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網絡的應用也已分布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尤其是在教學教育方式上的體現尤為突出。高校課程肩負著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統一體。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對達成“立德樹人”這一核心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是商洛學院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課程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并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元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加強過程性考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固廢建材;創新與實踐;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18.082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分布在各個領域。在教學教育方式上的體現尤為突出。越來越多的學校選擇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認知領域,提高教師教學效率,還實現了資源共享及線上教學等。強化了學習者的主導地位,鍛煉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將傳統課堂變成高效課堂。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是商洛學院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主要包括:固廢建材概述、固廢制備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礦冶固廢制備水泥技術和陶瓷材料以及其他建材制備技術等。其目的是增強學生對礦冶固廢制備建筑材料科學原理的理解,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具備設計和開發固廢建材相關的工藝流程、技術路線和產品的能力。這門課程面向的授課對象是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理論16學時)大三學生,其中授課內容還包括課內實踐(16學時)。本課程涉及的各類固體廢棄物在混凝土、水泥、陶瓷、以及其他建材方面的應用,與經濟建設和民生改善聯系密切。因此,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含有較豐富的思政元素。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1]。因此,依托高校課堂教學平臺,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1 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教學現狀
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教學內容共32學時,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在實踐教學部分,雖然也采用了一定的創新教學方法,如案例法、翻轉課堂等,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存有很多問題。總結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這門課程在現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由于本課程工程性比較強,內容覆蓋廣,主要包括各種固廢制備建材過程中的原理和工藝。而學生也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對于工藝過程不能有較深的體會,特別是由于技術的進步以及教材編寫的滯后,使得學生不能真正的掌握技術發展的動態和方向。同時,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背景下,對充分發掘課程相關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又有了更高的要求[2]。再者,隨著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推行,更是增加了實踐教學比重。那么,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教學改革
2.1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在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中,現代信息技術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關鍵環節[35],助力提高教學質量。
2.1.1 信息技術搭橋,預習海量資料
授課前教師將課件、所講課程內容背景等資料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傳到班級學習群,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例如,在講授某種固廢制備建材的工藝流程前,可以將該工藝的動畫視頻傳給學生,以便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過程,降低學生的理解復雜工藝的難度。再者,為了讓學生能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激發自主學習熱情,可預先發送源于生產一線的生產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此外,還可讓學生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查閱授課內容相關文獻,了解各領域的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和行業動態,為全面預習課程內容提供保障。
2.1.2 教學軟件互動,豐富課堂內容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可利用各種教學軟件如雨課堂、學習通等,讓學生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開展提問、搶答等互動活動。教師可通過實時統計了解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還可通過軟件生成的數據報表,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節奏和策略。
還可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小組討論”,讓學生利用“騰訊文檔、石墨文檔”等在線協作工具,實現小組成員資料共享和同步編輯,快速、高效、協同完成討論活動,提高互動效率與質量。
2.1.3 人工智能輔助,助力復習提升
在授課后,學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持續學習和鞏固知識。可使用線上答疑平臺為學生快速解答常見問題,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智能推送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學生還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在線復習,達到鞏固提高。此外,學生也可以與教師、同學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保持密切的溝通交流,分享學習心得體會和行業熱點問題。教師也會定期在平臺上發布最近的與課程相關的研究成果和行業動向等資料,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見識,使所學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2 理論授課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2.2.1 固廢原料特性與環境保護意識
在講解涉及各種固廢作為建材原料知識時,可根據其特性講解這些固廢可能造成的環境危害。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源頭上減少這些固廢的產生,以及如何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固廢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再者,在講解礦冶固廢時,其所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不及時處理會造成環境污染。而通過綠色建材的制備,可將其固化。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工業綠色發展理念。
2.2.2 制備工藝改進與勇于創新精神
在講解各種固廢制備綠色建材工藝的時,可適時介紹科技工作者在處理關鍵技術難題的時的不懈努力的創新精神。再者,在講解固廢成型新工藝時,講述科研人員為了提高產品性能和降低制備成本,反復實驗,不斷改進工藝,調整不同方案、嘗試不同的設備。讓學生了解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不畏困難的探索精神,并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2.3 產品質量性能與職業道德責任
在講解各種固廢所制備的綠色建材產品性能指標和質量要求時,可以突出強調產品質量對建筑安全以及周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列舉一些建材質量問題導致的安全事故,使學生認識到作為技術人員,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有講述由于使用不合格建材產品而造成在自然災害中遭受巨大損失的事件,使學生認識到在制備和使用固廢建材過程中確保質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
2.3 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實踐教學內容為固廢建材制備技術考察、調研及礦冶固廢墻體材料制備工藝流程設計,其考核成績由固廢建材制備技術考察、調研結果分析占比30%,礦冶固廢新型墻體材料的制備工藝流程設計規范以及與課程內容的結合程度占比50%,寫作水平、篇幅和規范性占比20%組成。通過考察、調研等方式使學生了解了固廢建材制備技術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考察、調研結果選擇特定類型礦冶固廢設計新型墻體材料的制備工藝流程,并撰寫實踐教學報告,加深了對所學理論內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細節的理解,提高了分析總結礦冶固廢制備建材技術涉及的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并為參加全國節能減排大賽奠定了基礎。在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引導學生關注企業在固廢建材制備過程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例如,讓學生了解企業在節能減排、員工權益保障、社區關系維護等方面的做法,思考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實現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鼓勵學生與企業員工交流,學習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2.4 加強過程性考核
本課程考核方式合理多樣,課程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占20%,實踐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40%。
平時成績中加強對過程性考核,包括考勤、課堂表現、作用、文獻查閱等。其中課堂表現根據隨堂練習、小組活動、回答問題等方面的結果進行積分;課內實踐成績包括考勤、實踐表現、實驗報告等。其中實踐表現根據預習情況、實踐操作、具體問題分析情況等方面綜合評分,實踐報告成績則包括考察調研結果、設計與課程內容結合度、寫作水平等幾個方面綜合考量。
改革后過程性考核中增加了課堂互動的項目和比例,其詳細組成及比例如圖1所示。過程性考核的加強,使學生愈發重視課堂學習,自覺性與主動性大幅提升,課堂氛圍愈發活躍。曠課、上課睡覺以及玩手機等不良現象明顯減少,有力推動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2.5 改革成效
本次教學改革以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001班以及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101班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001班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101班則采用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兩班學生的考核成績詳見表3。
從表3的數據能夠看出,相較于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001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2101班學生的考核成績有了顯著提升。2101班不僅實現了不及格率為零的突破,優良率也大幅增加。此次教學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參與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固廢建材制備技術創新與實踐課程不但要培養學生具較強的理論結合實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具備設計和開發固廢建材相關的工藝流程、技術路線和產品的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賦予思政元素,加強過程性考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將來從事資源循環利用類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李丹丹,張甜,王濛濛.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2):224226.
[2]馬曉曉,周文靜,章蓬偉.大學信息技術基礎項目式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的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5,(08):243245.
[3]王黎輝,劉志強,朱永梅.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工業設計專業“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實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03):6566+73.
[4]李慧,趙海霞.信息技術背景下構建深度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道路工程材料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8):266268.
[5]鄧想,郭朝博,郭戰永,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內江科技,2024,45(07):6668.