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南京照相館》上映。“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遺忘”是電影海報上的一句警言。而影片反映的南京城的那段歷史像相片底片上無法磨滅的印記,深深刻進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
影片沒走傳統的宏大敘事路線,而是從微觀的一段廣播和一張照片講起。相片本是用來記錄美好的瞬間,然而在日軍血腥的屠殺之下,定格的卻是被迫強顏歡笑、被趕盡殺絕的每一個中國人的慘痛畫面。
影片的故事從南京的郵差蘇柳昌開始。南京淪陷之際,蘇柳昌試圖逃離南京但沒有成功,在面臨日軍的剿殺時,命運的轉折也悄然開始。日軍因急需大量照片粉飾其“中日親善”的謊言,正四處搜尋會沖洗照片的技工。蘇柳昌謊稱自己是照相館學徒阿泰,得以保全性命。他被帶到了“吉祥照相館”。就在蘇柳昌的謊言要被戳破時,他意外發現了躲在地下室里的照相館主人金師傅一家。金師傅教會了他洗照片,他才得以騙過日軍。后來,陰差陽錯來到“吉祥照相館”的人越來越多,有為了逃命的演員,還有被營救的士兵宋班長,他們為了在日軍的屠殺下謀生,只得在照相館組成一個臨時共同體,為日軍洗著那些體現“中日親善”的虛假照片。
然而在昏暗的暗室中,反抗的種子悄然萌發。金師傅和蘇柳昌在沖洗過程中,發現了日軍打算銷毀的記錄日軍真實暴行的底片。他們明白,如果不把這些照片傳出去,那么南京城的慘狀將無人知曉,整個世界將被日軍的謊言所蒙蔽,而他們也與漢奸無異。于是,他們憤然決定換底片,并將底片分散藏匿在貼身衣服之中,以期將真相傳遞出去。洗照片、藏底片、傳底片成為貫穿他們生存與抗爭故事的主線。
世上沒有什么不怕死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身軀的挺身而出。電影沒有塑造救世英雄,而是把鏡頭放低,聚焦歷史悲劇下中國人面對苦難的不同抉擇。日軍的翻譯王廣海,本是貪生怕死的漢奸,但當明白自己不過是日軍的走狗后,他選擇奮起反抗;演員林毓秀起初只求自己活命,但當她飽受日軍欺辱,目睹了南京城的慘狀后不再沉默,選擇痛斥王廣海并冒死將相片帶出南京城,讓真相大白……這些小人物在絕境中迸發出的人性光輝,讓歷史悲劇有了血肉溫度。他們的抉擇雖微小,卻如星火照亮民族存亡的至暗時刻。
電影用壓抑的鏡頭促成了人性光亮的綻放,最終在照相館狹小破敗的空間內,金師傅翻轉著墻上的巨幅畫布,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廟、北京萬里長城……這些本是拍照的背景,卻彌補了困在南京城里的他們或許永遠無法到達的遺憾。大好河山正遭受侵侮,這些原本只想求生的普通人,在血淋淋的災難面前選擇了反抗,他們把代表日軍罪證的底片縫進了每個人的衣服,約定不論誰能活著出去都要讓照片被外界看到,讓南京的慘狀、日軍的暴行為世界所知。
“相機可以記錄美好,也能成為刺穿謊言的利刃”,當影片的結尾中參與大屠殺的日軍因為那些記錄他們罪行的照片而受到公正審判,當影片彩蛋里老照片里的街景與現在的繁華重合之際,歷史實現了完美閉環。推開放映廳沉重的大門,走出電影院昏暗的廊道,看到外面璀璨的燈光時,許多人哭了。這是發自內心的哭泣,是看到民族的傷痕后的痛心與對現今和平美好生活的珍惜,這種警醒或許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
電影中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是每個愛國的中國人發自肺腑的吶喊。如何銘記歷史,繼續砥礪前行成了我們這一輩必不可少的課題。我們需要記住,無數先輩用血肉鑄就的道路,我們只有走平坦了,走踏實了,才能告慰英魂,讓民族復興的腳步更加堅定有力。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