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迫切需要兼具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物聯網課程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聚焦物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探索思政教育與物聯網教學的融合路徑,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剖析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其在物聯網課程中的實施路徑,提出了基于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環節的多維度教學模式。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了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為物聯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物聯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結合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11
0 引言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加速推動社會經濟的深刻變革,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1]。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挑戰,高校教育亟須培養既具專業知識又具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2]。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物聯網課程,并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旨在通過課程教學潛移默化地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3]。尤其在工科類課程中,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于技術原理、工程實踐和應用創新,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實現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協同育人,成為一項重要而具挑戰性的任務。基于這一背景,亟須圍繞課程思政理念開展研究,聚焦物聯網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
1 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與挑戰
1.1 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物聯網作為一門技術導向型的學科[4],涵蓋感知、通信、計算、決策等多個領域[5],其發展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還應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然而,傳統物聯網課程多聚焦于專業知識的傳授[6],往往忽視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物聯網課程,不僅有助于傳授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隱私泄露、安全漏洞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7]。在學習物聯網技術的過程中,結合思政教育探討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思考技術發展對社會和人類的長遠影響。思政教育在物聯網課程中的融入,能夠引導學生將技術創新與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緊密結合[8],為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全面的社會視野。
1.2 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入的挑戰
物聯網課程涉及復雜且高度專業化的技術原理、工程實踐和應用創新,如何在這些技術強的內容中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成為一大挑戰[9]。思政教育通常側重于理論化和抽象化,而物聯網課程則強調具體的技術操作和應用。要有效融合兩者,不僅需要教師具備跨學科的教學能力,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使思政教育能夠有機融入物聯網課程中。
傳統的物聯網課程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術操作的訓練,而思政教育則更加注重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引導。兩者在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10],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將技術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例如,如何通過案例分析和社會實踐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如何設計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既能評估學生的技術能力,又能衡量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懷,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 物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
物聯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旨在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以及完善評價體系,探索出一條符合物聯網課程特點的思政教育路徑。
2.1 優化課程內容,融入思政元素
2.1.1 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
物聯網課程涉及傳感器技術、通信協議、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11]。例如,在講解傳感器技術時,可以結合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技術解決環境問題;在講授數據安全時,可以融入隱私保護和網絡倫理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通過深入挖掘這些課程思政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1.2 設計模塊化的思政教學內容
根據物聯網課程的特點,將思政教育內容模塊化,并與技術知識點緊密對應。例如,在“物聯網安全”模塊中,可設計“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專題,探討技術發展與國家安全的緊密聯系;在“物聯網應用”模塊中,可引入“智慧城市與社會治理”案例,分析技術如何推動社會進步。通過模塊化設計,使思政教育更加系統且富有針對性。
2.2 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2.2.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實現思政教育與技術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入真實的物聯網應用案例,如智慧醫療、智能交通等,引導學生從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在討論智慧醫療時,可以探討數據隱私保護與醫療效率之間的平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技術倫理觀。
2.2.2 項目驅動教學法
項目驅動教學法強調通過實際問題導向的團隊合作完成項目任務。在物聯網課程中,可設計與社會責任相關的實踐項目,如“基于物聯網的垃圾分類系統設計”或“智能家居中的隱私保護方案”。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不僅能提升技術能力,還能深刻體會技術應用的社會價值與責任。
2.2.3 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
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將抽象的思政內容具體化。例如,在討論物聯網安全時,可以模擬黑客攻擊與防御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技術人員、管理者、用戶等),思考技術安全與倫理責任的關系。這種方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和富有吸引力。
2.3 強化實踐環節,深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2.3.1 校企合作,開展社會實踐
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參與實際項目的機會。例如,與智慧城市相關企業合作,讓學生參與城市物聯網系統的設計與實施,直觀感受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與企業專家的交流,了解行業對技術人才的社會責任要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2.3.2 開展主題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參與以社會責任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如“物聯網技術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實地調研和實踐操作,讓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
2.4 完善評價體系,實現多維度的考核
2.4.1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
傳統評價體系通常側重于技術能力的考核,而思政教育的融入要求評價體系更加多元化。可以從專業知識、思政素養、教學模式與社會責任意識等多個維度設計評價指標,如圖1所示。在項目考核中,不僅要評估技術方案的可行性,還要考查學生對技術倫理和社會影響的思考。
2.4.2 引入過程性評價
思政教育的效果常常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變化中,因此需要引入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堂討論、實踐報告、團隊合作等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思政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同伴互評,增強他們的反思能力和團隊意識。
2.4.3 注重長期跟蹤與反饋
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長期性和隱性特點,因此需要建立長期跟蹤與反饋機制。例如,通過畢業后的校友訪談或職業發展調查,了解學生在工作中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和實踐情況,為課程思政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3 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模式案例分析
物聯網課程思政的融合不僅需要理論探索,更需要通過具體案例和實踐,驗證其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章通過分析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合的實際案例,深入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效嵌入課程教學,展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為物聯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3.1 智慧城市中的隱私保護案例
3.1.1 案例背景
智慧城市作為物聯網技術的關鍵應用領域,涉及大量個人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然而,隱私泄露問題已成為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如何在技術教學中融入隱私保護的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從技術、倫理和社會責任等多角度思考,成為本案例的核心目標。
3.1.2 實施過程
智慧城市案例的實施過程包括課程設計、案例引入、討論與反思、實踐操作環節,具體步驟如表1所示。
3.1.3 效果評估
通過課堂討論和實踐操作,學生不僅掌握了隱私保護的技術手段,還深刻理解了隱私保護的社會價值和倫理意義。課程結束后,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顯示,90%以上的學生能夠從社會責任角度思考技術應用,并提出具有創新性的隱私保護方案。
3.2 物聯網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案例
3.2.1 案例背景
環境保護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和保護中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如何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引導他們將技術應用于解決社會問題,是本案例的重點。
3.2.2 實施過程
環境保護案例的實施過程包括課程設計、案例引入、討論與反思、實踐操作環節,具體步驟如表2所示。
3.2.3 效果評估
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學生不僅掌握了物聯網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方法,還增強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課程結束后,學生提交的項目報告顯示,85%以上的學生能夠從社會效益角度評估技術應用,并提出具有實際意義的環保解決方案。
上述案例分別從隱私保護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展示了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合的具體實踐,驗證了將思政教育融入物聯網課程的可行性與有效性。案例表明,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和完善評價體系,可以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培養出既具專業技能又具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4 總結
通過分析物聯網課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與挑戰,探討了優化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環節以及完善評價體系的具體路徑,并通過案例分析驗證了思政教育與物聯網專業教學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在物聯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完善仍有待深入,需確保對學生思政素養的科學評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拓展以下方向: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探索更加個性化、互動化的思政教學模式;建立長期跟蹤評價機制,分析思政教育對學生職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實踐的長期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琳,余薇.“物聯網導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信息系統工程,2023,(5):166168.
[2]徐向美,康鳳,李亞利,等.數字化背景下物聯網通信技術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電子質量,2024,(10):115118.
[3]靜元.高校理工科類通識課程“課程思政”創新教學的路徑研究[J].現代教育前沿,2025,6(1):100103.
[4]王恩亮.物聯網工程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探索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49):4951.
[5]郭平,彭進香,劉朝暉.CDIOOBE融合視閾下物聯網工程教學改革探索——以“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施”課程為例[J].物聯網技術,2025,15(05):148151+155.
[6]劉保羅,聶雅琳,李晨.基于OBE理念的物聯網工程設計與實施課程建設研究[J].物聯網技術,2021,11(6):117119.
[7]胡建萍.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聯網設備信息安全管理研究[J].自然科學研究,2025,1(1):610.
[8]楊穎,張巧玲.“數字素養”視角下供應鏈管理專業數據分析課程思政教改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9):200202.
[9]王薇,范小嬌,郝東來,等.“物聯網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OL].物聯網技術,2025:14.
[10]廖琳.基于OBECDIO模式的物聯網導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2,8(18):150153.
[11]王超,張淑艷,翁俊超.以學科競賽為驅動的“傳感網絡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1,18(2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