系統中明確對應原始記錄的啟用與作廢時間、原始記錄更新人員姓名和原因等,防止無法追溯和誤用。
(3)規范文件有效性審查。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文件可能會廢止、新建、補充以及更新,因此應定期開展文件有效性審查。文件有效性的變更,通常與標準變更、業務變更和外部政策變化3個方面有關。在執行標準變更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相關的作業指導書、原始記錄、校準方案等的變動,所有變動的內容均需在相關使用人員范圍內廣泛宣貫。業務變更和外部政策變化時,也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文件有效性進行審查,如有必要則需進行修改。以上所有涉及的文件變動,應在最近的內審工作中對相關文件有效性使用情況進行審查[5]。
3.5信息化管理
實驗室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夠在最大范圍內,以最快的速度讓相關人員得到信息并實施相應操作,進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并使其與新時期下大數據、智能化、信息化社會接軌。實驗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涉及業務受理與報告管理、標準管理等7個方面,詳見表1。
表1實驗室信息化管理領域、實現功能及作用匯總表

(續表1)

室質量控制芻議[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24,60(12):1297-1300.
4結語
實驗室質量管理需要結合自身特點,不斷更新提升質量管理能力。新時期,食品檢測實驗室面臨多重挑戰: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生產、質量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方式和行業生產形勢。為了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實驗室需從科學規劃、保障設備和人員投入、個性化質控、規范化作業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斷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蘇志明,項海波,閆爽,等.食品添加劑檢測實驗
[2]李春生,張偉然,李裕光.農產品檢驗檢測實驗室規劃設計與建設使用[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8):110-112.
[3]周玉超,張華禮,彭鈞亮,等.實驗設備可靠性管理探索與實踐[J].設備管理與維修,2022(21):8-11.
[4]張鴻偉,敖帥,張社強,等.Westgard西格瑪規則在設定生化個性化質控策略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3,30(6):1072-1076.
[5]張惠敏.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中的問題分析[J].工程質量,2023,4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