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監管的多層次制度體系
隨著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金融監督管理體系完善,金融監管機構對案件管理的力度不斷加強。(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統一規范管理的銀行業案件以下簡稱為“監管類案件”或“案件”)。案件管理包含風險防控、排查等多項工作,這些工作要么源于案件本身,要么是為預防案件發生而開展。
對銀行的監管涵蓋多個層級,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以及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是重要依據;部門規章中,《銀行保險機構涉刑案件風險防控管理辦法》(金規﹝2023﹞10號)、《金融機構涉刑案件管理辦法》(金規﹝2024﹞12號)等也尤為關鍵。此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規范性文件。
近年來監管規定持續更新,從《中國銀監會關于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處置三項制度的通知》(銀監發﹝2010﹞111號),到《中國銀監會關于修訂銀行業金融機構案件定義及案件分類的通知》(銀監發﹝2012﹞61號),再到銀保監會的銀保監發﹝2020﹞20號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金規﹝2024﹞12號文等,讓銀行業“案件”定義、管理范圍與手段愈發精準高效。
對銀行業案件管理的建議
監管類案件是銀行業風險內控管理的重點,做好案件管理既關乎銀行安全運行,也與社會穩定相關。倘若銀行此項工作出現疏漏,可能會面臨監管機構的處罰。因此,我們建議銀行要從多方面著手健全案件管理體系。
完善案件防控體系建設
監管類案件的管理需要從源頭抓起,構建完善的案件防控體系至關重要。銀行首先要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一方面需制定案件管理專項制度,分為事前防控、事中處置、事后復盤三個階段,包含案件預防、識別、報告、調查、處置、整改全流程,明確各單位職責、操作要求與問責機制;另一方面要持續完善業務管理制度,制定詳盡操作規范和風險防控指引,確保業務流程規范透明。
隨后,企業要完善員工行為管理體系,搭建完整的員工行為管理、排查、獎勵、問責機制。具體而言,可制定員工合規手冊來規范行為準則,強化行為監測機制監督日常行為,對違規行為嚴肅問責,及時糾偏懲錯。
與此同時,銀行還要建立與外部機構的協作體系,比如和公安機關、司法機關共享信息,及時獲取案件線索、預警潛在風險。此外,銀行還需定期評估自身案件防控體系,結合內外部環境變化調整防控策略,確保體系始終具備有效性與適應性。
持續開展培訓和警示教育
事前防范、員工自覺合規,比事后懲處、整改糾偏更高效、成本更低。合規文化建設是銀行防范監管類案件的重要軟實力,銀行需通過多種方式營造濃厚合規氛圍,幫助員工樹立自覺合規意識。
銀行要做好員工專業資格與技能培訓,遵規守紀的前提是準確掌握規則。銀行可針對不同崗位開展針對性培訓,例如柜員崗位就要重點培訓現金操作規范、反假幣知識、客戶身份識別等;信貸崗位重點培訓信貸政策法規、風險評估方法、貸后管理技巧等。通過系統培訓提升員工業務水平,可以有效減少因不熟悉制度、不掌握業務引發的操作失誤或違規行為。
同時要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既要說明合規守則要求,也要宣講典型案件與違規后果,還可采取正向激勵。結合主題宣講、案例分析、合規考試、知識競賽等形式,宣傳合規理念,展示合規案例與違規警示,銀行能夠引導員工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增強廉潔自律與主動合規意識,讓員工自覺以合規為行為準則。此外,銀行需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講座與咨詢,幫助緩解壓力,避免因心理問題或壓力導致違規。
提升案件監測與預警能力
銀行案件大多隱蔽性強、潛伏期長,所以提升案件監測與預警能力很關鍵。銀行要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搭建完善的風險監測系統。可以對各類業務數據開展實時監測與分析,比如建立案件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結合業務特點和風險特征設定合理指標與閾值,一旦業務數據觸及預警指標,系統能及時發出預警信號,提醒相關部門和人員核查處理。同時也能監測排查員工行為,比如構建員工行為監測模型,結合違規行為常見表現與監測重點制定異常行為規則,用智能化手段排查員工行為,再配合日常管理、定期排查等活動,就能及時發現并處置員工違規行為。
此外,銀行要定期開展內外部審計及檢查。內部審計部門需將案件風險防控納入重點審計范圍,制定科學審計計劃,提高高風險業務與關鍵崗位的審計頻率,既要審查業務合規性,也要關注內控制度執行效果;還要設立獨立合規管理部門,配備專業人員負責日常合規監督檢查,實時監測業務操作和員工行為是否符合要求,及時糾正違規行為。
強化案件處置質效與問責力度
案件發生后,銀行的處置與問責工作尤為關鍵。銀行需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成立專門處置小組,一旦發現案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推進案件報告、調查與處置。調查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內部制度開展,同時做好全面風險排查、人員管控、損失追索,配合公安司法調查,及時整改違規操作并管理聲譽風險。
銀行還要建立嚴格問責機制,對案件相關責任人嚴肅追責,范圍不僅包括直接責任人,還涵蓋管理人員、領導人員及監督檢查人員,通過嚴肅問責讓員工認清違規后果,能夠起到警示作用。另外,需建立案件后評價機制,全面總結評價處置過程、結果及問責情況,復盤案件、總結教訓,修正制度流程缺陷,完善防控體系以避免類似案件重演。
優化外部合作協同機制
銀行案件管理需要加強與外部機構合作,形成協同防控的合力。要主動和監管部門溝通協作,自覺接受監督指導,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重大風險事件與涉刑案件線索,積極配合開展現場檢查與案件調查,按照監管要求落實整改措施,不斷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同時可與公安、司法等機關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與案件移送,發現涉刑案件線索后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并協助開展偵查工作,提升案件偵破效率。還能通過行業協會等平臺加強與同業機構交流,分享涉刑案件防控經驗與信息,共同探討防范策略,聯合打擊行業違法犯罪行為。另外要多和客戶溝通,提高客戶風險防范意識,引導客戶正確識別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共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
近幾年銀行業監管類案件定義不斷更新,能看出國家在持續完善金融監管。我們探索了銀行加強案件管理的舉措,相信隨著強監管體系推進,銀行案件管理能力將不斷提升,我國金融市場也將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