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體系完備,具有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3個方面的精華內容。新時代新征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個體、民族、人類3個維度的當代價值;應從始終堅持“兩創”方針、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和日常生活3個方面,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時代活力,激活其內在生命力,拓展其國際影響力,實現新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59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面對西方錯誤價值觀的日益滲透、多元文化的沖擊、國內“功利主義”“復古論”等錯誤思潮的存在,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融通資源、推陳出新,以應對當前的文化挑戰。新時代,著力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深入探究其當代價值及傳承創新路徑,能夠為筑牢文化根基提供底蘊滋養,更是增強文化自信、塑造正確價值觀、推動文化繁榮及助力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堪稱文化建設各關鍵維度的核心驅動力與鮮明標識。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體系完備,歷經千年依舊熠熠生輝。把握好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是探尋其當代價值、拓展其傳承創新路徑的重要前提。
1.1 思想觀念
思想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較為抽象、深奧、較難理解的內容,“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1]。流傳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學說,也出現了孔子、老子、墨子等多位思想家,他們在歷史傳承中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實踐條件對各家思想進行創立、補充、完善、創新和發展形成了如今完整的各家學說,為當今中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如“福禍相倚”“陰陽相濟”“有無相生”的辯證思維,“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實踐觀等,與馬克思主義有共通之處,這些契合點為二者相結合提供了基礎,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有重要作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經過歲月的淘洗和沉淀,在當今仍然閃耀獨特光芒,應深入挖掘,合理傳承,學深悟透。
1.2 人文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崇尚精神追求,在做人做事中對自己有高標準的要求,形成了獨特的中華人文精神。在個人修身方面,要培養“仁智勇”的人格特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風貌以及重義輕利、言行一致、淡泊名利的行為原則。在愛國精神方面,要肩負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培養團結統一精神和愛國情懷。嚴于律己的人生修養,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心系天下的家國情懷,不僅激勵著古代的仁人志士刻苦學習、為國獻身、建功立業,在今天依舊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斷努力拼搏、愛黨愛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中華人文精神的力量跨越千年而絲毫不減,是因為它始終儲存在中國人民的基因當中,代代相傳,時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內容和重要性,強調要結合新時代新理念,將其傳承發展下去,延續民族精神之魂。
1.3 道德規范
中國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在今天仍然能夠煥發出無限的生命力?!白詮姴幌?、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2],是道德規范的核心內容,為當代中國法治精神提供豐厚滋養,亦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應具備的良好特質,體現了個人在現代社會培養良好品德的核心要求。雖然已時過境遷,但這些豐富的道德規范卻并未過時,依然被視為人們的價值標準,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影響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的發展。通過傳承和弘揚這些道德規范,有助于促進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進而營造更加美好的社會環境。因此,要持續發掘優秀的道德資源,并通過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發揮出自身的力量,讓中華傳統美德代代傳承下去。
2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隨著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其內含的價值意蘊得到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新時代,可以從個體食糧、民族根基、中國方案即個體、民族、人類價值三個層面進行理解。
2.1 個體食糧: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力量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的發展,把人民的需要擺在突出位置,多次強調“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等論斷,深刻彰顯了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相伴而來的是,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精神文化需要亦在其中,且占據重要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的哲學思想和文化遺產,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3]。其一,在哲學思想方面。以“儒釋道”為主體的各家學說,雖然所持的思想觀念有所不同,但大多致力于探尋世界的本源和世界運行的法則,不斷思索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提出許多為人處世以及修身養性的思想觀點,指引人民培養高尚品德,找尋自我生命的意義,并不斷為之努力,最終實現自我精神需求的滿足。其二,在文化遺產方面。除思想觀念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包含著歌舞、書法、圍棋、詩詞歌賦等豐富的藝術形式,以及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古代建筑、文物古籍、園林等文化遺產,為人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使人民能夠徜徉在藝術中、穿梭在山水間,不斷陶冶心靈,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能夠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注入持久的力量和提供有益動力。
2.2 民族根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拓展疆土,艱苦奮斗,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他開始實行中央集權制,各民族被統一管理,我國開啟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在此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文化?!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4]。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認同”[5]。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中國大地,始終綿延發展,深入人心,其是各民族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層文化根基。在文化全球化日益深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鋒的今天,外來文化傳入我國并沖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歷史和實踐證明,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獲得歸屬感和自豪感并站穩腳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其始終堅定地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的民族身份。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滄桑,在朝代更替、外敵入侵、帝國侵略中屹立不倒,并生生不息、發展壯大,依靠的是其深入內心的團結觀念、向心力和愛國主義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忠報國、視死如歸、建功立業等思想,教育人民要注重國家利益,舍小家為大家,為國家發展奮斗終身,實現人生價值,對中華兒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民族根基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2.3 中國方案: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智慧啟迪
歷史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屬于中華兒女,同時也屬于全人類,“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6]。當前人類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世界格局動蕩,國際形勢變化莫測,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目前,全球經濟陷入低迷,氣候變暖、糧食危機、地區沖突等問題層出不窮。單單靠西方文明要解決這些問題是不現實的,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通過中西文化互學、互鑒找尋解決時代之問的答案。中國承擔起大國責任和擔當,一直以來都致力于探尋解決世界發展難題的方法,不斷提供中國智慧。第一,中華文明在五千年的傳承發展中融合了各家思想,吸收飲食、音樂、醫學、科學等多領域外來文化,彰顯了其強大的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包容特征證明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各國文明兼容互補的可行性,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同舟共濟”等崇尚和平的思想,教育人民要與人為善,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創美好家園。千百年來,和平理念植根于中華民族內心,在和平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同時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維護世界和平,這對穩定國際形勢、維護國際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3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路徑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7]。新時代,應始終堅持“兩創”方針,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日常生活。持續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時代活力,激活其內在生命力,拓展其國際影響力,以實現新的文化使命。
3.1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8]。一方面,推動內涵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當今國內外形勢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堅持古為今用、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將其精華進行傳承、轉化和創新,形成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方針和政策。比如,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從中汲取內容,結合現代需求,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內涵得以補充、拓展和完善,為內涵創新提供了鮮活范例。另一方面,推動形式創新。其一,鼓勵藝術創作。通過現代藝術創作的方式將神話傳說、古代經典、民間故事等傳統元素融入文藝作品當中,弘揚其符合主旋律和時代潮流的精神內核,比如舞蹈、音樂、影視劇、文學作品以及短視頻創作等方式,豐富其表達形式。其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應結合本地的優秀文化資源,搭建特色文化村和文化場館,培育特色文創產品,發展文化旅游業。通過打造具有各民族歌舞、餐飲、服飾等特色的文化品牌,構建文化產業帶,形成文化產業集群。其三,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文化數字化發展。建設文化數字資源庫,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使文物、遺址等“活”起來,利用VR技術實現遺址的虛擬重建,對遺址進行可視化展示,使人民通過線上瀏覽的方式深入了解遺址、文物的背景和價值,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3.2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
新時代,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其“以文化人”作用,傳授學生相關知識,應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聯動育人機制,根據其不同的育人邏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一,在家庭層面。要發揮父母的引領作用,在生活中,父母長輩應注重家風建設,樹立良好的家訓、家規,創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應以身作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引領孩子培養正確的思想觀念,獲得觀察世界及抉擇人生道路的方法,堅定正確方向。第二,在學校層面。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環境,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貫穿始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教授不同的內容,循序漸進地進行文化啟蒙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文化素養教育和文化使命教育[9]。應做好教材編纂和課程設置工作,不斷完善教材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更新已有案例,創新傳授方式,創設教育情境,構建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效果。第三,在社會層面。黨和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在頂層設計上為教育主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操作規范。博物館、圖書館、天文館等各類文化機構應提供良好的觀賞平臺,營造學習氛圍,使廣大民眾置身于優秀傳統文化當中,主動接受它的熏陶,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
3.3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新時代,中華兒女應自覺以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維護好共同的精神家園。要形成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傳承創新格局,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進來。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習慣,使其植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10],潛移默化地影響廣大人民群眾,促進傳承觀念深入人心。第一,利用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展現傳統風俗,蘊含傳統文化,通過延續傳統的節慶活動,有助于賡續文脈,增強情感。比如在春節時舉辦貼春聯、剪窗花、舞龍舞獅活動;在元宵節時推行猜燈謎、逛廟會等,利用傳統節日的歡慶氛圍吸引人民參與到活動中,感受古詩詞和傳統風俗的魅力。第二,緊跟時代潮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與時俱進,融合時代潮流,才能和年輕一代產生共鳴,從而融入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第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梢栽诟鞯亻_展傳統文化藝術展覽,如書畫展覽、瓷器展覽、服飾展覽、剪紙展覽等,讓人民群眾更近距離地觀賞傳統藝術品,感受中國傳統藝術之美。還可開展一系列傳統技藝體驗活動,如陶瓷制作、刺繡、竹編等,使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制作過程,吸引更多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投身到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當中,并使之成為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4 結語
新時代,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和當代價值,不斷地對其進行傳承與創新,才能賡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為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我們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推動其現代轉型,創造出更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文明,為實現新的文化使命作出應有貢獻,更好地譜寫當代華章,交出滿意答卷。
主要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708(1).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44.
[3]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0.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5]陳莉.文化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內在動力[J]山東社會科學,2020,(07):5661.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7]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1).
[9]王威峰,李紅革.以系統觀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J].人民論壇,2022,(05):123125.
[10]戴汶奇,李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核心要義、邏輯理路和時代價值[J].學習與實踐,2024,(0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