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還沒散盡,南通狼山腳下的竹林里就傳來一陣聲響。幾只羽毛油亮的雞正低頭啄被露水打濕的草籽,偶爾撲棱著翅膀躍上矮枝,驚起一串露珠滾落。這些雞便是狼山雞,一種在長江入海口的濕潤氣候里生長了數百年的珍禽。
狼山雞的模樣自帶一股精氣神。青灰色的羽毛在陽光下泛著暗綠色的光澤,像披了件緞子馬褂。公雞的頸羽帶著紫綠色的金屬光澤,尾羽展開像把大扇子,走起路來梗著脖子,紅冠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像個傲氣的將軍。母雞體型稍小,羽毛是均勻的青灰色。最特別的是它們的腳,青黃色的脛部結實有力,站在濕滑的石板上也穩如泰山。一只雞要養足八個月才能出欄,比普通肉雞多喂了近半年,難怪肉質很扎實。
要論肉質,狼山雞確實有過人之處。剛宰殺的雞剖開來看,皮底下幾乎見不到松散的脂肪,只有一層薄薄的筋膜緊緊裹著肌肉。切下一塊雞胸肉,能看到細密的肌纖維順著紋理排列,用手指按下去,肉會像彈簧似的慢慢回彈。從營養上來說,狼山雞是實打實的滋補佳品。這雞性溫,補而不燥,最適合秋冬時節燉湯喝,蛋白質含量比普通肉雞高出兩倍多。
家里做狼山雞,最簡單也最能體現本味的就是白斬雞。選一只三斤左右的嫩雞,處理干凈后用廚房紙吸干水分。鍋里燒開水,拎著雞頭把雞身浸入水中,反復燙三次讓雞皮收緊,再整只放進鍋里,讓水面剛好沒過雞身。扔幾片姜、幾段蔥,加一勺料酒,保持小火讓水微微冒泡,煮十五分鐘就關火,燜上十分鐘。這時候準備一盆冰水,把雞撈出來立刻泡進去,熱脹冷縮之下,雞皮會變得緊致脆嫩。
等雞完全涼透時,順著紋理下刀斬塊,裝盤,這樣每塊雞肉都能帶著完整的皮。這樣做出來的白斬雞皮肉分明,咬下去先是雞皮的脆,再是雞肉的嫩,最后是一股陽光和青草的清鮮。蘸料不用復雜,姜末、蒜末加兩勺生抽,再澆上滾燙的雞油,激出香味就可以。
要是想給老人孩子補身子,那就燉一鍋黃芪枸杞雞湯。把雞剁成大塊,用溫水焯去血沫,放進砂鍋里加滿開水,放幾片生姜、幾顆紅棗。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上兩個小時,湯面上會浮著一層薄薄的油花。臨出鍋前半小時,抓一把黃芪和枸杞放進去,再加點鹽調味。喝的時候撇去浮油,舀一勺湯慢慢品,醇厚的鮮味里帶著藥香,喝完整個人都暖烘烘的。
喜歡重口味的,可以嘗試做黃燜狼山雞。雞肉切成塊,用生抽、料酒腌十分鐘,鍋里放少許油,把雞塊煎到兩面金黃,再放姜片、蔥段、干辣椒炒出香味。加一勺豆瓣醬炒出紅油,倒啤酒沒過雞肉,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燜四十分鐘。最后大火收汁,在湯汁變得濃稠時撒一把青蒜,紅亮的色澤配上濃郁的醬香,非常下飯。
狼山雞是秋冬滋補的好東西。霜降過后,不妨把一只狼山雞放在砂鍋里,再放幾片生姜,丟幾顆紅棗,燉上一下午。湯色黃澄澄的,喝一口直接暖到胃里,連鼻尖都會微微出汗。當地人常說:“這雞性溫,補氣血又不上火,比人參還實在。”秋天吃狼山雞還有個妙法,就是用栗子燒雞。將剝殼后的板栗和雞塊一起燜煮,雞油滲透到栗子里,栗子的甜又融進肉里。做這道菜要選稍微老點的雞,肉質更緊實,經得起長時間燉煮(燉到最后雞肉酥爛卻不脫骨,用筷子夾起來還能保持整塊的形狀)。
如今在南通的菜市場里,正宗的狼山雞總要比普通肉雞貴一倍多,但依舊擋不住食客們的熱情。逢年過節時,包裝精美的狼山雞更是成了走親訪友的好禮。真空包裝的狼山雞,也能讓異鄉人嘗到這份來自長江邊的鮮美。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