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孫博文的藝術具有鮮明的革新意識和時代面貌。20世紀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工作者都以奮發的精神表達著對祖國山川和自然風貌的熱愛之情,孫博文也是這樣。無論是鴻篇巨制,還是冊頁小品,孫博文的作品都給人以贊頌祖國山河的盎然美感,洋溢著蓬勃的時代生機。他筆下的山水構圖新穎,氣勢如虹,尤其是他最為典型的大尺幅作品,如《半山歌聲遙可聞》《山高秋水長》《青山欲共高人語》等作品,都是高達數米的鴻篇巨制,以或高聳、或平遠的視角打破了原有山水畫沉靜內斂的傳統風格,運用大場景的宏觀構圖營造出可觀可游的水墨天地,帶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在他藝術醇熟時期創作的山水畫作品,更是運用大面積的色彩渲染,與墨色交融呼應,渾然一體,使得畫面具有墨彩淋漓的蒼潤之態,充分傳達了民族精神內涵與時代風貌,形成了他為祖國山河立傳的獨特審美道路。
《孫博文藝術展·序言》
邵大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博文先生的藝術成果是很突出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畫里像這樣注重色彩、氣勢的探索很少見。中國畫有多種道路,有文人畫的傳統道路,也有當代吸收西方藝術色彩的道路。孫博文先生系統學習了中國畫歷史和創作原理之后,在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傳統基礎上,探索創新之路,而且成果也非常杰出。像這樣的畫家改革開放以來并不多見,雖然孫博文先生早逝了,但他做出的成績很值得我們珍惜。
《在傳承中創新一一孫博文的中國畫》
劉曦林(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新時期以來,慕崔子范先生花鳥畫高簡畫風,遂縱橫其筆,潑放其墨,明艷其色,寓鄉間情趣,漸出自家風神。于山水,上承古賢,近參關友聲老師之凝厚筆法,旁取張大千潑墨潑彩之靈韻,亦有獨創意境。
一《山川渾厚 草木華滋一 記著名畫家孫博文先生》
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孫博文的山水畫是20世紀海派與京派畫學在齊魯留駐而生成的一種風格現象,在齊魯文化寬博而深厚的文化浸潤中,他以自己在沂蒙山川的個人經驗而將沂蒙地貌有機地糅于山水畫的創作中,從而強化了齊魯畫風的山水地域特征。可貴的是,這種地域特征始終以他自己的不息生命呈現出一種極度的色彩表現性,從而形成他表現性的潑彩大寫意山水畫風貌。
《生命的潑寫》
作品,尤其是一些設色飽滿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把山水畫的點、線、水墨的關系轉換成“點、線、面”整體處理下的水墨與色彩關系,甚至在“面”的運用和“點”的運用上更加留意。這種大膽的嘗試明顯有了他自己內心的自覺,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色彩所營造的整體氛圍中,既沒有舍棄水墨山水所構筑的基本框架,也沒有忘掉山水畫本身的充滿自然氣氛的精神視覺,并且在大自然的生機方面全心著力,突出齊魯山水的壯美氣質。
《絢爛中的樸厚- -讀孫博文的山水畫》
楊衛(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應該說,孫博文的水墨畫,是在當代意義上發展了北派山水,或者說是把山水畫創作引入了當代語境。其卓絕群倫之處,首先在于他對色彩的大膽運用。這些顏色被孫博文完全主觀化、抽象化以后,與水墨相交融,在其筆下奔涌而出,猶如神來之筆,賦予了山水畫以生命的律動和熾熱的光芒。完全可以這么說,孫博文在自己的山水畫中,創造了一個色彩的奇觀,一個流光溢彩的繽紛世界。因此,稱他為色彩大師,水墨畫界的凡·高,毫不為過。
-《心合天地致高遠感通山水融古今》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博文的創作超越了雕蟲小技的制作和小情小趣的描繪,取而代之的是在充盈的藝膽和自信之下的直抒胸臆和暢快淋漓。綜觀孫博文的藝術作品,有三大藝術特色:其一,濃烈和生拙的圖式意味;其二,潑彩和筆墨的光色交融;其三,沉厚和輕盈的意象造境。
-《齊魯丘壑氣象高華》
王春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博文的作品已經突破了中國傳統的山水,甚至在20世紀的山水畫家里算是很鮮明大膽用色的,比我們所說的張大千、劉海粟還要敢于用色,用色的豐富遠遠多于其他人。這點上,也許就是他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博文底子厚,路子正,再加上天賦高,他的畫才能達到這樣高的成就。他給人最強的印象就是在傳統技術上敢于革新,唯有革新,才有他自己獨特的面貌,才能在美術史上留下地位。他這個厚重的筆墨,大潑彩比張大千的氣派還要大,張大千是理性居多,他是感性居多。大國必然有自己的文化,現在我們正需要像孫博文這樣的藝術和文化。
張望(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我們看他后期的一些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