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形勢不斷變化,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區域創新體系對其發展影響重大。研究表明,各地在創新要素的布局、推進創新的方式以及創新主體間的協作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會在要素聚集、技術提升和成果轉化應用等環節,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眼下,新質生產力發展遇到一些阻礙,出現了創新要素配置不夠科學,推動創新的各方力量未能形成合力,以及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等情況。我們著重關注區域創新體系的各種特質,以及這些特質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旨在探尋能讓新質生產力實現良好發展的路徑。
區域創新體制差異
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
創新資源的數量與構成,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所在,從本質上決定了它的起點和未來拓展空間。在這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優勢突出。這些地區依托雄厚的經濟基礎,能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用于技術創新,為科研活動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撐。例如北京市、上海市這樣的線城市,每年投入科研的財政資金數額不菲,能夠為各類科研項目順利推進提供充足經費,讓科研人員能安心投入研究。
同時,這些地區活躍的金融市場吸引了大量風險資本。風險投資機構嗅覺敏銳,能及時捕捉新興技術機遇,主動為有創新潛力的企業和項目注資。以廣東省深圳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為例,不少初創科技企業憑借創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獲得風險資本關注與支持,實現了快速成長。
此外,發達地區還擁有先進的科研設施,像國家級實驗室、大型科研儀器等,為科研人員創造了優良環境,也成為吸引頂尖人才的關鍵。這些人才憑借卓越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在前沿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大量資金投入加快了前沿技術研發,高端設備提升了研發效率,讓技術積累日益深厚,為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則大不相同。財政資金短缺讓這些地方在科研投入上力不從心,難以滿足技術創新的資金需求。資金匱乏使得科研設備更新遲緩,不少設備陳舊老化,跟不上現代科研對高精度、高復雜度的要求。同時,這些地區經濟水平不高、崗位較少、科研環境有待改善,導致人才不斷外流。有限的創新資源只能分散投入傳統生產領域,勉強維持當地基本經濟運轉。但傳統領域對創新資源的需求,與核心技術突破所需資源差距懸殊,這讓欠發達地區在核心技術研發上難以獲得充足支撐。
區域創新體制制約
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當前,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創新要素配置不合理已成為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些區域在資源分配時缺乏合理規劃,未能結合當地產業實際,只是盲目追逐熱門新興領域潮流,導致資源過度集中在與本地技術發展不匹配的領域。例如,某個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城市,竟把" 的研發資金投向元宇宙領域,這使得工業互聯網升級所需資源嚴重不足,直接讓發展進程停滯,錯失了產業升級的好機會。深入分析這種不合理配置的成因,主要源于三方面的矛盾。具體內容如下:
人才引進策略與產業技術發展趨勢不匹配。不少地區引進人才時,沒能充分考慮本地產業實際需求和技術發展脈絡,導致高端人才難以在當地產業中發揮作用,出現區域人才錯配的情況。一些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區域,引進了大量金融、互聯網領域高端人才,卻缺乏配套產業平臺和項目支持,這些人才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策略精準配置創新資源,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根基不同區域的產業基礎差異明顯,未來發展方向也各有側重,因此精準配置創新資源意義重大。城市在分析自身產業實際時,要明確優勢產業和有潛力的新興產業。比如傳統制造業發達的城市,規劃創新資源應圍繞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展開。通過設立專門的新興產業引導資金,能有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就像某科技園區的專項基金,成功引來大量風險投資機構,為園區內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提供充足資金,有力推動了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更新。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根據產業需求調整學科設置。隨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相關專業人才需求大增,高校需及時增設這類專業,優化課程內容,重視實踐教學。同時,出臺住房補貼、子女教育優惠等引才政策,讓人才愿意留下。
創新要素在產業鏈與創新鏈上的分配不均衡。一些前沿領域存在重復建設的狀況,大量資源耗費在低水平重復研究上;而基礎研發卻未得到足夠重視和投入,導致創新根基薄弱。例如,有些地區,不少科研機構和企業都扎堆涌入熱門的人工智能應用開發領域,卻少有人關注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研究,這使得當地在這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難以實現技術的持續突破與創新。
現代技術為資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借助區塊鏈等技術搭建的共享平臺,能實現科研設備與技術信息的高效共享。不同科研團隊可通過平臺預約使用設備,提高設備利用率;技術信息的分布式存儲,也方便科研人員獲取前沿資訊,避免重復研究,從而提升整體創新資源利用效率。
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之間的協同性不足。政策在制定和施行時,如果沒能充分顧及市場的實際需求與運行規律,資源配置效率就會大打折扣。一些地區推出的產業扶持政策,未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使得部分企業為了拿到政策補貼盲目跟風,最終造成了資源浪費。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效能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地位舉足輕重,激發其創新活力極為關鍵。構建市場化的創新激勵機制無疑是核心要點,就像某大型國有企業,推行階梯式成果轉化激勵方案后,員工的創新積極性顯著提升;對成功攻克核心技術的團隊給予股權獎勵,讓團隊成員能切實從創新中獲取收益;同時施行超額利潤分享計劃,進一步調動團隊的創新熱情。
創新過程中失敗難以避免,企業需要搭建創新容錯機制,把研發投入強度與創新成果轉化率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提高管理層對創新風險的承受程度,讓其敢于嘗試全新的技術和業務模式。民營企業作為創新的關鍵力量,政府可以通過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助力其發展。比如在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方面,安排行業專家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助力其避免盲目創新;簡化企業運營中的煩瑣流程,以此提升企業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