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configuring Effects of Digital Consump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and Economy Under the Takeout Model
ZHANG Zhenxuan,YEMiaozhen,GONG Tianlei* (School of Manage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akeaways on the lifestyles of contemporary collge student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Takingcollege students in Jinan as the survey object,the studycomprehensivelyutilizes cluster analysis andother methodsandtools,focusingonanalyzing thereconstructive efectof takeaways in the dimensions of health and econom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in the health dimension, 18.4% of the high-frequency consumers have abnormal bodyfat and gastrointestinal problems,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have insuficient nutritional knowledge,and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ealth management shows“gradual change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unityofknowledgeandbehavior”,\"inconsistencyofknowledgeandbehavior”and‘inconsistencyofbehavior\". Cluster analysis shows that health management shows“gradual change in knowledge and behavior”,“unity inknowledge and behavior,and a significant disconnect between health awareness and behavior. In the economic dimension, 70.2% of students are price sensitive and rely on preferential activities, and 22.0% pursue quality upgrading during special periods (e.g. exam week), forming a dual-driven model of\"rational consumption + scene qualit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erifie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rational consumption on non-essential expenditures (β=-0.29) and the promotional effect of quality preference on consumption upgrading (β=0.51) ).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promote the transparency of takeaway nutrition label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ampus health courses; construct a dynamic pricing model and a“dual-track menu” to meet diversified needs and balance economic constraints and quality needs. This article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colegesand universities to formulat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platforms to optimize their services.
Keywords: digital consumption; take-out mode; college students; reconfiguration effect
在數字經濟與“互聯網 + 餐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外賣服務通過即時配送與移動支付技術,重構了大學生的飲食消費場景,成為影響其生活方式的重要變量。然而,外賣在提升便利性的同時,引發健康風險與經濟行為分化的雙重挑戰。現有研究多聚焦單一維度,缺乏對健康與經濟交互作用的系統性分析,難以揭示外賣消費行為的內在驅動機制。
健康維度上,高頻外賣消費與營養認知不足的疊加效應可能導致代謝紊亂與慢性疾病風險,但既有研究對健康管理的行為異質性關注不足;經濟維度上,大學生群體既表現出價格敏感性,又在特定場景下追求消費升級。基于此,本文以濟南市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抽樣獲取500份有效問卷,綜合運用聚類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系統解析外賣對健康與經濟維度的差異化影響。本研究通過構建健康管理“知行”矛盾與經濟行為“雙驅動”分析框架,揭示理性消費與品質偏好的動態博弈機制,為理解數字化消費場景下大學生的行為變遷提供新視角,為高校設計營養干預方案、外賣平臺優化定價策略及政府制定消費引導政策提供實證支持。
1數據收集和描述性分析
1.1樣本容量和抽樣設計
由于山東省濟南市高校眾多,大學城區域內人口密度大,因此本次調查對象為濟南市全體高校在校大學生,修正前最佳樣本容量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 N 為總體樣本容量, N=700000 ; d 為抽 樣絕對誤差,取 d=5% : p 為樣本比例,取 p=0.5 ;置 信度設為 95% ,則 t=1.96, □
近似樣本容量 n0'=t2p(1-p)/d2≈384 ,由于 n0'/N?0.5 故不再對樣本量進行修正。假設設計效應Def
則應回收的有效樣本量為459.6( 384×1.2 ),假定問卷的回收率為 81.5% ,應發放的實際問卷數量為563(459.6/0.815)。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法,結合代碼法進行多階段抽樣設計:先對濟南市10個市轄區的高校數量進行統計,通過代碼法從10個市轄區中隨機抽取5個;接著在入樣轄區內,依據高校學生人數賦予代碼,再次隨機抽取7所高校;隨后根據各高校人數占比確定樣本量分配,最終獲取500份有效問卷。
1.2 描述性分析
樣本性別分布呈現女性略高于男性的特點,女生占比 55.2% ,男生占比 44.8% ,這一差異可能與女性更注重消費便捷性及飲食多樣化需求相關。專業覆蓋理學( 25.8% )、管理學( 21.8% )、工學( 11.0% )等12個學科門類,其中理學占比最高,或因該專業課程緊湊、時間緊張導致對外賣的高頻需求。年級分布上,大三學生占比 36.4% 居首,其次為大二( 23.2% )、大四( 21% )、研究生( 8.4% )及大一( 11.0% ),反映出高年級學生因學業壓力、實習考研等情況更依賴外賣節省時間。整體樣本分布均衡,為后續影響分析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2實證分析
2.1 健康維度
外賣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呈現多向性。大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和手機成癮現象均較為嚴重,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1]。生理健康方面,李華等[2]研究發現奶茶與外賣的交互效應顯著增加超重肥胖風險( OR=1.43 );顧正云等[進一步指出奶茶消費與失眠癥狀存在顯著關聯,提示高糖飲料可能通過干擾晝夜節律加劇健康風險,高糖高脂飲食與久坐行為形成疊加危害。食品衛生隱患方面,石珺怡等[指出北京市大學生外賣消費中商家無證經營與包裝材料安全性(如塑化劑遷移)是主要健康威脅;江弋舟等[對大連高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僅 35% 的學生能準確識別外賣包裝材料的安全性,進一步佐證了大學生群體衛生認知不足的普遍性。營養素養方面,QI等基于2130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高營養素養群體的外賣消費頻率顯著低于低素養群體( OR=0.995 );孫曉芳等「的實證研究同樣表明,體質指數異常的學生中外賣高頻消費者占比更高,凸顯健康認知對行為調節的關鍵作用。
2.1.1 概念與方法選擇
聚類分析指將對象的集合分組為由相似對象組成多個類的分析過程,目的在于讓同一類別內的個體之間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類別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本文采用的K-modes是K-means算法的擴展,專門用于處理分類數據,其通過計算不同類別之間的匹配度來衡量相似性。本文根據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設置了7個變量對大學生在健康維度方面的外賣購買行為進行特征分析并進行聚類,詳見表1。
2.1.2 結果分析
根據健康影響相關特征,在肘部曲線中選擇成本下降速度明顯減緩的點作為最佳K值。根據聚類所繪制出的曲線,可得最佳K值為3,即可將學生分為“知行漸變”“知行合一”和“知行不一”3個不同人群,詳見表2。
表1聚類變量匯總表

表2聚類結果統計表

(1)“知行漸變”。這類人群的大學生呈現出典型的外賣消費與健康管理失衡特征:盡管外賣食用頻次處于中低區間,但已顯現輕度消化道功能紊亂(間歇性腹瀉、胃腸不適等)。這表明了其健康監測意識薄弱,營養知識結構存在明顯缺口,運動模式維持在基線狀態。該群體對飲食安全風險反應遲鈍,偶發性外賣相關健康事件提示其處于被動健康管理模式,屬于亞健康狀態易感人群。
(2)“知行合一”。這類大學生群體呈現出以下特征:外賣消費頻率較低且無顯著健康困擾,在生活方式選擇中展現出較高自律性。他們對膳食健康屬性的關注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營養知識儲備仍存在提升空間;日常運動習慣較為穩定,部分成員甚至主動通過調整時間分配增加鍛煉頻次;整體表現為具有基礎健康管理意識,但與高頻率依賴外賣的同齡群體相比,其飲食結構更具自主調控性。
(3)“知行不一”。該大學生群體呈現出典型的外賣消費依賴與健康管理脫節特征:高頻次外賣消費模式已引發消化系統應激反應(如功能性胃腸障礙、代謝紊亂風險等),雖具備基礎營養學認知框架,但未能有效轉化為健康行為決策。該群體的運動模式呈現補償性波動特征一一既存在因時間節省帶來的運動增益,也頻現因急性不適導致的運動抑制。其健康素養與消費行為間的結構性矛盾,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群體在快節奏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知行鴻溝問題。
2.2 經濟維度
在經濟維度上,大學生外賣消費呈現高頻化與理性化并存特征。消費模式上,李婭等[對石河子大學生群體的研究顯示, 62.2% 的學生每周外賣消費1~5次,且價格敏感度較高;雷欲華等在武漢高校的調查發現,促銷活動可使消費頻次提升 28% 印證了價格策略的顯著影響。經濟負擔方面,宋亮等[1]研究發現安徽省大學生年均外賣支出占生活費的 12.7% ,高頻消費群體中 23.6% 的大學生存在經濟壓力;楊秀蘭[等的研究則揭示了經濟壓力與自測健康水平的負相關性,提示需關注消費行為對整體生活質量的連鎖效應。此外,陳聞博等[12]強調平臺算法推送加劇沖動消費,但學生通過拼單與優惠券組合實現成本優化;金言成[13]從食品安全視角指出,學生對外賣價格的敏感性可能降低其對食品質量的關注,這一矛盾行為需在后續研究中深入探討。
2.2.1 方法與變量的選擇
本維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通過線性變換,將原始變量轉換為一組互不相關的主成分,這些主成分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且按照方差貢獻率從大到小排列。本文選取方差貢獻率較大的主成分作為公共因子,后續通過旋轉因子載荷矩陣,使因子的實際意義更加清晰,便于解釋和分析。
為了全面且精準地提取大學生在外賣消費中的消費觀念潛在因子,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后選取以下變量: X1 —每月外賣消費金額(200元以下 =1 ,200~lt;500 元 =2 ! 500~lt;1000 元 =3 ,1000元及以上 =4 );
——外賣消費占生活費比例( 10% 以下
, 10%~lt;20%=2 , 20%~lt;30%=3 , 30% 及以上 =4 ); X3 ——外賣價格區間偏好( 10~lt;20 元 =1 ,20~lt;30 元 =2 , 30~lt;50 元 =3 ,50元及以上 =4 );Xi 一價格敏感度(1分 Σ=Σ 完全不敏感,5分
非常敏感);
—優惠活動使用頻率(從不使用 =1 ,很少用 =2 ,偶爾用 =3 ,經常用 =4 ,每次都用 ? )
2.2.2 結果分析
在進行因子分析前,對數據進行適用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 0.732(gt;0.7) ),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 p=0.000 ,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方差最大旋轉法處理數據,最終提取出2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這2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 68.4% ,意味著它們能夠解釋原始變量 68.4% 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反映原始變量的主要特征,見表3。
根據因子載荷情況,對兩個因子進行命名。 ① 理性消費因子:高載荷變量為價格敏感度 (X4) 和優惠活動使用頻率 (X5) ,反映大學生通過價格比較和優惠策略控制支出的行為特征。 ② 品質偏好因子:高載荷變量為消費金額 (X1 )、消費占比( (X2) 和價格區間 (X3) ,反映學生為追求外賣品質或便利性而增加支出的傾向。
表3因子載荷矩陣

2.2.3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消費行為路徑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提取的理性消費與品質偏好兩個潛在維度,繼續構建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SEM),旨在揭示消費觀念對特殊時期外賣消費行為的動態影響機制。模型設定如下。
(1)潛變量。理性消費,由價格敏感度 (X4) 和優惠活動使用頻率 (X5) 測量,反映成本控制傾向;品質偏好,由消費金額( X1 )、消費占比 (X2 和價格區間 (X3) 測量,表征品質追求傾向。
(2)觀測變量。特殊時期消費變化( ?Y1 ),定義為“考試周或假期外賣金額/頻率增加”(賦值1)與“考試周或假期外賣金額/頻率無變化或減少”(賦值0)。
(3)假設路徑。 ① 理性消費對特殊時期消費增加具有抑制作用; ② 品質偏好對特殊時期消費增加具有促進作用。
采用AMOS26.0進行極大似然估計,模型擬合指標顯示良好適配性(表4): χ2/df=2.31(lt;3) ,表明模型與數據契合度較高; RMSEA=0.048(lt;0.08) ),說明誤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圍; CFI=0.937 ( gt;0.9 ),反映模型結構效度良好。
如表5所示,對路徑效應與機制進行解析發現,在理性消費的抑制效應方面,理性消費觀念每提升1個標準差,特殊時期消費增加的概率顯著下降 29% ( β=-0.29 )。這一結果與因子分析中理性消費群體低消費特征一致,表明價格敏感性和優惠策略能有效約束非必要支出。在品質偏好的驅動效應方面,品質偏好每提升1個標準差,特殊時期消費增加概率上升 51% ( β=0.51 )。在71號問卷(月消費 500~lt; 1000元)中,其在高壓力場景下傾向選擇高價外賣,驗證品質追求對消費升級的推動作用。中介效應檢驗的Bootstrap法(重復抽樣500次)顯示,品質偏好通過提升日常消費金額 (X1 )間接影響特殊時期消費,間接效應值為0.22( 95% 置信區間 =[0.15,0.29] ),占總效應的 43.1% 。這表明高消費群體更易因場景變化(如考試周時間緊張)放大消費需求。
表4模型擬合指標對比

結構方程模型揭示了大學生外賣消費行為的雙路徑驅動機制:理性消費通過自我約束抑制非理性支出,而品質偏好則通過場景敏感性放大消費需求。這一發現為解釋“經濟約束與消費升級并存”現象提供了理論框架,也為高校構建分級干預體系提供了實證依據。
表5結構方程模型路徑系數

3結論與討論
3.1 健康維度
3.1.1 相關結論
研究通過K-modes聚類分析將大學生分為“知行漸變”“知行合一”“知行不一”三類,發現18.4% 的高頻消費者(每周不少于6次)面臨體脂率上升、胃腸功能紊亂等健康風險,且 52.6% 的學生營養知識匱乏,健康意識與行為顯著脫節,導致健康問題加劇。此外,根據聚類結果可以得出健康管理呈現被動性,大多數學生處于“低頻消費但低健康敏感”狀態,僅少數高頻消費者存在顯著的知行矛盾,凸顯了健康管理的復雜性與干預必要性。
3.1.2 針對性建議
(1)教育干預與平臺優化。高校可以通過開設營養課程,增強對學生的教育輔導,普及食品熱量、營養成分等知識,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同時,高校可以聯合外賣平臺,對外賣平臺相關展示界面進行優化,推動平臺實行標注菜品熱量與健康屬性(如低脂、高蛋白),開發個性化健康推薦算法。
(2)健康監測與行為激勵。高校可以與醫療機構聯合為高頻消費者提供定期體脂檢測、代謝評估,并發放低脂套餐優惠券,對其進行健康監測。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舉辦“步數換外賣積分”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運動抵消外賣帶來的久坐風險。
3.2.2 針對性建議
(1)動態定價與場景適配。對外賣平臺來說,可設計“時段梯度優惠”,在非高峰時段提供折扣套餐,在考試周推出“品質升級 + 快速配送”組合,平衡理性消費與品質需求。對商家來說,可以開發“雙軌菜單”——基礎版和品質版。針對價格敏感群體,推出基礎版,主打性價比;針對場景敏感群體,推出品質版,附加營養分析和快速配送服務。
(2)消費教育與激勵機制。高校可以開設“數字消費素養”課程,解析平臺算法邏輯(如優惠券疊加規則),幫助學生優化消費決策。此外,高校還可以設立“理性消費獎金”,獎勵通過合理規劃降低外賣支出的學生,強化自我約束意識。
(3)技術優化與數據應用。外賣平臺可利用大數據識別高依賴群體,推送個性化消費提醒(如月度支出預警),減少沖動消費,或者開發“預算管理工具”,允許學生設置外賣消費上限,并結合優惠活動智能推薦適配方案,引導學生健康消費
(4)協同治理與政策支持。高校可以聯合外賣平臺生成“校園外賣消費指數”,定期發布消費趨勢報告,引導學生形成健康消費觀。與此同時,政府監管部門可制定外賣價格透明度標準,要求平臺明示菜品成本結構和菜品新鮮程度,減少價格信息不對稱,增強外賣的健康性。
3.2 經濟維度
3.2.1 相關結論
基于因子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型,大學生外賣消費呈現“理性消費”與“品質偏好”二元分化特征。其中 70.2% 的學生對價格敏感并依賴優惠活動控制支出, 22.0% 的學生在考試周等特殊時期因品質需求增加消費。本研究所用模型驗證了經濟約束與場景需求的雙重驅動機制,理性消費因子與月消費金額顯著負相關( r=-0.327 ),品質偏好因子對特殊時期消費升級的直接效應達0.51( plt;0.001 ),充分揭示了消費決策的場景化彈性。
參考文獻
[1]居豪,呂軍城.大學生焦慮與手機成癮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22,39(4):550-552.
[2]李華,王賽,孫福財,等.大學生奶茶和外賣消費交互效應與超重肥胖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11):1545-1550.
[3]顧正云,張雨涵,朱君成,等.大學生奶茶飲料消費與失眠癥狀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12):1752-1756.
[4]石珺怡,靖婷,宋麗霞,等.基于扎根理論的北京市大學生外賣餐飲購買行為影響因素與干預關鍵點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23,39(7):632-636.
[5]江戈舟,周治彤,曹軍.大連高校學生對外賣包裝安全性認知及使用情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9,35(5):618-621.
[6]Q1 Q,SUN Q,YANGL,et al.High nutrition literacy linked with low frequency of take-out food consumption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BMCPublic Health,2023,23(1):1132.
[7]孫曉芳,李朋,徐欣,等.石河子大學大學生外賣消費與體質狀態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1,48(20):3699-3702.
[8]李婭,陽晶晶,黃玉琴,等.后疫情時代下大學生外賣消費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以石河子大學為例[.農墾醫學,2022,44(3):235-242.
[9]雷欲華,李文芳,榮爽,等.武漢大學生外賣食品消費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4):524-527.
[10]宋亮,楊健翔,佟大建,等.餐飲外賣食物浪費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安徽省在校大學生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2,36(9):113-119.
[11]楊秀蘭,陳宏偉,任羅麗.安徽省大學生生活行為方式與自測健康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23,39(11):978-983.
[12]陳聞博,魏杰.O2O模式的餐飲外賣對當今社會和人的影響[J].科教導刊,2018(34):172-173.
[13]金言成.食品安全視角下高校學生外賣消費行為研究:評《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自我保護行為研究》[J].糧食與油脂,2022,35(1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