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由江蘇響水新四軍研究會歷時6載精心編纂的《響水紅色地標》《響水英烈風采》《響水烽火歲月》三部曲,已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叢書100余萬字,以新四軍、八路軍參戰老兵和知情人的口述為史料,記錄了響水革命老區100年來的革命歷史,將蘇北平原上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紅色密碼重新激活。這種將地理空間、歷史事件與人文精神熔鑄一體的敘事方式,使得紅色歷史從檔案館的故紙堆里躍然而出,化作滋養新時代的精神動能。
時空折疊中的敘事創新。該書以其獨特的歷史縱深與美學建構,在蘇北老區樹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它不僅完成了對地域革命史的史詩性重構,更在歷史真實與文學想象的張力間開辟出新的敘事空間。
叢書以人物為線索,以地名為標志,用文圖互證形式展示英烈風采。這種“地標敘事”突破了傳統線性史觀,將歷史事件具象化為可觸摸的地理空間,形成“遺址·事件·人物”的敘事閉環。
不同于宏觀戰史的全景書寫,三部曲聚焦于微觀史視角的范式突破。以發生在鹽阜老區的大小戰事構建起有血有肉的歷史現場。這種微觀敘事讓宏大歷史在具體可感的細節中生根發芽。在敘事中,歷史的真實性和文學的真實性形成互補,歷史畫面與文本中的敘事描寫形成互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在文本閱讀中達成和解。
集體記憶的當代重構。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該書通過記憶考古學的方法重建集體認同。編寫團隊遠涉白山黑水,踏遍大江南北,尋訪100多位見證者,采集500多份口述史文字和音像資料,將散落的記憶碎片拼接成完整的革命圖景。通過文學編碼將地方記憶轉化為可傳承、可增值的文化基因,能夠有效對抗歷史虛無主義。創作者大膽采用“物敘事”視角,讓昔日的老區地圖、泛黃的照片、生銹的軍功章和戰利品、殘缺的日記本等物件成為歷史見證者,這種物性敘事消解了傳統英雄史詩的宏大,卻建構起更具呼吸感的記憶場域。
歷史真實的文學轉譯。該書的審美突破在于實現了歷史文獻的文學性轉化。編撰者采用“口述史+紀實文學”的文體,讓百歲新四軍抗戰老兵的戰場回憶與軍事博物館和地方志檔案的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實現口述史的文學轉譯。
2023年和2024年,中國口述歷史研究會將“響水紅色敘事”列為典型案例。作品的特殊意義更在于提供文化自信的縣域樣本,通過彰顯“縣史書寫”在新時代的價值重構,系統整理縣域革命史,將地方敘事納入國家記憶體系,這種“小地方與大歷史”的書寫策略,為全國1000多個革命老區提供文化代際傳承的范式。
當80載光陰逝去戰爭硝煙,三部曲的價值愈顯清晰:它不僅是蘇北革命史的文學存檔,更是民族精神基因的密碼解讀。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這些鐫刻著先烈血性的文字,將持續為精神家園建設提供原動力,見證老區振興與民族復興的雙向奔赴。
(作者系江蘇省響水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