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and Standardization Pathway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dustry
GUO Faming,WANGNannan (Yinan Coun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Linyi 2763oo,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uneven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s in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dustry, a systematic study wasconductedoncore issues such as current technological adaptability,regulatory mechanisms, testing capabilities,and international colaboration.The structural challenges existing in qualitymanagement were expounded,and the standardized paths for the applicationof cuting-edge testing technologies,the construction of capabilitycertification systems,and cross-border collaboration mechanisms were introduced.By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standard system supported b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qualityevaluation and personnel capabilities,it promote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dustry.
Keywords: food testing and 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ized pathways; testing capabilities
食品檢驗檢測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支撐,其質量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結果的科學性與公信力。在技術快速演進與檢測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當前行業質量控制體系面臨多重挑戰。為厘清質量管理中的關鍵問題,探索標準化可行路徑,本文圍繞技術應用、監管機制與能力體系展開系統分析,以期為提升食品檢驗檢測行業質量管理的規范性與有效性提供現實依據與理論支撐。
1質量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1.1技術創新與標準適應性挑戰
檢測技術的快速演進使食品檢驗工作面臨技術與標準脫節的突出矛盾。以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與高分辨質譜為代表的精準分析技術已應用于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物等項目,具備較強的檢測能力,但現行標準多仍采用干擾控制弱、定量限偏高的傳統方法,難以匹配新技術性能。例如,檢測脂肪類基質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時,若缺乏親水作用色譜和凈化步驟,結果偏差可超過 20% 。此外,新興風險因子如加工污染物、生物胺等缺乏統一評價框架,高靈敏檢測手段雖具應用條件,但因無配套質控規范,難以形成常規檢測能力[]。同時,標準更新滯后直接限制先進技術在實際檢測中的應用,制約行業質量管理的系統提升。
1.2監管體系與執行機制挑戰
食品檢驗檢測監管體系在實際運行中存在執行碎片化、責任分散等問題,難以實現有效閉環管理。部分第三方機構過度側重樣品處理和結果輸出,忽視質量控制,導致內部審核比例不足 15% 。部分實驗室未設獨立質控崗位,質控流程流于形式,原始數據缺失、計算邏輯混亂、結果不可溯源等問題頻發,削弱了結果的可信度[2]。多項目、大批量檢測中,若無自動質控審核機制,常出現樣品錯錄、重測率高等風險,且因機構間未建立互查機制,同一樣品結果差異大時難以追責。
1.3檢測能力與人才培養挑戰
檢測能力不足與人才結構失衡已成為制約行業質量穩定性的關鍵因素。雖然高學歷人員比例上升,但具備標準方法開發、復雜基質干擾排除、儀器校準與故障診斷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 20% 。質譜、免疫分析等高精度項目因設備復雜、流動性大,導致操作交替頻繁,質控一致性難以保障。多數機構依賴短期崗前培訓,缺乏系統化能力評估與持續提升機制,導致前處理誤差、標準品配制失準、儀器漂移未及時校準等問題頻發。例如,苯并[a]芘檢測中,若未嚴格控制凈化條件,誤差可達 1‰ 。同時,一線人員晉升空間有限,缺乏有效激勵,降低了質量管理的主動性與執行力,直接影響檢測工作的規范性與結果的可重復性。
1.4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境協同挑戰
在食品貿易頻繁的背景下,國內檢測機構面臨檢測結果國際互認度低、技術銜接不暢的問題。盡管部分出口實驗室已獲得ISO/IEC17025認證,但因方法選擇、基質設定、限值標準差異,仍難與歐美、日本等主要貿易市場實現結果對接。例如,歐盟對部分遷移性添加劑限值遠嚴于我國標準,導致出口產品常因檢測結果不符被滯留,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24年數據,相關滯留比例達 16.2% 。同時,國際間質量控制數據模板、數據結構存在差異,增加了結果對接、備案和復核難度,造成同批次產品在境內外檢測中結論不一致,削弱了國內檢測機構的國際公信力與檢測數據的跨境應用能力。
2質量管理標準化路徑
2.1技術創新路徑
2.1.1 前沿檢測技術應用指南
可由具備技術優勢的檢測機構牽頭,針對不同食品基質和典型污染物建立應用模板,明確色譜條件、稀釋比例、譜庫匹配閾值、重復性指標等關鍵參數,并配套標準操作流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和干擾處理建議,便于實驗室快速部署。例如,在乳制品中應用離子色譜聯用質譜法測定亞硝酸鹽,將3批次平行樣變異系數控制在 5% 以內,作為行業參考。指南還應納入磁固相萃取、微流控分離等新技術及數據平臺適配規范,并保持更新,提升適應性與實用性[3]。
2.1.2技術創新評估體系
建立結構化、量化的技術評估體系,有助于推動先進檢測技術的規范應用。評估應涵蓋方法成熟度、檢測性能、質控機制、數據可溯性等核心維度,并結合不同發展階段設定分級標準。例如,液相高分辨質譜用于調味品中摻假篩查,應明確檢出限、線性范圍、基質干擾率,并通過盲樣考核、方法比對和復現性驗證確保其實用性。評估結果可形成能力指數,用于行業參考。為避免數據混亂,還應統一輸出模板和接口格式,保障不同平臺間結果的兼容性和互認性。
2.2 監管體系優化路徑
2.2.1 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
建議以區域為單位,建立涵蓋企業實驗室、第三方機構、大型檢測平臺的數據聯動網絡,統一結果上報格式、質控數據結構和追瀕編號。例如,某地檢測聯盟平臺通過共享同批次樣品檢測數據,使三家機構的結果標準差控制在 10% 以內,有效避免了因質控體系不統一而引發的結果出入。協同機制的核心在于構建統一質控參數庫與樣本評價標準,并設置定期交叉復核制度,以隨機雙盲比對方式校驗數據一致性和質控執行深度[4]。平臺還可引人質量通報功能,公開發布檢測質量評估指標(如復測一致率、差錯率、比對合格率),對表現不佳的機構給予提示或限期整改要求。
2.2.2 信用評價與獎懲體系
構建基于檢測結果的信用評價體系,可強化質量管理的內生驅動力。評價應圍繞原始記錄完整性、結果一致性、盲樣準確率與質控數據規范性等核心指標設定權重,結合樣品類型和檢測難度調整評分標準,生成年度信用等級。評分結果可與檢測機構的比對試驗資格、服務采購掛鉤,并在行業平臺公示。對長期評分偏低機構引導退出高風險項目,并設立能力恢復機制;對表現優異者設立“質量領先實驗室”等標識,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檢測質量持續優化。
2.3 能力提升路徑
2.3.1 檢測人員能力認證體系
相關部門應依據實際崗位需求,將檢測人員能力劃分為樣品處理、儀器操作、結果判讀與質控管理等模塊,分別設定認證標準。以液相色譜操作為例,認證內容應涵蓋流動相配比、儀器調試及信噪比控制等關鍵技能,采用實操考核與盲樣測試結合的方式評估能力。認證應實行周期性復評和持續積分制度,推動人員持續學習與能力更新(表1)[5]。認證管理由具備專業審核能力的技術平臺或行業組織執行,認證結果應與機構質量評價掛鉤,強化人員責任與質量績效的直接關聯,提升檢測結果的穩定性與可信度。
表1檢測崗位核心技能模塊及認證方式對應關系

2.3.2專業持續培訓機制
建立多層次、常態化的專業培訓機制,有助于保障質量管理標準化的持續運行。有關部門應根據技術更新和崗位需求,設置崗前培訓、技能強化與技術專題課程,如液質聯用培訓可涵蓋樣品預處理、離子源調節、定量軟件校準等內容,結合案例與實操提升能力。培訓配套操作視頻、故障庫與在線答疑,方便一線人員查閱。引入反饋機制,根據操作表現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并將培訓記錄納入質量審核。依托遠程教育平臺,還可覆蓋中西部及基層實驗室,緩解培訓資源分布不均問題。
2.4 國際協同路徑
2.4.1跨境食品安全協同機制
建立區域性跨境食品安全協同機制,可通過對接鄰近國家或區域的檢測實驗室,實現互認互比、質控共享、技術共建。以農產品出口量較大的山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為例,可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成員國實驗室設立比對通道,通過定期雙向發送盲樣和共享方法驗證數據,檢驗方法的一致性與質控執行能力,縮小檢測標準差異帶來的結果偏離[。協同機制的關鍵在于形成多邊檢測信息交互接口,統一樣品編號、檢測參數和比對標準格式,實現數據結構兼容與質控記錄聯審。同時,可探索建立“跨境快速通道樣本數據庫”,用于雙邊爭議樣品的復核與歷史軌跡對照,提升跨國檢測結果的響應效率與證據支撐力度。
2.4.2 國際化質量管理規范
有關部門應以出口產品檢測需求為基礎,從方法適用性、設備兼容性與數據標準化3個方面建立質量管理規范。以肉制品中亞硝胺類殘留檢測為例,可對照歐盟和美國標準,統一樣品分級、內標使用與檢出限設置,并要求附帶原始譜圖與質控曲線。每項規范應提供中英文版本與統一編號,方便跨國比對與應用。數據處理建議采用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格式,確保跨平臺導入與算法一致性。規范應先由具代表性的企業和第三方機構試點應用,并結合反饋進行動態優化,推動其在檢測環節的穩定落地。
3結語
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質量管理標準化已成為食品檢驗檢測行業提升數據可信度與國際互認水平的核心支點。立足技術演進、能力建設與協同監管等關鍵環節,通過構建覆蓋全流程的標準體系,有效強化檢測工作的系統性與穩定性。未來,應持續推動質量管理機制與國際實踐深度融合,完善評價模型與能力動態管理平臺,形成以數據為核心、以規范為支撐、以專業為保障的高水平檢測質量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1]董倩,曹斌斌,焦志莎.食品檢驗檢測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措施[J].現代食品,2025(5):91-93.
[2]張慧俐.基于第三方檢測工作崗位能力分析的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4,51(15):209-211.
[3]楊琪,孫鑫澤,張德花,等.食品檢驗檢測的主要技術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食品,2024(10):157-159.
[4]王曉兵.食品檢驗檢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質量監管,2024(3):96-97.
[5]劉勝.食品檢驗檢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食品,2024(3):108-110.
[6]黃群芳.食品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中外食品工業,2024(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