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其鳳1947年出生,湖南瀏陽人,1965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70年大學畢業留校工作。1999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先后擔任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吉林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主席(任期2018年—2019年)等職務。2016年2月,擔任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會長至今。已有詩歌、楹聯,以及《媽媽的油茶果》《無意》等作品發表。出版《老鳳雛聲》和《詩聯詞韻》兩部墨跡選。

“我寫字是實用主義的。”2025年2月,筆者拜訪到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請教他與書法的結緣,先生開口這樣回答。
作為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會長,書法已成為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其鳳以自己對書法的真摯熱愛,不懈堅持和自我提升,為后學樹立了榜樣,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北大書法人。
結緣書寫用以致學
“我從不把自己的書寫稱為書法,我就是寫字。”周院士一邊聊天,一邊為筆者泡起茶來。覺察到筆者的不安,他說:“你是訪客,當然是我來泡茶。”一句話打消了學生的惶恐。
茶香升起時,聊天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開。
“我寫毛筆字是迫不得已。”周其鳳坦率開言。“在做大學校長時,有很多時候需要我寫毛筆字。比如,北大有很多很好的生源基地,很多中學為北大輸送優秀的學子。這些中學遇到比如校慶紀念日一類的重大活動,總是希望包括我在內的大學校長們為其題詞祝賀。這不能推辭,只能硬著頭皮寫,沒辦法,寫不好也得寫。”
作為北大校長,退休前繁忙的公務使他根本無暇研究書法專業書籍,寫毛筆字都是應邀之作。逢人求字,遇到自己不會寫的,就到網上去查字,找到自己喜歡的古人作品(自己覺得好看的字),就模仿學習,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寫出來。“我也看過歐楷書法家田蘊章先生的教學欄目《每日一題每日一字》,對我挺有幫助。”
“我沒時間去學書法理論,通常是需要什么就寫什么,寫得很難看,自己也不滿意。這是我后來下決心好好練字的一個原因。”
“我一直從事理工科,原本不太在意寫字,不過,一直對寫得好的毛筆字非常喜歡,也非常羨慕毛筆字寫得好的人。退休后時間多了,就在這方面下了些工夫。”

“我從來不敢自稱我的毛筆字為書法。我的字可以稱為‘墨跡’,這是準確的。”他說:“讓字好看,讓別人也覺得好看,就是我對寫字的追求。現在有些書法追求藝術表現,比如丑書、怪書,我欣賞起來很困難。”
“在寫好字上對我幫助和鼓勵較多的是馮健老師。他不僅是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他對我寫字的影響很大。他看到我寫的一些東西,總是對我非常鼓勵并建議我編輯出版。其結果是榮寶齋天津分社出版了周其鳳墨跡選《老鳳雛聲》,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詩聯詞韻》。”
無論書法,還是楹聯和詩詞,除了有熱愛之外,周其鳳的創作也多是因“用”而作。
“我近年創作了20多副楹聯。這些作品主要是為我老家的房子和我義弟建設的景區創作的。我義弟在江西宜春銅鼓縣開發建設了一個森林溫泉度假景區,他要我撰寫楹聯匾額,借以厚實景區的文化氛圍。”“我為景區的公共衛生間還寫了兩副楹聯呢,蠻有意思的。”周其鳳說。
家貧磨礪孝親成學
與周其鳳見面交流過的人會感受到,這位以化學家成就事業的北大老校長坦蕩真誠,始終保持著一種淳樸清澈的風格。這首先要歸因于他的家鄉親人,涵育了他人生的精神氣質底色。
1947年,周其鳳出生在湖南瀏陽一個貧困的山村。兒時的貧困磨礪了他的意志品格,激發了他不懈奮斗的綿綿動力。
“小學時我根本就沒有毛筆。我上小學時寫字是用石筆,在石板上劃字。我家很窮,沒錢給我買紙筆。家境好些的同學有的已經有自來水筆了。我一直用石板石筆寫字,直到小學五年級,我媽才給我買了一枝蘸水筆,花了一毛七分錢。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用了一天就丟了,回家挨了一頓打;我很委屈,就像往常受到委屈一樣,哭著跑到了村里一位孤老太太家里。老太太很慈祥,和我母親同姓吳,對村里的孩子很好,對我更是特別親,我有事沒事常常去看望她。老太太煎了個雞蛋安慰我,第二天還給我買了一枝同樣的蘸水筆。這件事讓我終身感念。”講起這段兒時的故事,周其鳳仍不勝感慨。


看過周其鳳書法的人會感嘆于他的工穩、規矩,一以貫之的雅正。對此,周其鳳對筆者說:“小時候當然上課有課本,但那時的紙很金貴。沒有紙,就用石板寫。用石板寫有一個問題,就是速度慢。直到現在我寫字速度都很慢,但是一筆一劃很認真。這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從小寫字就規矩。”
學費難題一直困擾著這個山窩窩里的窮困家庭。靠挑山貨賺點腳力錢,東拼西湊才勉強支撐了下來。周其鳳的高中階段則要感恩瀏陽一中提供了助學金。后來,周其鳳考上了北京大學。
“我是第二十五任北大校長。所有北大校長中,恐怕要數我的家庭背景最為貧困。考上北大,我連鞋都沒舍得穿,光著腳從老家走了兩天才走到省城去趕火車。”
周其鳳的父母親均已過世,他親生兄弟三人,另有一個弟弟是他母親收的義子。他成為北大校長,兩個弟弟仍在老家務農,其義弟則在江西銅鼓湯里做景區開發。
在他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母親。對母親的愛和感恩是他書法創作的重要精神來源。他的多篇詩文與書法創作,常常能看到母親的影子。例如,他在回憶家鄉一處古石橋的詩作《風門口古石橋》中寫道:
危崖蔽日罡風起,急雨推波惡浪翻。
跨澗石橋寬二尺,歸家曲徑隔千山。
頑猴至此皆心顫,壯士臨之亦膽寒。
敢忘兒時多往返,親娘抱我渡難關。
長大后,周其鳳求學和工作繁忙,經常很長時間無法去看望母親。2002年,母親80大壽時,因工作未能回家祝壽,他心中一直深感歉意不安。2012年7月13日,母親年至90,他終于回到湖南瀏陽老家為母親祝壽。他長跪在母親膝前痛哭流涕,母子二人抱頭流淚,在場者無不動容。
在迄今創作的所有楹聯作品中,他最滿意的一副也是獻給母親的。
待之以敬無意于佳
對于書寫和詩文創作,周其鳳有著明確的審美標準和自家的理論思考。

他說,寫字并不只是文科生的活動,理科生寫字有理科生的特點和優勢,因為理科生更嚴謹,擅長推理,邏輯性更強。這些特點落實到筆下,講究規矩規范,注重章法。
“我在書寫對聯時,盡量符合傳統要求。現在很多人不講規矩,在用韻上也不講究。我盡量用平水韻,特別注意人聲字。普通話沒有人聲字了,容易出錯。”
“中國人要盡量把中國字寫得好看一點,這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字的背后是學養。創作楹聯也一樣,一定要按照楹聯的規矩來,要講對仗,要符合規范,還希望能有些味道。楹聯是重要的文學形式,要張貼出來,如果不好的話,會污染人家的耳目,會給人錯誤的引導,所以要非常慎重,要待之以敬。‘
如果說有什么藝術創作理念,周其鳳認為首先要講規矩,合章法。更重要的是,創作心態應該是“無意于佳”。無論書法,還是詩詞楹聯,乃至歌詞,都如此。
2023年,周其鳳創作了一首歌一《無意》。后來還由專業的作曲家譜曲,并由歌唱家演唱。他把這首歌詞寫成書法,在北大校友書畫協會的一些展覽中展出,受到觀眾普遍點贊。
“這首歌詞包含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有我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認識。”創作靈感源自蘇東坡書論“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院士告訴筆者。“無意于佳”,有時候反而可能“無意而佳”。正是這樣的藝術創作理念,使周其鳳十年來積累了不少佳作。
周其鳳強調,書法作品要考慮場景應用。楹聯是書法內容的重要載體,詩詞歌詞都如此。從書寫內容上看,周其鳳的多數書法作品都是書寫自己創作的內容。此外,還會書寫一些古代經典詩詞名句。
“我寫第一副對聯花了很長時間。我給母親在老家蓋了個小房子。當地人都喜歡楹聯,所以我想也在母親房子的大門上寫副對聯。家鄉的山水風景很好。有一天我登上了家鄉的一座名叫‘石牛寨’的山峰,往西也是省城長沙的方向望去,只見好一派重巒疊嶂的風景!心里就冒出了‘重巒秀我’四個字,可以用作上聯。給母親蓋的這個房子雖不很大,更談不上豪華,但在家鄉特有的山水田園和鄰里環境的襯托渲染下顯得特別秀美踏實。優美的環境造就了小房子的秀美,可愛的家鄉也成就了從這個家庭走出來的人。我很喜歡‘重巒秀我’這個上聯!可下聯呢?我遵照李漁《笠翁對韻》的規矩搜腸刮肚怎么也想不出能讓自己勉強滿意的。直到差不多半年后的一天,腦子里終于蹦出了‘萬象宜人’幾個字,真是開心!上聯與下聯,不僅平仄詞性相對工整,而且把知恩感恩和對人對己的美好祝愿等情感都做了恰當的表達,還通過‘萬象’和‘重巒’的虛實描寫豐富了想象空間。這是我的第一幅楹聯作品,許我自得,我媽媽也非常喜歡。”

“重巒秀我,萬象宜人。”僅八個字,蘊含豐富哲理,充滿了對母親及家鄉的愛。
江西銅鼓縣湯里景區建了一座孔子紀念堂,請周其鳳題寫匾額和對聯。他也費了很多時間思考創作。
“我認為孔子最主要的歷史功績,一方面是編輯整理文化經典,《春秋》《詩經》《周易》等典籍都有他老人家的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就是教育。我題的匾額是‘大成若缺’。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人,但又非常和藹可親,有時甚至讓人覺得傻傻的。我為紀念堂撰寫的楹聯則是:‘受命傳經典堂前自有研修客;因材化世民子后誰稱教育家。,上聯是對孔圣人整理文化典籍方面無與倫比的偉大貢獻的歌頌,而下聯則歌頌了他老人家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我在想,當今自稱或被稱為教育家的人很多,我本人也偶爾有被稱為教育家。但是稍稍用心想一想,在孔老人家面前,誰還敢稱教育家。”
周其鳳說,孔子講教育公平,講有教無類,講因材施教,講教學相長,講理論聯系實際,凡此種種是任何教育都應該學習和借鑒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古老而先進,值得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學習傳承、發揚光大;在推出重大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之前,如果能夠放下架子重新學習孔圣人的教誨,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周其鳳自己比較滿意的楹聯,還有他為住所清逸齋所寫的“春秋得意偕吾老,日月含情帶客歸”;為清逸齋堂屋所寫“閱山品水原無意增仁益智,吹鳳歌薪又豈關悟道成仙”;為步云閣所寫的“青云漫步逍遙夢,苦海沉浮自在心”;為新國風書院所寫的“正其教序,宣以中和”。他為湯里景區山門撰寫了“比霧市少些瘴氣,較桃源多一溫泉”。他還為景區公共衛生間寫了兩條,其一是“且作人間排穢處,但愿天下得清時”。
多關注。2016年,北京大學校友會成立了書畫協會,周其鳳應邀出任了會長。如今,十年過去,協會越辦越好,社會影響力也不斷上升,成為很多北大校友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感悟人生得無所得
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中國文化也受到更當問及書法作為一種媒介,今后在全球傳播中國文化和思想會起到什么作用時,周其鳳說:“我目前沒有想到那么多。不管怎么樣,中國人傳播自身優秀文化是好事。這些年物欲橫流,很多人在價值觀上出了問題,誰會賺錢誰就是偶像。這樣不好。”
周其鳳說:“這些年我對教育有些看法。過分強調知識而忽略人道教育,是很危險的。《淮南子》里有一句話:‘遍知萬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謂知;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仁者愛其類也,智者不可惑也。,(《淮南子·主術訓》)”古人講“知”,包括“知”和“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知識,另一方面是智慧。人道,我理解就是成人之道、做人之道和待人之道,輕視、忽視人道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
“北大出版社為我出版了一本墨跡選《詩聯詞韻》。作品內容是我選的一百多條關系人生追求和修養的詞匯。作為對每個詞匯意義的發明,我從古詩詞作品中為每個詞條選配了一聯含有這個詞匯的詩句。按照‘求索’第一,‘感恩’最后的順序編排。我的想法是,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求索,一直到生命結束。如果一個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走的,那他一定非常幸福。這本書的內容和編排方式包括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我的毛筆字寫得不很好,但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書法愛好者的認可和喜歡。”
采訪結束,臨別之際,周其鳳在筆者書寫的一幅自作詩卷跋尾一筆一劃寫下“得無所得”四個字。他說,這四字是他近日反復思考后的收獲,它后面其實還隱藏了另外四個字一一得大自在。當一個人心無掛礙,不再追求所得,得無所得、得而無得之際,正是得大自在之時。
得無所得,得大自在。這是周其鳳近八旬人生的透通感悟,也正是他目前的狀態。
(作者:劉麗娜,北京大學美學博士、媒體人)
本專題責任編輯: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